(二)采掘工业布局

尽管在重工业结构变革中,作为一次产业的采掘工业,在一些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其产值或就业人数都有大幅度下降,但就世界范围而言, 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总是同采掘工业的发展分不开的。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使可被开发利用的矿物种类不断增加,如门捷列夫周期表中已被开采的有色金属化学元素,在 1940 年为 34 种,1950 年增到 43 种,1980

年进一步增加到 70 种。中国“一五”期间,探明储量的矿种为 71 种,“二

五”期间增加到 97 种,“三五”增加到 119 种,现在增加到 148 种。世界多种矿物的储量也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又急剧增加了矿物原料的开采量和消耗量,1950~1979 年,世界一次能源的年平均消耗量增长了 1.6 倍,金属矿物增长了 1 倍,矿化原料增长了 2.5 倍;现在全世界每年大约要从地下开采

出各种矿石 1000 亿吨。中国 1990 年矿石开采量也达 50 亿吨。由于矿物开采的品位下降,资源使用范围的扩大,这一数字在今后肯定还会扩大。矿物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采掘工业的经济意义还在加强。采掘工业的发展和布局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采掘工业的地区分布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由发达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显著地向发展中国家移动。不仅是矿产资源贫乏或因开发时间长、保有储量少的日本、西欧,国内采掘工业陷于停滞甚至衰退,

就是矿产资源丰富的美国,采掘工业的增长速度也大大落后于其加工工业。与此相反,发展中国家的采掘工业却有长足的进步。1950~1978 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掘工业产值增长不到 1 倍,而非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则增长

了 7 倍多。致使最近 20 年来,这两类国家在世界资本主义采掘工业所占的比重,发生了巨大变化(见表 22)。这种变化,一方面使得发展中国家矿产品的出口量大大增加,在出口总值中占很大比重。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矿产原材料的依赖性加强,不仅日本、西欧使用的燃料和矿物原料主要靠进口,美国依靠进口的比重平均也达 25%。

表 2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采掘工业所占比重的变化(%)

国家类型

1960 年

1973 年

1980 年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57.5

37.5

41.5

发展中国家

42.2

62.5

58.5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译丛》,1983 年第 1 期。

发展中国家投入世界市场的工业品仍然主要是矿产品,而发达国家则主要是加工产品,这是多年来世界国际分工的继续和深化。发展中国家采掘工业的急剧增长,固然是积累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实行经济多样化、加强民族经济地位的一个因素,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下,要真正实现这一点还是困难重重,不少国家采掘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处于萧条之中。采掘工业一般以矿物能源为主体,世界平均矿物能源产值约占矿产品总

值的 75%左右,在中国这一比重高达 80%以上。因此矿物能源的发展和布局对整个采掘工业又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矿产资源状况是采掘工业发展和布局的自然前提

采掘工业的基本特点是直接同自然资源打交道,资源状况是采掘工业发展和布局的自然前提。采掘工业的布局,必须对各种矿物资源状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矿物储量是资源评价的最基本指标。矿产储量的分级分类,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和计算方法。人们经常接触到的矿产储量,同矿产资源、矿产远景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概念。矿产储量是指近期内可以开发利用、经过批准的探明储量;矿产资源是指经济评价或勘探、计算过的储量,但由于某些或某种原因,如经济基础、地理位置、深度、厚度、矿物可选性、水文地质条件、交通等问题未能解决,近期内难以开发利用。这些矿产实际上在一定时期内,只有潜在的价值,而无法参加到国民经济周转中来,即使经过了详细的地质勘探,储量已经探明、批准,但也只能算作矿产资源而不应列为矿产储量;矿产远景,一般是泛指成矿地质条件有利,但未经过评价的矿产, 就更难作为设计开发的依据。反映这 3 个概念的数值,大小相差很大。如世界的煤炭资源总量(远景储量)为 18~20 万亿吨,推定储量(相当于探明储量)为 2.1 万亿吨,而经济可采储量(相当于中国精查加详查储量)只 8300

多亿吨。中国煤炭总资源量为 4.5 万亿吨,探明储量是 9500 亿吨,精、详查

储量只 2800 多亿吨。有人建议,应建立“有效储量”,即近期可开发利用的

储量,它涉及到资源的品位、规模、深度、杂质、交通、供电、工业基础等问题,应把它从一般储量中划出,作为设计规划建设的依据,这是很有道理的。

全面评价矿产资源,除储量外,还要考察质量、品位、开采的自然和经济技术条件。这些评价指标,有共性也有个性。共同的评价指标,主要有:

(1)矿区的自然环境、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位置、矿区对外交通条件、周围的农业基础、协作条件、劳动力供应情况、水源条件等;(2)对各种固体矿物的共同评价指标,有矿石组分及物理化学性质、矿层的层数、厚度(最低可采厚度、夹石剔除标准)、倾斜度、覆盖层厚度、采剥比、正常涌水量、排石场位置等;(3)还有一些指标则因矿种而异,煤炭资源有煤种及一系列评价煤炭的具体指标,如瓦斯等级等,石油有油田驱动类型及评价质量的特殊指标,金属矿物有品位(边界品位、最低平均品位、不需选矿的矿石品位)、可选性及金属回收率,化学矿有理论成分、有害元素最大含量等。

上述各种指标的优劣,直接影响矿山油田的总规模、开发方式、井型大小、基建工程量大小、建设进度、服务年限、资源利用率,集中表现为有无开采价值及经济效益大小。如英国北海油田后备资源不多,开采条件差,每桶成本在 4~5 美元,而资源条件优越的波斯湾大油田,每桶成本只 0.3~0.4 美元,相差 10 倍以上。中国大庆油田开发初期的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都比长

庆油田好,前者是富矿,单井的日产量为 38 吨,油层浅(井深 1200 米),

交通方便(有 3 条铁路),而后者是贫矿,单井日产只 5~8 吨,油井深 1700

米,远离铁路,因而前者的经济效益就高于后者,大庆平均吨油投资只 36

元,长庆却高达 1564 元,为大庆的 43 倍,大庆吨油成本只 23.5 元,而长庆

是 106.53 元,为大庆的 4.5 倍。山西在中国各省区中,煤炭资源储量大,分布集中,大型、特大型煤田多,煤质好,煤种全,煤层埋藏浅,平缓稳定, 从中国主要缺煤区分布看,山西地理位置也较适中,距京、津、辽宁、沪宁杭、武冶等较近,已有对外运输条件也较便利。这些有利因素,使得山西煤炭开发经济效益不仅远大于江南地区,也高于全国其它产煤省区:吨煤投资比全国平均低 20~40%;据全国重点煤矿统计,吨煤成本比全国平均低 20

%左右;吨煤利润比全国有盈利的安徽、新疆、山东高 59%,比江苏高 97

%,比内蒙古高 158.8%;全员工效高 44.5%。煤炭是全国的短线,缺煤地区的缺口越来越大,对晋煤的要求迫切,晋煤在国际市场上也有较强的竞争力,国外市场也在扩大,这些条件是全国其它省区所不及的。

  1. 择优开采——采掘工业布局的原则之一

由于各地区资源开发条件和开发的经济性不同,因此采掘工业应贯彻择优开发、保证重点的原则,来安排各矿区开发的顺序、规模、速度。

但从布局的要求看,一个矿区诸条件都有利的情况是很少的,往往是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即使是上述晋煤的开发,也存在一系列限制因素, 如交通运输长期落后于煤产量和外调量增长的需要;水源不足和水资源尚未弄清,八大矿务局日缺水 8 万吨,现有可供设计利用的一百几十亿吨精查储

量所属的 17 个精查项目,大多没有解决水源问题,耕地后备资源少,工农业争水争地的矛盾较大;技术力量不足;产业结构不协调,农业轻工业的压力大等等,这就决定了在考虑晋煤开发规模、速度时,不能只根据其有利因素,

还要考虑其限制因素,不能过大过快。有时一两个因素,就影响矿山的命运。美国伯明翰附近的赤铁矿,拥有 50 亿吨储量,平均品位达 45~50%,已开采多年,开发的经济技术条件也较好,但由于全国 96%的铁矿石采自大露天,而这矿只能坑采,加上高磷难选,产品缺乏竞争力,经济上不合算,只好封坑停采。中国首钢 50 年代利用烟筒山、庞家堡宣龙式铁矿石,有一定储量,品位达 45%,在中国而言是较富的铁矿,但矿层薄,只能坑采,容易造成贫化,加上赤铁矿难选,精矿品位最高只达 58%,严重影响高炉利用率。60 年代,在冀东新建了两个铁矿,品位只 26~28%左右,但由于易采(矿床

露出地表,可大型露采,采剥比低),吨矿成本只 3 元;又易选,矿石组分简单,金属回收率达 75%,每 3 吨贫矿可选出品位达 60%以上的精矿 1 吨, 每吨精矿成本也只 15~21 元;易建,投资少,投资回收快。因而这两矿后来居上,开发规模、速度大大超过前述二矿。

择优开采,是采掘工业布局的一条原则。中国采油工业的布局坚持了这条原则。50 年代根据当时掌握的石油资源的分布状况,以西北为重点;60 年代随着石油资源勘探的进展,储量分布的变化,开发布局及时进行了战略性的转移,开发重点由西北转向东北部,接着又由东北北部南下,转向渤海湾、华北平原,这个转移带来了中国石油生产第一个大突破,总的经济效果较好;现在在继续巩固东部陆地石油基地的同时,根据对全国石油资源形势的分析,又作了陆海并举、东西兼顾、稳定东部、开发西部的战略部署,也是符合择优开发的要求的。但在采煤工业的布局上却忽视了这条原则。“一五”期间,以东北(扩建为主)、华北(新建较多)为重点,这是正确的, 效果也较好。但“二五”以来,反复折腾,摇摆不定,“二五”前 3 年,搞遍地开花,重点不重;“三五”把开发重点转向西南,“四五”又转向江南, “五五”又转向华东、内蒙古东部,而山西、内蒙古西部、陕西,这片最具有开发优势的地区,却长期被忽视。既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又耽误了时间。“六五”才走上了择优开发的轨道。这个教训是值得重视的。

但对择优开发,也不能绝对化、片面化。矿产资源的特点之一,是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各地区的矿产在储量上相差悬殊,在质量和开采条件上也大不相同。有些地区富有某种矿产,但开采条件差,如北极大陆架、中东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沙漠无人区,有石油但开采条件恶劣,不仅要巨额投资, 技术难度也很大;有些地区单从资源状况看条件很好,但却缺资金,缺技术, 难以大规模开发和有效利用,发展中国家多有这种情况。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完全结合的矿区总是少数,而且往往偏集于少数地区,而国民经济对矿产的需要量大面广,如果只择优开发,只吃肥肉,就很难经济有效地满足各地区各方面的需要。同时,在少数得天独厚的矿区,资源总是有限的,开一点,少一点,随着开发强度的加大,后备资源逐渐减少,开发条件恶化, 开发品位下降,原有的优势也就相应减少,甚至丧失。条件的优劣是相比较而言的。大量的情况是,有些矿区从总体上看是优势的,也可能有这样那样局部的劣势。在总体上是劣势的,也可能有这样那样可以利用的局部优势。因此在择优开发、突出重点的同时,还应当兼顾条件差一些但也有开发价值的资源。特别是对资源条件好而经济技术条件较差、资源潜力大的矿区,更应从长远着眼,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其不利因素,使其资源优势逐步发挥出来。前苏联采掘工业的东移,美国采掘工业的西移,都花了很大本钱,中国也应走采掘工业西移的路子,尽管这同择优开发相比,在初期经济效益要低

一些,但却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各类资源,满足各地各方面的需要。在这一点上,矿产资源与农业土地资源是具有共同性的,即都有个级差收益问题。在农业生产上,不能只开发利用那些优等土地资源,而置次等土地资源于不顾,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上也是如此。否则,不仅会使少数条件优越的矿区,负担过重,开发强度过高,采掘工业的布局过于集中,而且在同一矿区范围内, 也容易产生丢薄采厚,丢贫采富,浪费资源,使矿井提前报废的现象。这从全社会来看是不经济不合理的,虽然从个别企业来看,这样搞是有利可图的。在采掘业的总体布局中,应因势利导,尽可能避免这一点。

  1. 因地制宜地集中建设区域性矿产基地

采掘工业布局要根据矿产分布的区域性特点,因地制宜地集中建设区域性矿产基地。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有它特定的形成条件和赋存规律,时间上有一定的演化历史,空间上有一定的展布型式,大至成矿区(带)和成矿时代,小至局部的矿化点,都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所严格控制。各类矿产在地壳中的分布很不均匀,形成了资源地理分布的不平衡,往往集中在某些有利的成矿地带,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以一种或几种矿产为特色的“矿化集中区”,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因而不是任何一种矿产在任何一个地区都可以产出,更不能以同样的经济效益产出。就世界范围看,各种矿产都分别集中在少数国家、少数地带(见表 23)。中国矿产资源的分布也比较集中,如煤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晋、陕、宁、内蒙古、冀、鲁、黑和西南的贵州,江南缺煤;铁矿主要在辽中、冀东、川西,西北很少;磷矿主要在鄂、黔、云、川、湘,华北、东北很少;有色金属中的钨、锡、锑等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钼主要在东秦岭;稀土、铌主要在内蒙古, 钒、钛主要在四川;石棉主要在青、川;明矾石、叶钒石、叶腊石主要在东部地区等等。按大区分,各具特点,各有其优势矿种。

表 23 主要矿种的世界分布

矿种

主要分布国家

前苏联、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

美国、智利、前苏联、加拿大、秘鲁

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玻利维亚、印尼

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

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前苏联

铝土

澳大利亚、圭亚那、巴西

南非、津巴布韦

扎伊尔、新喀里多尼亚、赞比亚、古巴

美国、前苏联、加拿大、智利

新喀里多尼亚、加拿大、前苏联、澳大利亚、印尼

西班牙、前苏联、韩国、中国

南非、前苏联、美国

加拿大、前苏联

石油

沙特阿拉伯、美国、前苏联、伊朗、科威特

美国、俄罗斯、中国

石棉

加拿大、前苏联

美国、澳大利亚、瑞典

即使是在资源丰富多样的资源大国,特别是国内一个地区范围内,不可能样样矿产俱全,全面配套,建立完整的采掘工业体系,而应当扬长避短, 建设各具特点的区域性矿产基地,较快地形成优势,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平衡, 分工协作,互通有无。

矿产资源分布不平衡,但不同国家不同矿种分布不平衡的程度又有较大区别。一般可分为 3 种情况:(1)分布广泛,相对集中;(2)分布较广, 相当集中;(3)高度集中,选择性强。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各地各种资源, 在集中建设区域性矿产基地的同时,也应根据资源集中、分散的程度,建设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的各种地方性矿产区,在局部地区范围内统一平衡。也就是在开发规模上,应大中小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宜大则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从全国范围看,有些矿种的采掘工业相对集中或相当集中, 有的可能高度集中,有些则比较分散。也就是应根据资源的总规模和其它情况,来考虑矿山的建设规模,不能先定规模,然后找矿,也不能小矿大办, 不能在一个统一的大矿区内,各自为政,祖孙几代争夺资源。

  1. 不断加强地质勘探工作

如果说,矿产资源状况是采掘工业发展和布局的自然前提,那么,地质勘探则是采掘工业进一步发展并改进其布局的基础工作和先行步骤。

从社会生产发展无限过程看,世界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如何,会不会出现资源的枯竭,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加定律”,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转移到温度较低的物体,而不能沿着相反方向转移。这个规律揭示了,人类把自然资源消耗后,就很难把它散发的热量重新收集在一起,成为可以再利用的物体,因此世界上的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的,而是越用越少。人类生活的世界远

不是美妙的,人口的加速增长和资源的浪费,加剧了资源和生态危机,破坏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和和谐。当资源供应不足达到极点时,一切正常的社会机制都要失灵,人类生存就受到严重威胁。①

这个观点用来说明资源的有限性,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高度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分配和节约使用,这是正确的。但离开社会制度,离开技术进步来分析这个问题,也容易失之悲观。有人则对资源前景抱乐观态度,认为世界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因为:(1)岩石的品位达到一定的指标才是矿石,目前对矿产藏量的估计是按一定的品位作出的,但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更善于利用矿产资源,对矿石品位的要求越来越低,能把品位降低,藏量的估计就大不一样。如把铜矿的可采品位从现在的 0.4% 降到 0.2%,全世界铜矿藏量就可增加 25 倍。(2)海洋占地球面积 70%以上,这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宝库,海底蕴藏着大量石油、天然气和许多矿种, 而且海水里还溶解有特别多的化学元素,一旦找到了经济可行的开采方法, 整个海洋就变成为一个开发不尽的“水中矿山”。(3)现在所说的矿产,只是几百米或几千米深度范围的表层矿产,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只 35 公里,还不及地球的半径 1%,更大量的金属元素还埋藏在更深的地壳底下,只要科学技术发展到能打出更深的钻孔,把有用的矿物引出来,那也是十分丰富的。

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个观点更符合客观情况。但也不能不看到,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破坏了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正常的社会关系,从而也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来,某些矿产资源消耗量的增长,大于探明储量的增长,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储采比下降(突出的是石油)。按 1977 年国外(或世界)开采量计算,多种主要产品的可供开采年限不长。又根据美国矿物局的估计,1974~2000 年,多种主要矿产的储量与所需数量的比值很小(见表 24)

表 24 世界主要矿种储量与需求量的对比

① 参阅[美]威·霍文克 1982 年在中国的报告,见《世界经济导报》1982 年 11 月 8 日。

矿名

可供开采年限(年)

1974 ~ 2000 年储量与所需数量的比值

399.5

7.2

375.0

3.4

142.5

4.16

< 120

2.1

41.4

1.19

90.77

1.93

343.6

7.49

5l.0

1.28

40.9

1.20

20.5

0.6

245.6

206.77

45

1.49

60

1.60

18

0.75

32.3

0.93

29.6

1.25

18.7

0.44

88.0

3.15

< 68.3

1.10

石棉

56.9

1.75

金刚石

29 ~ 41.8

0.3 ~ 0.6

222

5.7

121 ~ 267

74.9

38

1.0

139.29

2.59

萤石

80.3

3.26

重晶石

41.2

< 2.1

菱镁矿

14.3

248.0

7.15

石油

29.5

0.92

天然气

51.0

1.47

67.6

0.87

资料来源:地质部情报研究所:《国外矿产资源概况》(1980 年)。

上表说明,矿物能源中的油、气、铀、大部分有色金属,化学矿中的硫, 建材资源中的石棉等,可供开采年限都不长,表列 35 种矿种中,开采年限小于 100 年的占 60%,其中在 50 年以下的约占 29%;1974~2000 年,如要按需要量进行开采,储采比除少数矿种外,小于 5 的占 70%以上。因此,尽管从总体看,世界上的矿产资源是很丰富的,但并不排斥当前国民经济意义重大和用量较多的矿产,不少有枯竭的可能。其中有些是难以替代的,有一些虽可替代,但在可见的若干年内,从技术经济上看都是很困难的,仅是替代能源的发展,就面临许多困难,需要付出重大代价。如果各国之间能进行协调,制定一套适当的人口政策,并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这种危机的。但在事实上,在利害交织的国际社会,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相反,却是自然资源供应不足的威胁,正在把一些国家引向日益尖锐的资源争夺战,甚至引向战争,从而加深了这种潜在的危机。

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从总体看,从绝大多数矿种看,不存在资源枯

竭的威胁,但中国的资源状况也有不少问题:①有些资源远景很好,但拿到手的不多,由于勘探力量薄弱或重视不够,勘探程度低,储量增长慢,后备资源不足,储采比失调;②由于勘探费用多年偏少(如非金属矿与金属矿勘探费用之比为 1∶97),工作不够,储量不足;③有些资源类型不好(中国铀矿类型以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居多,而国外有巨大经济价值的整合似脉型、合金铀砾岩型矿床,在中国还未突破;铝土矿多为一水型;锰矿多为碳酸锰和铁锰矿;硬铬尖晶石铬矿,细粒白钨矿,钙芒硝等在同类矿产中的比重也较大),或品位低,贫矿多而富矿少(如铁、铜、磷等);④有些资源(如铬、铂族金属、金、金刚石、钾盐、自然硫、高档岩石等)或者探明储量极少,或者是分布局限,或者是成矿条件不清,成为资源的短线;⑤不少资源的地理分布与相关资源的地区组合也不理想。这些问题,影响中国某些资源优势的发挥,传统出口产品的出口量下降;增加了某些矿产开发利用的难度, 提高了开发费用;影响了采掘工业及相关工业的合理布局和采掘工业结构的合理化。要保证采掘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并改善其布局,需要多方面的工作, 其中很重要的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地质勘探工作,合理部署地质勘探力量。

  1. 要加强矿物能源的勘探工作,特别是石油。国外扩大石油储量的有效途径,有多种:(1)重视区域普查,优先勘探大油气区;(2)在寻找构造油气藏的同时,特别注意寻找地层岩性油气藏(田);(3)发展深部勘探,加大钻探深度,在老油气藏(田)下方寻找新的油气田;(4)大力勘探海底油气田; (5)在陆相煤系地层和深部地区勘探天然气。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参考国外经验,今后中国要根据陆海并举,东西兼顾的原则,重点探索新领域(海相油气)、新类型(地层、岩性、礁块、潜山型油气藏)、新地区(边缘海域及西北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陕甘宁四盆地)、新深度,并在成煤条件优越的华北、鄂尔多斯、新疆、下扬子地区寻找煤气田。

在煤炭资源方面,要加强内蒙古、黑、晋、豫、陕、黔、川、云等省区的煤田勘探,提供更多的精查储量,以满足 90 年代生产建设的需要;同时, 在东部地区大力开展煤炭普查,为重点矿区建设提供后备基地。

  1. 积极勘探主要稀缺资源。中国铬矿、金刚石探明储量少,但有利的地质条件还是存在的,前者为西藏、川西的一些缝合线,后者为郯卢断裂。中国金、钾盐发现很少,砂岩型铀矿尚未突破,但从地质条件看,中国红层十分发育,有利于砂岩型铀矿的生成;古老变质岩和中、新生代火山岩很发育,有许多古砂金产地,为找金矿提供了有利前提;中国钠盐矿很多,形成钠盐的盆地进一步蒸发浓缩便可能出现钾盐矿,因此并不缺少发现钾盐的良好前景。在自然界,煤、油、天然气、盐类,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是会出现共生关系的。有 5 亿吨储量的法国钾盐矿是在找煤过程中发现的,60 年代加拿大巨型钾盐矿是在找油过程中找到的。只要克服地质工作单打一的思想、做法,加强综合勘探,发现新的稀缺矿产资源的可能性是较大的。

  2. 重视非金属矿产的勘探。国外近十余年来扩大资源品种,主要是非金属矿,如沸石、膨润土、硅藻土等,因而国外非金属矿的产值、产量增长快,近年来,资本主义国家非金属矿总产值的增长率一般都要高出金属矿 1 倍。中国非金属矿前景好,但长期重视不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勘探工作, 一方面减少某些非金属矿的进口量,同时扩大另一些非金属矿的出口量。

  3. 发展锑、特别是锡、汞等有色金属的勘探,尽快扭转这些矿种新增

储量低于消耗量的局面,发挥这些矿种的优势。

  1. 正确对待贫矿,扩展矿产资源的前景,同时积极寻找富矿。提高某些矿产的平均品位,加强选冶技术的科学研究,为有效地开发利用某些矿产资源创造条件。尽管难度大一些,但具有重大意义,要作长期打算。

地质勘探工作同其它经济工作一样,也要提高经济效益,把扩大储量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这是提高整个采掘工业布局效益的重要一环。

地质勘探的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是单位投资所得矿产储量,即单位储量投资。美国、加拿大 50 年代发现和勘探一个大矿,平均需 500~1000 万美元, 60 年代增加到 2000 万美元,70 年代达 3000 万美元。中国几种主要矿产的单位储量投资也是上升的(见表 25)。

表 25 中国各时期几种主要矿产的单位储量投资

时期

以“一五”时期为 100

铁矿

铜矿

煤矿

硫铁矿

“一五”平均

100.0

100.0

100.0

100.0

“三五”

160.0

166.7

90.9

66.7

“四五”

243.3

409.6

636.4

83.3

1976 ~ 1979 年

345.7

249.3

654.5

500.0

资料来源:根据曹用汉:《我国矿产资源形势若干问题的初步分析》有关数据计算。

由于大量矿产资源被发现,找矿的难度越来越大,单位储量投资的提高, 经济效益下降,看来这是一般趋势;另一方面,矿床类型和勘探地区的不同, 也会造成单位储量投资的差别。在中国,鞍山式铁矿和矽卡岩型铁矿,在华北找煤同在江南找煤,获得单位储量所花的工作量和投资就不一样。除这些客观原因以外,影响中国地质勘探效益的也有主观或人为原因。如忽视技术经济因素,对目前一些经济利用价值不高的和难以利用的矿床进行详勘,造成不必要的高级储量,长期不能开发利用,既积压资金,又使某些急缺矿种探明储量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单位储量投资较低,投资效果也不好。又如勘探工作中,各部门各自为政,单打一,互不协作,甚至互相封锁,重复工作多,经济效益也会降低。

为此,今后在勘探力量的部署上,首先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坚持综合勘探和评价,有所分工,但要以一种为主、兼顾其它;要分清轻重缓急, 有计划、有选择地扩大建设需要的经济可行的储量和稀缺矿种的储量,有些需要花较大力量,加强详勘,有些则只需要做到普查评价,把远景规模查明即可,不宜投入过多的工作量,对某一类型矿床的最佳边界品位,开采规模, 采、选、冶回收率,矿产品国内外价格和成本分析,矿床开拓延伸与成本递增率等技术参数和经济价值参数,要加强资料积累,进行研究,提高地质技术经济评价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