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地域单元间的相互依赖

世界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不仅同一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就是不同事物各种矛盾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单从经济方面看,早在 100 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提出并分析了随着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必然相互依赖的原理。以后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先后阐述了这一原理。

  1. 相互依赖原理内容及其相互依赖程度的定量分析

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历史中资产阶级时代的历史使命。

  2. 这种相互依赖,日益扩展到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扩展到各个方面,而不只是哪两个国家、哪两个民族的相互依赖,也不是在某一领域内的相互依赖,既包括物质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

  3. 这种依赖是相互的、双向的,而不是单方面的、单向的。

  4. 经济上的这种相互依赖的纽带,把各个极不相同的民族联结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系,促进了某些民族隔阂和民族利益对立性的消灭,有利于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孤立的状态,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

  5. 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后,尽管它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和经济制度是对立的,但并不能因此就割断两大经济体系之间的联系。列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①

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后,某些西方国家虽然也在某些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但最终都不得不取消这种封锁。西方经济学家也重视和阐述了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理论。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国际化的趋势, 跨国公司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这个理论的研究。他们就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欧洲共同体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的相互依赖关系,“南北”之间、“南南”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 建立了一些复杂的数学模型,设立了衡量相互依赖程度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分析了相互依赖对社会总体和各方的得与失、利与弊;研究了相互依赖的机制。

定量分析相互依赖程度及其发展趋势,是西方相互依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使用以下指标:①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与国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比。如果贸易速度快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值大于 1,说明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相反,则表明相互依赖程度较低。②出口贸易额占国内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一比重越高,表明相互依赖程度越大。③国际资本的流动总额的增长速度。④世界劳务出口的增长速度。⑤国际间的信息流量。迄今为止,上述指标中,国际贸易方面的指标还是最基本的。表 3~6

① 《列宁全集》,第 32 卷,第 303 页,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相反,下列企业就不适于广泛布点:

是笔者运用前两个指标对世界不同类型国家及中国对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表 3 部分国家(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商品贸易额增长速度之比

(1981~1988 年)

国家(地区)

A 国内生产总值年增(%)

B 进口额年增

(%)

C 出口额年增

(%)

B ÷ A

C ÷ A

一、低收入国家

6.4

2.6

4.1

0.41

0.64

印度

5.2

5.4

4.7

1.04

0.90

巴基斯坦

6.5

3.8

8.4

0.58

1.29

二、中等收入国家(地区)

2.9

0.6

5.8

0.21

2.00

泰国

6.0

6.2

11.3

1.03

1.88

土耳其

5.3

10.3

15.3

1.94

2.89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5.7

1.5

6.2

0.26

1.09

马来西亚

4.6

0.4

9.4

0.09

2.04

巴西

2.9

-2.9

6.0

2.07

三、上中等收入国家

3.3

0.4

-6.3

0.12

南朝鲜

9.9

9.9

14.7

1.00

1.48

四、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

2.6

-0.2

6.0

2.31

五、低收入~中等收入国家(地区)

4.3

1.1

5.4

0.26

1.26

东亚

8.5

6.9

10.4

0.81

1.22

南亚

5.1

4.4

5.4

0.86

1.06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1.5

-4.1

3.2

2.13

六、高收入国家(地区)

2.8

4.9

3.4

1.75

1.21

OECD 成员国

2.9

5.1

4.1

1.76

1.41

新加坡

5.7

4.9

7.3

0.86

1.28

香港

7.3

10.4

12.3

1.42

1.68

澳大利亚

3.3

3.0

5.8

0.91

1.76

英国

2.8

4.9

3.1

1.75

1.11

意大利

2.2

4.3

3.8

1.95

1.73

法国

1.8

2.6

3.4

1.44

1.89

加拿大

3.3

8.4

6.4

2.55

1.94

美国

3.3

8.9

1.2

2.70

0.36

日本

3.9

5.0

5.3

1.28

1.36

比利时

1.4

2.8

4.7

2.00

3.36

瑞典

1.7

3.3

5.5

1.94

3.24

挪威

3.8

3.5

6.3

0.92

1.66

瑞士

1.9

4.5

4.3

2.37

2.26

资料来源:根据《1990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文版)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表 4 中国社会总产值与进出口总额年增长速度之比

时期

A 社会总产值年增(%)

B 进出口总额年增(%)

B ÷ A

1953 ~ 1978 年

7.92

6.77

0.85

1979 ~ 1990 年

10.3

15.4

1.50

1953 ~ 1990 年

8.7

11.4

1.31

资源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表 5 中国 1978 年以来历年出口额占国内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年份

国内国民生产总值

(亿元)

出口额(亿元)

出口额占国内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1978

3588.1

167.6

4.67

3.89

1979

3988.1

211.7

5.31

11.40

1980

4470.0

271.2

6.07

12.75

1981

4773.0

367.6

7.70

15.41

1982

5193.0

413.8

7.97

14.85

1983

5809.0

438.3

7.55

14.81

1984

6962.0

580.5

8.34

17.25

1985

8557.6

808.9

9.45

24.15

1986

9696.3

1082.1

11.16

29.40

1987

11301.0

1470.0

13.01

27.29

1988

14018.2

1766.7

12.60

27.26

1989

15916.3

1956.0

12.29

26.11

1990

17686.1

2985.8

16.88

31.4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表 6 1988 年部分国家(地区)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国家(地区)

国内生产总值

( 100 万美元)

出口额( 100

万美元)

出口额占国内生

产总值比重(%)

一、低收入国家

886620

107355

12.11

印度

237930

14600

6.14

巴基斯坦

34050

4362

12.81

二、中等收入国家(地区)

2200750

341143

15.50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34330

4499

13.11

泰国

57950

15806

27.28

土耳其

64360

11662

18.12

马来西亚

34680

20848

60.11

巴西

323610

33689

10.41

三、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

1138840

168333

14.78

南朝鲜

171310

60696

35.43

四、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

1061910

172809

16.27

五、低收入~中等收入国家(地区)

3060950

448498

14.65

东亚

893410

173683

19.44

南亚

312070

21712

6.96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808340

101750

12.59

六、高收入国家

13867530

2178528

15.71

OECD 成员国

13603060

2024259

14.88

新加坡

23880

39205

香港

44830

63161

澳大利亚

245950

25283

10.28

英国

702370

145076

20.66

意大利

828890

128534

15.51

法国

949440

161702

17.03

加拿大

435860

111364

25.55

美国

4847310

315313

6.50

日本

2843710

264772

9.31

比利时

153810

88953

57.83

瑞典

159880

49867

31.19

挪威

91050

22503

24.71

瑞士

184830

50633

27.39

联邦德国

1201820

322555

26.84

中国

372320

47540

12.77

资料来源:根据《1990 年世界发展报告》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以上 4 表说明,国外各类型国家(地区)经济上相互依赖程度是在不断加深的。中国从总的趋势看也在加深。但 1953~1978 年间,依赖程度处于很低水平:年平均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慢于社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二者的比值小于 1(0.85)。1978 年,出口额占国内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 4.67

%,这是多年来闭关锁国的必然结果。1978 年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对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显著提高,1979~1990 年,进出口总额与社会总产值年增长速度之比达 1.5;同期,除个别年份外,出口额占国内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直线上升,1988 年上升到 12%以上,已略高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990 年进一步上升到 16.88%。

  1. 相互依赖是一种客观的必然

在相互依赖这个问题上,尽管不同流派经济学家的立足点不同,但都承认相互依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这就说明,相互依赖虽然是在不同社会制度

下有其某些特殊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但却具有一般的本质的原因。这些原因主要是:

  1. 生产力具有内在的扩张力。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超出原有的地域范围,向新的区域转移、扩展、延伸,在新的区域集中、发展起来。随着生产力扩展到一切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并把各国各民族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都密切地联系起来。

  2. 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冲破分散、狭隘、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格局,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内代之以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交通、通讯手段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便利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加深了相互依赖的程度。而这又将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拓广阔的余地,促进商品经济更大规模的发展。一般说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同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是呈正相关关系的。

  3. 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各自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形成各自的经济社会特色。而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条件上总是优劣并存,长短互见,彼此都有所求。这是一种内在的经济动力,推动着各国各地区间相互依赖以取得相互补充。

  4. 在技术加速律的作用下,技术的空间推移规律大大扩大,推移的速度大大加快,技术的更新期则大大缩短。这种形势,一方面使得新技术开发国需要扩大技术市场,促进更高技术的研究开发,以保持其新技术的领先地位;而技术落后国家,也需要引进国外新技术,促进自身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新技术群和高技术产业群的研究开发,耗资巨大,使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已无力单独进行,而要求广泛的协作。这种技术的空间推移和协作, 更加深了经济上的相互依赖。

  5. 资本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流动速度加快,规模加大,造成了越来越相互依赖的经济环境。

总之,相互依赖已是一种客观的必然,而不是某些人的主观愿望。

应当指出,相互依赖这个概念常常被误认为一方依附于另一方,一方单纯为另一方的利益服务,从而把相互依赖同独立自主绝对对立起来。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在相互依赖中,对某些国家来说,的确要冒一些风险,可能产生不利效应。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割断国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而孤立地发展。闭关锁国,将一方面失去利用外部有利条件来发展自己的机会,也就是丧失了相互依赖所带来的促进自己发展的有利效应;另一方面,又将使自己的经济发展在国际风云中,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下,难以提高适应性、调整性和竞争力,最终会造成对外部更大的依赖性,甚至沦为附庸。

在中国,有些人对相互依赖也存在某种程度的恐惧感。在对待区域联合问题上,与比自己发达的地区联合,耽心自己被别人吞没,变成人家的“殖民地”;与比自己落后的地区联合,又恐怕肥水落到外人田,自己吃亏。实际是对相互依赖理论缺乏全面正确的理解。就国际间的相互依赖而言,坚持独立自主同相互依赖并不对立。而是既要坚决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尽力消除现有相互依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心外围不同质不对称所带来的不合理状态,同时不管国际经济环境如何,重要的是在国际交往中,善于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选择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正确处理同不同类型国家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取得主动权。扩大相互依赖的有利效应,增强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

能力,将其不利效应减少到最低程度。

就中国的区域联合而言,情况与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①中国区域间的关系,各方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总目标是共同的;②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可以从全局出发,调整、协调区域间的物质利益关系;③改革的洪流正在破除封闭性内循环经济存在的主客观条件,扫除相互依赖中的种种障碍。这些都有利于扩大相互依赖的有利效应。因此,相互依赖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更具有适用性和更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