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73 中国西部地带南北自然资源及经济社会发育程度对比

地区

空间广度与自然资源丰度

经济社会发育程度

土地总面积

(万k 2 )

m

四类土地资源人均量综

合指数

水资源人均量

指数

一切能源资源人均

量指数

45 种矿产人均量指

各类自然资源人均量综

合指数

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

其中: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南部

川贵云藏

56.55

17.62

38.36 129.00

23.64

0.7893

0.6836

1.4266

7.8908

0.8708

1.1798

1.3371

2.2955

69.1267

1.8451

0.4489

2.1986

1.4038

11.5323 0.1898

2.35

1.07

1.42

0.40

0.23

0.9956

1.2109

1.5984

7.0307

0.5146

0.3538

0.2452

0.2906

0.0956

0.3281

0.3467

0.2855

0.4563

0.0666

0.5601

北部

陕甘青宁新

内蒙古

20.58

40.59

71.12 5.18 166.31 114.33

0.6578

0.9385

2.2821

0.7031

2.2736

2.2721

0.5672

0.5268

5.8512

0.1095

2.4340

0.9612

3.5735

0.5604

2.7424

9.3545

1.9113

12.2115

0.88

0.94

3.33

3.57

1.36

4.58

1.0408

0.7144

3.3231

1.2663

1.9495

3.3244

0.3472

0.2886

0.2238

0.2679

0.3573

0.3119

0.2814

0.2894

0.1345

0.2606

0.2908

0.2267

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板块式地推移,不排斥各省区的优势产业、骨干地区的优先发展以及局部领域、局部地区的反梯度推移。

第二、点轴延伸与新轴线开发。

西部地区已形成的工业轴线,主要有:以渭南、西安、宝鸡、兰州、金昌、玉门、嘉峪关、乌鲁木齐为中心的陇海—兰州轴,以呼市、包头、石咀山、银川、白银、西宁为中心的京包—包兰—兰青轴,以成都、重庆、昆明、贵阳为四极的“口”型轴线。这些轴线集中了西部地区的主要工业与城市, 是进一步开发西部的依托阵地。但轴线的总体水平和工业点密度还远不及东、中部的工业轴线,需要加强和延伸。其途径为:(1)以轴线上的大城市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的调整为中心,以技术为导向,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强化其综合功能,扩展其扩散效应;(2)中小城市的建设,一般还要以强化经

济功能为主,增强其向心力和辐射力,形成二、三级开发据点;(3)轴线上的工业布局,由高密度地段向低密度地段推移,防止生产要素进一步向轴线上的大城市拥集。

新轴线的开发,在本世纪内可着手建设以下几条轴线:(1)黄河西侧纵轴线。由内蒙古狼山地区经临河市、东胜市,南下入陕北的神府榆横地区、延安子长地区、黄陵地区到渭南市(含小秦岭地区)。如西安—安康线建设, 再向陕南延伸,这是一条铜铅锌、硫铁矿、煤、电、油气、钼、金工业带。(2)内蒙古东部纵轴线。纵贯内蒙古东部 3 盟 1 市,这是一条断续相连的褐煤带。以开发三大露天矿为基础,相应发展煤电、煤化工;以开发大兴安岭林区、呼伦贝尔大草原和西辽河农业区为基础,进一步发展牧、林、农产品加工工业。(3)内昆—南昆—南防轴。以红水河水电及川南、滇东、黔西南火电为依托,重点开发川南的煤、磷、硫,黔西南、滇东的煤炭、铜铅锌及广西平果铝土矿。(4)青藏轴。依托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输入龙羊峡的水电,开发柴达木的池盐、钾盐、镁盐、铅锌、石棉。(5)澜沧江中游。修建广通—大理铁路,重点开发流域内的水电、铅锌、磷矿。利用沿江丰富的热带作物资源, 发展相应的加工工业。其中,后两条轴线,是西部地区工业布局向西推进的前哨。上述新老轴线交织,构成西部地区产业布局的骨架。

  1. 划分小区

划分小区,可根据各区的条件、特点和全区域的总体布局,明确各小区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并从中选择重点开发区,从而构造区域的布局框架。

从工业角度进行分区,划分的原则和指标,可参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 但在原则上,更强调优势资源与资源综合体相结合;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与投资环境相结合;突出区域特征与适当照顾互补关系相结合;依托工业中心与工业中心辐射范围相结合;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适当照顾行政区划。在划分指标上,更强调劳动力因素、工业基础因素、工业技术水平因素、矿产资源因素、水资源因素、区位因素与交通运输条件①。在分区基础上,对比分析各区突出的优势与主要限制因素;各区的总水平;工业结构特点及其在全区域以至全国的地位、作用;各区主要生产要素供需的平衡状况,特别是稀缺要素的平衡状况;分区的主攻方向;各区之间分工协作重点。由此构成区域总体布局的框架。在这些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也就可从各区中选择出重点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的选择,主要目的是有根据地实行区域倾斜,使优势行业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经营能力具有较高的集聚度,从而保证全区域各优势产业、特别是全区性的主导行业各自在最有利的地域集中发育、成长、壮大, 从而提高全区域工业开发的速度、质量与效益。

在一个大的区域内,工业重点开发区,一般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优势能矿资源综合开发区、综合性重化工工业区。各类重点开发区的选择依据, 有共同性的要求,也有某些特殊性的要求。日本在其《技术集约城市法》中, 提出选择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称技术集约区)的原则和依据是①:(1)不包括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2)具备发展尖端技术的经济社会条件;(3) 拥有一定数量的研究开发尖端技术的企业;(4)能够提供工业用地、工业用水和住宅用地;(5)母体城市拥有 15 万以上的人口;(6)拥有进行尖端技术教育

① 参阅刘再兴主编:《黄土高原地区工业发展与城市、工矿区的合理布局》,科学出版社,1991 年版。

① 参阅张善儒:“日本经济圈的形成与作用”,《世界经济》,1986 年第 8 期。

和科研的理工科大学;(7)拥有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设施;(8)易于利用大城市的尖端技术信息。

日本政府于 1984 年批准了全国 14 个地区为建设技术集约城市地区。它们是产、学、住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型城市。其产业以电子、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群;学术依托是开发技术、培养高级人才的理工科大学和科技研究所;居住空间是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住宅区。

优势能矿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选择,则更多的是考虑资源的丰度、质量、组合状况、采选难易、水资源保证程度、市场需求、区位及对外输出的通道。

综合性重化工工业区,主要考虑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工业用地、用水、运输条件的可能性。日本东京经济圈的关东临海重化工区的选建,主要基于: (1)东京湾具有优越的海运和建港条件;(2)东京湾沿岸有大片浅滩,填海造地条件好:(3)关东地区东部浅水资源比较丰富;(4)关东地区是日本最大的消费市场。依托上述条件,关东临海工业区,以川崎为中心,自东京南部直至横滨的鹤见,形成日本最大的综合性重化工区,它布置了千叶、君津、鹿岛、扇岛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千叶、川崎、鹿岛等大型炼油厂,相应发展了机械、造船、汽车、电子、石化、化肥等工业。

  1. 地区主导行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布局及重点项目研究

地区主导产业选定后,落实到空间,就是根据各主导行业布局的指向性, 分别在全区域范围内,选建自己的生产基地。这种行业性的生产基地,其载体就是各行业的重点项目。重点项目的选建,是区域工业布局最低的层次。其成败直接关系到地区主导行业的发展,从而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工业发展与总体布局的得失。

工业重点项目的研究与规划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项目建设系列基础数据的测算,包括项目建设规模(总投资、主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建设性质、建设地点、投产后新增固定资产、产值、利税、用地、用水、用电、运量、职工;(2)宏观论证。包括产品市场潜力分析和预测;地区建设条件; 国家投资的可能性及地区的配套能力;地方集资的可能性和渠道;项目本身的效益及其国民经济效益;可能遇到的矛盾和对策;(3)项目排队。即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建设条件的成熟程度,安排项目的建设时序。

项目研究的意义是:(1)将资源开发、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环境整治的总体构想落到实处,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便于纳入省市区和国家的中长期计划,使规划研究更贴近现实的经济生活。(2)利用重大项目研究提供的各种投入产出数据,可以进行要素的综合平衡;可以定量进行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变动趋势分析;可以进行宏观经济效益评估;还可检查项目规划是否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也可检验总体规划的构想设计是否可行。(3)可以建立项目储备,一旦国家有需要,有能力,要上就可以上,及时抓住外部的有利机遇, 而又不致于仓促上阵或坐失良机。因此,项目研究是工业布局系统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