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布局

轻工业的很多部门是完全或大部分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其中,完全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有:粮油加工、制糖、卷烟、酿酒、乳品等;大部分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有:纺织、造纸、香料、皮革等;部分依赖于农副产品的有: 化学药品、火柴、铅笔等。因此,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也称农产品加工工业)长期以来是轻工业的主体。

农产品加工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原料减重较大,小部分减重小或不减重,个别的是产品重量大于基本原料的消耗量。各主要产品的原料单耗参见表 38。

表 38 农产品加工工业单位产品的原料消耗

农产品加工工业

原料

计算单位

单耗

一、原料减重大的

桑蚕丝

鲜桑茧

公斤/公斤

8.5

柞丝

鲜柞茧

公斤/公斤

20.0

本色化学木浆

木材

吨/吨

4.7

草浆

草类纤维

吨/吨

1.54 ~ 2.35

重革

猪皮

吨/吨

1.892

甜菜糖

甜菜

吨/吨

7 ~ 8

蔗糖

甘蔗

吨/吨

8 ~ 10

豆油(热榨)

大豆

吨/吨

8.5

花生油

花生仁

吨/吨

2.3

白酒( 65 度)

粮食

吨/吨

2 ~ 2.3

淀粉

玉米

吨/吨

1.7 ~ 1.9

土豆

吨/吨

8 ~ 10

肉类罐头

肉类

吨/吨

1.5 ~ 2.0

竹笋罐头

竹笋

吨/吨

3.5

水果罐头

水果

吨/吨

1.5

番茄酱

番茄

吨/吨

8.0

二、原料减重小或不减重的

棉纱

皮棉

公斤/吨

1065

毛线

毛条

公斤/百公斤

108.53

麻袋

原麻

公斤/条

1.971

卷烟

烟叶

公斤/箱

57.7

蘑菇罐头

蘑菇

吨/吨

1.0

三、成品重量大于基本原料用量的

重革

牛皮

公斤/吨

865

啤酒

大麦

吨/吨

0.18

大米

吨/吨

0.05

青刀豆罐头

青刀豆

吨/吨

0.6

上表说明,农产品加工工业对农业原料的依赖程度是有区别的,初步加工和精加工也有差别。但总的看,受农业原料的制约较大,农业原料对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和布局有重大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多数农产品加工工业原料减重大,而且,多数农业原料不耐储藏,贮存期延长就会降低原料质量, 甚至腐烂变质;还因为有些农业原料是轻泡物资,体大量轻,车船利用率低, 长途运输也不经济。这些特点决定了农产品加工工业一般应接近原料产地。由于农业原料的集中产区,往往也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接近原料产地,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消费区,并便于取得劳动力,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原料失重大的加工工业,有大量的副产品、下脚废料,可以用于加工或直接用作饲料、肥料,就农业原料建厂,也有利于这些东西就近地返回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工业向农业原料产地靠拢,还有利于工农结合, 相互支援,消除农村单纯搞农业生产、单纯为城市提供原料的这种不合理的分工,避免工业过分集中于城市。强调这一点,并不意味着农产品加工工业只宜布置在农业原料产地。有些农产品加工工业,原料单耗低,原料的可运

性较大,而成品时效性强,需要随产随销;或者是成品运输不便,不宜长途运输;或者是成品地区性强,人口分布、社会购买力、消费习惯的空间差异, 不同地区对产品需求的品种、数量差别较大。这类工业,消费指向更明显, 在布点上更适于接近消费区。轻工业产品的主要消费区,一般也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能够生产一定数量的农业原料,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业原料生产也有一定的潜力。从发展看,接近消费区,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原料地。

有些农产品加工工业,原料和成品的运量、运费相差不大,原料指向和市场指向都不大明显,这类工业在区位选择上灵活性较大,既可接近农业原料产地,也可接近主要消费区。其经济性主要不决定于原料或成品在运费上的节约,而取决于其它条件的配合状况(如其它原料、燃料、动力的供应情况、水源条件、技术、协作条件等)。

有些农业产品加工工业,不同的生产阶段要求不同,可以分阶段分开布点:粗加工分散布点,精加工相对集中。如各种天然纤维原料的粗加工,由于原料减量大,而加工技术要求不高,建厂较易,可以单独在农业原料产地建厂,把原料加工成精料(如把籽棉加工成皮棉,把原毛加工成洗净毛或毛条,把原麻沤制成干料等)外运,进一步加工,原料减重很少或不减重,但对技术、协作条件要求较高,则可在技术、协作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相对集中地布点。

从总体看,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布点,主要有 3 种类型: 1.接近原料产地

制糖工业具有代表性。制糖工业有两个重要特点:(1)生产过程中糖料减重很大,而且糖料同纺织纤维、油料不同,可运性和抗腐性差,容易变质。收割下来以后,要求尽快地进行加工。贮存较久会使糖分下降,影响加工的技术指标;(2)制糖工业的生产成本中,糖料价格一般占 80%,如果糖料的运费增加,工艺质量降低,就会大大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制糖工业是一种典型的原料指向工业,布点必须接近原料地,同糖料的布局统一规划, 协调发展。

  1. **要选好、建好糖料基地。**就糖厂和糖料的关系看,糖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糖厂布点就原料比较容易,只要有糖料,布点建厂的其它条件较易解决;而要原料就厂,远距离调进原料加工,就远不如直接调糖。但糖料的地区性强,扩散是不容易的,从中国多年来南蔗北移,北甜南移的实践看, 效果并不好。这就需要在适宜区中选优布局。根据糖料的生态要求,甘蔗和甜菜很不一样。在国外,甘蔗主要分布在水热资源充分的热带地区(主要是拉美的巴西、古巴、墨西哥、多米尼加、阿根廷,亚洲的印度、菲律宾、印尼、泰国,非洲的南非、毛里求斯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甜菜则全产在温带(从欧洲中部到乌克兰、意大利北部和西班牙,是世界最大甜菜产区, 北美是第二大产区),盛产甘蔗的国家不能生产或很少生产甜菜,盛产甜菜的国家则不能生产甘蔗。在中国,“南蔗北甜”,既能大量生产甘蔗,也能生产甜菜,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尽管如此,中国糖料的适宜区还是有限的, 特别是甘蔗,不仅大部分地区不能生产,即使在南方,真正适于种蔗的,还主要是粤、琼、桂、闽、川、云等省区的一些地方,往北在长江沿岸如湘赣

浙以至苏皖鄂南部,虽也能种,但条件已不能完全适应甘蔗的生态要求,过了淮河就更不行了。中国适于种甜菜的范围比甘蔗大一些,长江以北地区一般都能种,但真正有利的还是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往南过了黄河就不大合适了。自然环境不同,糖料的单产、糖分相差很大。在中国几个主要甘蔗产区中,广东、福建亩产分别为 4968、4595 公斤/亩,为全国平均单产

(3808)的 1.3 倍、1.21 倍;其它南部省区依次为云(3765)、赣(3641)、苏(3586)、浙(3585)、湘(3453)、川(3261)、桂(3130),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陕南产区,亩产只有 2000 公斤。就是在适宜省区的内部,

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大。在广东,广州、深圳、东莞、潮州地区,亩产均在 6000

公斤以上,而其它区多在 3000 公斤左右。甘蔗含糖分地区差别也明显,粤、闽、桂一般达 14%,川、赣、云、浙仅 10~12%。在广西,红水河以南蔗区, 单产和糖分都高于红水河以北蔗区。在四川,金沙江~安宁河流域蔗区,单产、糖分都比沱江流域蔗区高。因此糖料的生产布局必须因地制宜,适当集中。这里所讲的适当集中有两个含义:(1)在省区之间,应更多地向条件更好的省区集中;(2)在一个省区之内,也应当集中于条件更好的地区。但这是从甘蔗生产来讲的。如就甘蔗与其它农业生产相比,一个地区,如果其生产条件具有多种生产的适宜性,而其它生产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甘蔗生产就可能被挤。珠江三角洲原是广东最大的甘蔗产区,但这里的自然经济条件, 生产高档水果、蔬菜、水产品,效益更高,因而近 10 多年来,广东甘蔗生产大规模向湛江地区转移,这一地区,已占全省甘蔗播种面积的 48%以上,在省区而言,则有向广西、云南转移的趋势。广东原是全国最大的甘蔗生产基地,现在其播种面积已低于广西,退居第二位。

  1. **根据糖料的生产分布来安排糖厂的布局。**糖厂的布局取决于糖 料基地。因此,从安排的顺序来讲,一般应是先定糖料的分布和生产规模, 后定糖厂的位置和建设规模。根据国外的实践经验,即使是大型糖厂,与周围糖料产区的距离,以 20~30 公里为好。也就是糖料的经济运输半径是 20~ 30 公里(甜菜可比甘蔗稍长一点)。据广西的典型调查,糖厂与甘蔗产区的

距离在 60 公里时,每吨甘蔗运费为在 20 公里范围内的 2.56 倍。因此,糖厂的定点,要尽可能在糖料的经济运输半径之内。

糖厂的规模,也要根据糖料产区的规模而定。单从制糖工业看,企业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世界生产蔗糖的国家,除中国外有 79 个,共有蔗糖厂

1323 个,平均企业规模是日处理能力 3100 多吨,其中日榨蔗万吨以上的大厂占 2.3%,6000~10000 吨的占 8.4%,3000~6000 吨的占 24.4%,1000~ 3000 吨的占 48.1%,1000 吨以下只占 16.8%。现在国际上公认,日榨蔗能力在 3000 吨以下的为小厂,3000~6000 吨的为中型厂,6000 吨以上的为大厂。中国规定,日榨蔗 1000 吨以上的是大厂,500~1000 吨的是中型厂,500 吨以下的为小厂。同国外相比,中国制糖工业的企业规模小得多,即使大厂也只能算作国外的小厂。按中国的统计口径及 80 年代初的统计,糖业的企业规模结构是,就企业单位数而言,大厂占 12.8%,中型厂占 40.49%,小厂占 46.83%;就年产糖能力而言,大厂占 41%,中型厂占 42%,小厂占 17

%。全国制糖工业平均的企业规模为日榨能力 514.6 吨,其中大厂的平均企

业规模为 1577 吨,中型厂为 548 吨,小厂为 198 吨。大厂经济效益最好。在广东,大厂万吨蔗利税比中型厂高 29.12%,比小厂高 50.9%。多年来,中国制糖工业的建设布局是小而散,影响经济效果。特别是在一些大厂的甘蔗

基地上搞许多小厂,以小挤大,经济效益更差。这种状况必须调整。但是糖厂经济合理的规模,要根据糖料产区的规模而定。国外甘蔗生产的地区专门化程度很高,甘蔗单产和糖分也高,中国甘蔗生产的专门化程度较低,单产和糖分也低。如与澳大利亚相比,他们甘蔗生产集中在昆士兰地区,亩产高达 5~6 吨,含糖分一般在 15%以上;中国种蔗面积最大的广西,蔗田面积也只占耕地面积的 8.6%,占第二位的广东,只占耕地面积的 6.3%,云南、福建分别占 2.4%左右。亩产全国平均只 3.8 吨,甘蔗出糖率只 10.2%。澳大利亚植蔗面积仅 500 万亩,年产蔗糖 300 万吨,平均一亩蔗田产糖 0.6 吨。

中国 1990 年植蔗 1500 多万亩,是澳大利亚蔗田面积的 3 倍多。加上产糖率

高于甘蔗的 1000 多万亩甜菜,糖料地计 2500 多万亩,但年产糖只 580 多万

吨,平均每亩糖料产糖 0.23 吨,即中国每产一吨糖,要比澳大利亚多占耕地

1.7 倍。这样反过来,又增加了糖料与其它作物争地的矛盾,使甘蔗生产的地区专门化程度不能过高,只能适当集中,而不能高度集中。

在糖料分布还比较分散的条件下,糖厂分布集中,糖厂规模超过了糖料基地的生产规模,就会造成糖料供应不足、糖厂开工不足,或远距离调糖料, 这样大厂的经济效益反而不好。

当然,今后随着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糖料地区集中化程度的提高,制糖工业的企业规模可适当加大,糖厂地区分布的集中化程度也可相应提高。

  1. 原料、市场、人口分布三者兼顾,以就原料为主。或就原料与就市场同时并举

农产品加工工业中,这类布点形式最普遍。其中棉纺织、屠宰与肉类加工工业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