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济、社会条件

  1. 历史基础

历史基础指地区工业开发历史的长短,已积累起来的生产能力,工业结构,分布格局,既有工业的特点、矛盾和问题。这种历史基础,是在区内外诸因素长期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是地区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作为一种社会惯性,它对地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往往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是有继承性的。今天是昨天的继续,明天是今天的延伸。对待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基础,不管其状况如何,既不能弃之不顾,从头搞起;也不能抱残守残,裹足不前,而必须从这个基础出发,利用它、改造它,使这种既得力量为新的生产服务。所以,在研究、规划一国、一地区的未来时,需要对当地的历史、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估,并作为今后前进的一个重要条件。

  1. 工农关系

工农关系一方面指地区农业对工业的支撑能力,主要包括:(1)粮食自给程度;(2)可供加工利用的农业原料的种类、数量、收购量,这些农产品的区域化,专门化水平及其发展前景;(3)城郊区、工矿区副食品基地的现状、供给能力及发展潜力,农村的市场容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及其向工业转移的能力。另一方面指地区工业对农业的渗透能力,主要包括:(1)支农工业发展水平,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能力、供给价格;(2)地区农副产品的加工率和加工深度,加工利用的技术水平;(3)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评价地区工农关系的主要指标有:(1)地区各种农副产品年收购总值及其占地区农业总产值的比重;(2)地区主导农产品的个数和生产水平。表54 为 1990 年中国各省市区主导农产品的状况;(3)农产品加工工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4)支农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