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布局的其它因素

钢铁工业布局,不仅是单个企业的选点布厂,同时包括新点与老点改造的关系、企业的规模结构等问题。

首先是开辟新点与老点改造的关系。

从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一般是在钢铁工业发展的早期或基础薄弱时,以开辟新点建新厂为主;当钢铁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有了相当基础时,则以改扩建老厂为主,新建较少。但如就一个较长时期的综合情况看,各国新建与改扩建投资之比是不相同的。一般说来,与新建相比,改扩建投资省,建设快,投资回收期短,经济效果好,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1961~1971 年,日本钢铁工业处于新建为主、改扩建为辅的时期,共投

资 158 亿美元,新增产钢能力 8000 万吨,吨钢能力投资是 175 美元;同期,

西欧 6 国和美国,都是以改扩建为主,新建很少,前者共投资 185 亿美元,

新增产钢能力 5500 万吨,吨钢能力投资为 210 美元,后者共投资 217 亿美元,

新增能力 6000 万吨,吨钢投资为 350 美元,与日本比,新增吨钢能力,美国多花钱 1 倍,西欧多 20%。这里面有不可比的因素,如日本新建的钢铁厂, 不包括采选部分,而美国则包括一部分(有一部分铁矿石也靠进口),如果按采选部分占钢铁工业总投资 1/5~1/4 折算,日本投资还是比美国省得多。同时由于新建厂便于选择最佳区位,便于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劳动生产率较高而生产成本较低。如 1978 年,日本吨钢耗费工时为 8.25 工时,

美国为 8.82,西德、荷、比、卢为 9.0;日本吨钢成本 304 美元,美国 364

美元,西德、荷、比为 368 美元。前苏联也是战后世界上钢铁工业投资效果较好的国家之一,近 20 年来,其钢铁工业的投资 60~70%用于改扩建,新建的也少。按可比口径计算,前苏联吨钢能力投资也并不比以新建为主的日本低。①因此,在国家之间进行对比时,不能简单地认为,改扩建就一定比新建的经济效果好。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在正常情况下,改扩建比新建经济效果好,一般说,增加 100 万吨钢,改扩建比新建投资要省一半,速度快 1 倍。目前国外钢铁工业较有基础的国家,都把重点转向对现有企业的改造,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钢铁工业已成为“夕阳工业”,钢铁消耗量锐减,争夺世界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钢产量居世界第二、三、五位的美、日、原联邦德国,近几年都显著减产。为了争取生存,不得不致力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加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前苏联解体前,钢产量虽已跃居世界首位,但与发达国家比,技术相对落后,成材率偏低,钢材质量、品种、规格还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因而也不得不把主要力量放在现有的企业改造上。中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进一步发展钢铁工业, 也需要立足于现有基础,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力有限,不可能有更多的资金、能源用于新建;另一方面,经过 40 多年的建设,中国已建立起相当规模的钢铁工业基础,布局也已展开,现有钢铁厂、钢铁企业,潜力较大。全国现有钢铁企业有 3 类潜力:①部分企业已大体建成,但设备不配套,而未形成综合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②部分企业建成投产后,还未达到设计能力;③与国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同国内历史上最好的水平比,还有较大差距。这 3 类潜力,在现有十几个大钢铁厂和 30 多个中型厂中普遍存在。同

国外发达国家比,中国现有钢铁企业,工艺设备多是 50 年代的,不仅产品质量差、品种规格少,而且能耗大,成本高,污染严重,必须集中较大力量加紧进行技术改造。当然,这也不能否定必要的新建。日本过去一般是钢的需要量增加 600 万吨以上时,就考虑新建。中国在 80 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多的基础上,90 年代还要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000 年国民生产总值将比 1980 年的原定目标有较大的扩大,对钢的需求量,相应扩大到 1 亿吨,单靠现有企业的改造也是不行的。现有钢铁企业的改造,从宏观上说,需要有统一规划,综合平衡,全面安排,合理布局。要抓住重点,明确方向。从全国说, 要把质量品种放在第一位,加速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中心是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据此来研究确定哪些企业可以改造扩建,扩建到多大规模合适;哪些需要全面改造,哪些只需要进行环节改造; 哪些暂时只能维持现状,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不能一哄而起。从微观上说,凡是需要而且可能进行改扩建的企业,在改造前必须对市场进行预

① 金琳:“中外钢铁工业投资效果比较”,《冶金情报》,1981 年第 1 期。

测,拟定企业产品产量、品种、质量,从而确定改造哪些项目,采取什么技术措施,需要多少投资,多长时间才能形成综合生产能力,能达到什么经济效果。在这里,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计算和评价。

其次钢铁工业布局还应考虑企业的规模结构问题。

从钢铁工业本身的特点和技术发展规律看,钢铁工业的集中布点建设现代化大型企业,比分散布点建设许多技术落后的小厂经济效果更好。随着技术的进步,大型高效设备的不断出现和完善,国外钢铁企业规模,总的趋势是逐步扩大。60 年代,世界大钢铁厂规模都在 800 万吨以下,设备配套一般采用 2000~3000 立方米高炉,180~250 吨转炉和年产 300 万吨的宽带钢热连轧机;70 年代,开始出现超过 1000 万吨的超大型厂,配套采用 4000~5000 立方米高炉,250~350 吨转炉和 400 万吨以上的连轧机。目前,国外年产钢能力 500 万吨以上的钢铁厂有 50 个左右,其中 1000 万吨以上的有 7 个。虽然这些大钢铁厂数量只占国外钢铁企业总数的 2%左右,但钢的生产能力或产量,却占了总产量的一半,其中日本占国内总产量的 78%,原联邦德国占70%,前苏联占 65%。

这种大钢铁厂以日本和前苏联最多,各有 13 个,次为美国、原联邦德国, 各有 5~7 个。其中 1000 万吨以上的,日本占了 4 个(福山、水岛、鹿岛、君津),前苏联 2 个(马钢、克里沃罗格)以及意大利的塔兰托。

建设大型钢铁企业,投资大,周期长,为了克服这个缺陷,50 年代以来, 国外大都采用一次规划设计、分期建设、分期形成综合生产能力、分期投产的方式。一般大厂分 2~4 期,每期 2~4 年形成 200~300 万吨规模。如日本福山,分 5 期建设,共用 10 年时间,形成 1600 万吨的生产规模,平均每期

只 2 年多时间,就可形成 300 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这样可以加快资金的周转,使投资很快见效,并用新的积累为下期工程提供资金。既收到规模经济效益,又克服了大厂投资大、周期长的缺陷,从而显著提高了规模经济效益。但钢铁企业的经济规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条件下,企业的经济规模也不相同。根据欧美和日本经济学家计算,认为在工业发达国家,钢铁企业合理的经济规模一般是生产钢 300~600 万吨,薄钢轧机单机的合理规模是 150 万吨以上。国外一般把年产钢 100 万吨以上的列为大型企业,100 万吨以下的列为中小企业。如按此标准划分,在企业规模结构中,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产量之比,一般为 80∶20 左右,中国则不到 50∶50。中国把钢铁企业分为重点企业和中小企业。在重点企业中,按企业规模讲,除几个钢产量在 100 万吨以上外,其余都在 100 万吨以下,大部分在 50 万吨以下。即使按这个口径计算,中国重点企业与中小企业生产能力之比,也还达不到80∶20 的水平。中国钢铁企业规模结构显然偏小。这主要不是由于技术因素,而是由于指导思想的影响。“一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基建投资的地区分配和项目布置比较集中,一半以上的投资用于鞍钢,其余也主要用于十来个重点项目上,投资效果较好。但在 50 年代末、及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 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大搞遍地开花,投资分散于各地,与此相适应的是不恰当的强调搞技术落后的小钢铁,企业规模过小,布点太散,严重影响了全国钢铁工业总的经济效益。

从现阶段中国设备制造、技术力量和各方面的协作配套条件看,已有能力在新的水平上,改善钢铁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发展规模效益,并把规模结构的调整同空间布局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相互推动。

一是在 90 年代,积极支持推进首钢、鞍钢、武钢等大型企业的技术改造

和扩建,加快宝钢 3 期建设,使几个特大型钢铁企业和企业集团,都发展成为年产钢 1000 万吨左右的规模;几个大型企业,分别发展成为年产 300~600 万吨钢的规模;其它大中型钢铁企业和特钢厂,也通过扩建和联合改组,扩大生产规模。

二是新建 600 万吨以上的大厂,并留有发展到 1000 万吨钢产量的余地。新基地的布点,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三:①如欲开发利用国内铁矿资源,可考虑建设攀钢二基地,在川滇黔接壤区选点;②如靠进口铁矿,并利用外资, 则在沿海港口布点,可供比选的区位有石臼所、连云港、北仑港、湄州湾、惠州、湛江等点;③如果是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可考虑建设冀东钢铁厂、济宁钢铁厂。

为了加快建设进度,平衡铁矿石的供求关系,并利于较快地解决钢铁品种、质量问题,2000 年前,以在沿海布点靠进口富矿为好;2000 年后,再考虑上攀钢二基地。

沿海布厂,还需要在东南沿海和北方沿海进行比选。目前全国钢材缺口最大的是东南和西北地区。西北地区从自身的铁、煤资源条件和区位、运输条件看,新建 600 万吨以上的大厂基本条件不具备,可考虑在华北地区新建大厂,通过陇海线供应。华北地区,如果能通过联合协作,综合开发利用冀东的铁矿、港口及其它海洋资源,初期利用进口矿,以后兼用地区和进口矿, 上冀东大厂、济宁厂是可行的。它可兼顾西北与东南沿海地区的急需。

东南沿海地区,从发展趋势看,也需要选点布厂,一次规划,分期建设, 利用进口矿,先解决内需,然后再挤向国际市场,走进口铁矿、出口钢材的发展之路。

通过上述建设,既可改善全国钢铁工业的企业规模结构和品种结构,又可逐步改善钢铁工业的布局。

中、小钢铁企业,经济效益虽差,但在中国已形成的规模结构中,中小企业产量比较大,担负着供应地方工业、农业的重要的任务。这些供应任务, 要由大型企业全部承担下来是不可能的,但不提高其经济效益,又确是国家和地方的一个负担。因此,今后在抓好国家重点钢铁企业的同时,也要继续对中小钢铁企业进行必要的整顿和改造,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①讲究规模经济,100 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不宜再搞,技术装备要改善。小和土并无必然的联系,美、日等国的小钢铁,都很重视采用先进的技术,如直接还原法炼铁、超高功率电炉、连铸连轧等。根据中国当前的国力,虽不可能做到这点,但也应利用国内已有的冶金设备制造力量,逐步对现有条件较好的小钢铁企业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②调整布点。小钢铁布点的要求虽不像大钢铁厂那样严格,但其基本要求也要满足,如资源有保证,运输不成问题,产品适销对路等等,不具备这些基本条件的,要继续关停,今后也不能再搞;③ 调整内部生产结构,尽可能同附近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密切协作,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产品品种,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活的道路。

  1. 电力工业布局

电力工业是原材料工业中的一个特殊部门,包括电力的生产和输送,主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动力,一般又称之为动力工业。其中火电和水电又

各有特点,火电属于二次能源,水电则把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直接统一起来, 二者在布局上的要求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