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规模经济理论

同集聚论与消聚论密切相关的是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是指“规模收益递增”。从狭义上讲,是单个企业的合理规模和最佳规模所产生的节约, 称为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从广义上讲,是指在同一地区范围内企业集聚的合理规模,由此而产生的节约,称之为外部规模经济。集聚问题前已述及,这里主要讲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大规模、专业化(也包括联合化)、高集聚, 是现代工业的基本特征之一。规模经济理论认为,经济规模具有客观性(任何一个项目,在可供选择的不同建设规模中,总会有一种建设规模比其它建设规模有更多的收益)、临界性(产品年产量必须有一定的数量界限,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低于或超过这个界限,企业就会亏损,这就是企业的盈亏临界点)、系列性(不同项目的工艺技术特点和不同地区同类项目的建设条件不同,因而不同项目的经济规模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同一项目的经济规模也不同,因此,一个项目的经济规模不是一个,而是存在于一个经济

规模系列之中)、二重性(经济规模是一个项目的技术与经济优势的重合)。经济规模的重要性,主要在于能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带来明显的规模经济。可以说,经济规模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追求企业的规模,就意味着追求效率。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实现大规模生产。正因为如此,世界上从工业化大国到工业化小国,从发达地区到发展中的地区,普遍重视这个问题。但在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之中,规模经济问题却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工业生产建设中,如按规模的经济性,大体可分为 3 类产业:一是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如乙烯、钢铁、轿车等行业;二是规模经济不很显著或对经济规模要求较低的产业,如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行业;三是规模经济不明显的产业,如家具制造、饲料工业等行业。就提高规模经济而言,重点是第一类产业。

根据国外经验、中国国情,第一类产业中,适合于中国现阶段经济技术水平的主要产品的合理规模,如表 8 所示:

表 8 若干产品的合理规模

产品

合理规模

产品

合理规模

产品

合理规模

钢铁

300 万吨/年

轿车

30 万辆/年

硫酸

10 万吨/年

氧化铝

20 万吨/年

洗衣机

40 万台/年

橡胶轮胎(汽车)

40 万条/年

电解铝

10 万吨/年

电冰箱

40 万台/年

合成洗涤剂

3 万吨/年

原油加工

250 万吨/年

电冰箱压缩机

100 万台/年

卷烟

40 万箱/年

乙烯

30 万吨/年

电视机

40 万台/年

啤酒

3 万吨/年

合成氨

30 万吨/年

通用集成电路

2000 万块/年

棉纱

5 万锭/年

水泥

100 万吨/年

电梯

2000 台/年

新闻纸

15 万吨/年

平板玻璃

300 万箱/年

合成橡胶

3 万吨/年

自行车

150 万辆/年

合成纤维

3 万吨/年

重型货车

3 万辆/年

纯碱

10 万吨/年

中型货车

10 万辆/年

资料来源:陈小洪:“规模经济初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9 年第 7 期。

上述合理规模,主要是根据中国现实的经济技术水平而言的,较之发达国家、地区同类产品的经济规模特别是最佳规模,下限明显偏低。即使如此, 从全国来看,产品年产量真正达到合理规模的企业还为数不多。

就一些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而言,中国现实的情况是:全国汽车生产厂有 120 多家,平均每个厂年产量仅 5000 辆,年产量小于 1000 辆的近 100 家,而国外一家大汽车厂,年产达几十万、上百万辆。即使号称中国的大汽车厂,也没有一家达到上述经济规模。汽车改装厂 620 家,生产能力共 15

万辆,厂均仅为 240 辆;全国电梯生产厂 300 多家,年产量最高的 650 台,

有 200 家只一二十台,国外大电梯厂年产近万台;集成电路生产厂 40 多家, 过千万块产量的只有江南无线电器材厂(无锡)1 家,也远没有达到表 8 中2000 万块(年)的合理规模;到了 90 年代,中国在建、拟建的新乙烯厂, 设计规模绝大多数也只为 11~14 万吨级的;钢铁工业效益的取得,很大程度取决于经济规模。当前国际上一般认为最小竞争规模应为 800 万吨的综合生

产能力。从中国国情出发,300 万吨应是最小经济规模,目前中国 500 家最大工业企业中,钢铁行业虽占了 82 家,但达到这个低标准以上的只有鞍钢、

宝钢、首钢、武钢 4 家,即便以 100 万吨划界,也只有 17 家。中国钢铁工业企业数占了世界的 1/3,而钢产量只占世界 1/10。如果说,经济规模带来规模经济,那么,非经济规模必然带来不经济,主要表现为:①单位产品建设投资高,有限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②单位产品能耗、物耗高,生产成本高, 企业效益差,竞争能力低;③自我积累少,产品更新换代慢,导致开拓市场能力差;④不利于采用先进技术和高效的大型设备,企业技术素质难以提高;

⑤不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的整治;⑥企业总体格局的小型化和分散化, 使得市场的稳定性低、信息渠道杂乱失真,不利于宏观调控。

中国即将重返关贸总协定,为了换取外国市场,必须开放国内市场,降低关税,逐步取消许可证和行政审批手续,取消非关税壁垒,这意味着向外国商品、包括发达国家具有竞争规模的优质商品敞开国门,如果中国再不讲求经济规模,改变小散乱的局面,将很难承受这个新的冲击。因此,规模经济问题已不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而是关乎中国工业发展前途的一个重大实际问题。

要解决非经济规模问题,笔者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按照不同行业制定建设项目的经济规模系列。特别是对市场供求矛盾比较突出、规模经济效益显著和比较显著的产品,要提出科学的经济规模标准,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为引导建设项目和现有企业调整提供规模依据。对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的新建项目,标准可适当放宽。

  2. 对未达到经济规模的现有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可能,分步骤地进行改造、调整。以重点企业为核心,推动联合改组、兼并,办好有不同特色的企业集团,扩大生产规模;或者是以优质名牌产品为龙头,组织专业化生产,通过调整,提高专业化水平;也可以转产。对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可暂维持现状。

  3. 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在竞争机制下,优胜劣汰,利用这种克服非经济规模的手段,限制非经济规模的蔓延和发展。

  4. 建立大中小型企业互相结合、协作、比例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互相补充,克服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的全能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的有效规模,即提高企业单一品种或主产品的生产批量。

  5. 参加关贸总协定,严峻的形势,也给中国工业转变观念、调整结构提供了一个契机,由长期依靠行政手段,转而真正按经济规律办事,工业中的小散乱局面有可能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