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制造业布局

制造业行业众多,品种庞杂。在工业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国家,制造业在重工业以至整个工业中都占主导地位,其中又特别是机械制造业。1990 年, 中国制造业产值占重工业产值的 46.3%,占工业总产值的 24.6%,其中机械制造业占重工业总产值的 44.4%,占工业总产值的 23.6%。1988 年,机械制造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世界平均为 32.8%,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为 37.2

%,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为 14.6%,前苏联及东欧国家为 35.8%。①机械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标志着工业化水平,中国的这一指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比较发达的国家,而高于发展中国家。

同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相比,制造工业区位选择的余地较大,大多数制造工业企业受矿产资源、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分布状况的制约较小,而受技术因素、协作条件的影响较大。但不同的制造工业企业在布点上也有某些特殊要求,这是因为各布局因素对不同的制造企业影响的程度不同(见表35)。

表 35 不同制造业对布局因素的不同要求

① 根据《世界经济年鉴》(1990)、《中国统计年鉴》(1991)有关数据计算。

制造工业行业

原料

燃料

电力

运输

市场

技术

协作

重型机床制造业

++

+

+

++

++

+

+

工具制造

-

-

+

-

- +

+

电机制造

+

+

+

+

+

++

++

锅炉制造

++

+

++

++

++

+

+

煤矿机械

+

+

+

+

++

+

-

石油机械

++

+

+

+

++

+

+

机车

++

+

++

-

+ +

+

船舶

++

+

++

+

++

+

++

汽车

+

+

++

+

-

++

++

建筑机械

+

+

++

+

+

++

++

拖拉机

+

+

++

++

++

+

++

机引农具

-

-

-

+

++

+

+

轻纺机械

-

-

+

+

++

+

+

仪器仪表

-

-

+

-

-

++

+

宇航工业

-

+

++

-

+

++

++

通讯设备、电子元件

-

-

+

-

-

++

+

铸、锻、冲压件

++

++

++

+

++

+

+

氮肥

++

++

+

+

++

+

+

低效磷肥

++

+

+

+

++

-

-

电炉磷肥

+

+

++

-

- +

+

塑料、橡胶制品

+

-

-

-

++

+

+

工业陶瓷、玻璃

++

+

+

+

++

+

+

火工

-

-

-

-

++

+

-

注:++表示依赖性强;+表示依赖性次强;-表示依赖性弱。

  1. 机械制造工业的特点

在制造工业中,国民经济意义最大、最能反映制造工业特点的是机械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产品繁多、结构复杂,一种产品往往有许多零部件,技术操作多种多样,而多种技术又互相渗透。这个特点决定了任何一个产品比较复杂的机械企业,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生产成品所需要的一切零部件;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也没有必要全部生产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一切机械产品。机械制造业是适于进行专业化协作的工业部门之一,甚至在理论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协作,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大批量生产的机械厂。

每个机械门类,都有多种产品,各种机械都可把生产分为 3 类基本作业:

(1)准备毛坯,包括铸造、锻造、冲压、粉末冶金、热处理以及与毛坯生产直接有关的轧辊、磁性材料、模具等;(2)对各种零件的机械加工和部件、联动机的装配,如螺钉、齿轮传动装置、轴承、液压和气动装置、机械工具、刀具、弹簧、阀门等;(3)总装与检验测试。与此相适应,机械制造业可以实行各种形式的专业化。如产品专业化,配件专业化,工艺或阶段专业化。生产的专业化导致生产过程的空间分离,和生产的地区集中化,有利于提高

机械工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来说,专业可充分利用各种专业设备的生产能力,进行大批量生产;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操作水平,完善工作方法,积累生产经验;可以大大简化工序,使生产时间更加紧凑。这一切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生产专业化对生产布局也有重大影响:(1)可以使某一类型的企业摆脱地方原料的局限,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进行布点;同时使另一类企业的布局与原料基地的关系更加紧密,使生产和原料在空间上得到最优的结合;(2)扩大了地域分工,便于根据各机械产品的指向性和各地区的需要与条件进行布点,发挥各地区的优势。这一切又有利于提高机械工业布局的经济效益。所以合理组织专业化与协作,是发展机械工业并改造布局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化机械工业发展的一般趋势。但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很大。在机械工业发展的早期,由于结构相同或技术操作相同的机械的产值有限,由于加工精度不高,由于零部件标准化、统一化不够,机械工业中综合性企业(或全能厂) 较多,总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上述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机械工业专业化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现在美国是机械工业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专业化程度达 90%左右,其中汽车工业为 96%,农机 92%, 建筑机械 88%,机床 85%。在汽车工业中,整车生产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百分之几,每个整车生产企业就有 9.3 个零部件厂,加上提供通用零件的企业则有 25 个企业与之协作配套;日本机械工业中,毛坯专业化程度达 60~80%, 按产量计,锻件达 84%,冲压件 85%,铸铁件 65%,热处理 72%,零部件专业化程度也很高。同美、日相比,前苏联机械工业专业化程度较低,在其 1000 人以上的大厂中,绝大部分是品种繁杂的全能厂。特别是在重型机械、建筑机械、机床、电器、轻工机械等主要行业中,零部件的专业工厂(车间)只占百分之几。工艺专业化程度更低,较高的汽车工业也在 10%以下。

  1. 世界典型国家机械制造工业布局

与专业化程度相对应,专业化程度高的美、日等国,机械工业的企业规模结构中,中小企业比重很大。美国一般机械工业,百人以下的企业占 93% 以上,而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不到 1%;日本 13000 家零部件专业厂中,百人以下的占 97%,千人以上的只有 0.1%。小而专,是这些国家机械工业的重要特点。小而专又是同小而精相联系的,一个厂专于一门技术,为采用和发展新技术创造了条件,也便于设备更新。小而专带来了小而活,便于根据协作厂和市场需要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产品方向和产品结构,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等国机械工业发展速度较快、设计制造技术水平高的重要原因。

与生产专业化程度高相适应,美、日等国的机械工业的分布相当集中, 中小厂围绕大型厂而密集于几个城市和地区。地区专门化程度也较高,区域特点比较明显。以美国的军事工业为例,五大湖沿岸和东北部各州是坦克、大炮和轻武器为主的常规武器区;西太平洋沿岸和南部地区,则是以尖端武器为主的新兴军事工业区。法国机械专业化程度也较高,但在布局上与美、日不同,比较重视机械业的空间扩散、地区配套。全国 22 个省内都有机械工业及金属加工、汽车、电工机械及与之协作配套的零部件厂和工艺厂。

前苏联机械工业专业化程度低,全能厂较多,在企业规模结构中大型企

业比重相当高。在布局上,前苏联比较重视机械工业的布局同整个工农业生产布局相适应。在宏观布局上,强调由西部向东部地区推进,即由中央区、西北区和乌克兰地区向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中亚、远东地区发展。过去多年来,前苏联机械工业的布局的方向是按基本经济区安排,要求:(1)促进经济区内现有专业化部门的加强,如在中亚建立棉花生产加工用的机械和纺织机械制造基地,在格鲁吉亚建立生产、加工茶叶和酿酒设备制造业,在白俄罗斯建立采掘泥煤的设备制造业等等。与此同时,还由配合补充现有地区专门化进一步发展为地区新的专业化部门,如在高尔基城、斯大林格勒、明斯克、巴尔瑙尔、鲁布佐夫斯基、共青城等新建和改建的大型机械企业,就分别成为这些城市的专门化部门;(2)在大的冶金中心建立拥有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的铸锻件生产基地,大批量生产,为区内外许多机械企业提供优质铸件、锻件和冲压件。在这种专业化企业里,还利用复杂稀有的设备,对某些零部件进行初步机械加工,然后供应区内外其它企业;(3)在动力、金属原料、技术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标准化的零件专业化企业,为地区内各消费单位提供标准零件;(4)发展联合生产,包括主导厂和分厂(毛坯、零件、组装厂)的联合,类似产品专业化方向和零件、工艺协作关系的联合,同一地区使用共同辅助生产基地的同类企业的联合, 以缩短协作的空间距离;(5)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建立包括有若干部门的地区机械工业综合体,建立规模不同的地区修理网,为经济区内的基本经济部门服务,并保证区内各部门的机器设备的及时维修。随着国民经济和机械工业本身的发展,特别是规模巨大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发展,更多的专业部门具有全国规模,它们已不能按个别经济区的范围来安排,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来安排。适应这种情况,机械工业的专业化,也需要按大的经济地带(如按东部和西部,或按西南地带、中央地带、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地带、西西伯利亚中亚地带、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带)来考虑各大经济地带之间发展比例关系,使机械工业的布局进一步与整个工农业生产布局相适应。

  1. 中国机械制造工业布局

旧中国原有机械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缺门多,制造能力小,设备工艺水平低,布点集中。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在加速机械工业发展的同时,在布局上采取以下措施:

  1. 在改造加强东部沿海原有机械工业的同时,有计划地在内地建设新的机械工业基地。典型的如“一五”、“二五”重大机械工业项目的布局。“三五”开始,突出“三线”建设,国民经济总投资的大部分投放在“三线” 地区,其中又主要是国防工业和机械工业。40 多年来,从全国范围看,新建的重点项目大部分布局在内地。

  2. 在 50 年代,新机械工业基地的建设,以大中型、综合性全能厂为主,大厂一般都有比较完整的一套车间,包括专业性能很强的铸锻件生产, 也大部分分散布置在各机械厂内。这是因为当时建厂任务紧迫,而新区基本上没有机械工业基础,周围没有现有的协作厂,并且各建设项目的进度不齐, 投产时间不一,多数工业区的总体规划也来不及最后确定,同一地区内的企业分工协作以及地区间的分工协作,都不好考虑,为了使各厂建成投产后, 能够比较主动地组织生产,只好分别自成体系,这在机械工业建设的初期阶

段是难以避免的,世界机械工业发展的历史也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以后开始注意根据各种机械生产的指向性,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专业化的机械企业。同时也以大区为单位,以中央项目为骨干,根据各区的条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全地区的机械企业组织起来,加强薄弱环节,填平补齐,使区内具有机械工业的某些基本行业,特别是优先建立起农机工业和地区农机修配网。这样布局基本上是合理的。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区域范围缩小到省市区,行业扩大到机械工业的各个方面,都单干求全,各搞一套,企业也由大而全进一步发展到中而全、小而全,重复布点,重复建设, 重复生产的倾向相当严重,包括专业性很强的汽车、拖拉机制造业和铸锻件的生产,专业化程度也很低。既同中国已有的机械工业规模不相称,更同机械工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适应。

  1. 中国机械工业中,1000 人以上的厂比重较大,在企业布置上,沿海老基地相对集中,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地区、辽中南地区、胶济沿线地区,大中型机械企业多分布在工业技术中心。一个点上,有较多的大型企业和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协作配套条件较好。内地、新区则相当分散,如关中地区、兰天银地区、成都地区、重庆地区、贵阳地区、昆明地区、鄂西地区、湘西地区,点很多,而每个点上,往往只有两三个大企业,各个企业多是五脏俱全,从热加工到冷加工一直到检验测试设备,各有一套,就是比邻而居也不互通有无。军工民用机械又各搞一套,互不协作。

经过 40 多年的建设,新中国机械工业已达到相当规模。机床拥有量跃居世界前列。机械工业布局也已展开,不仅大中小机械厂已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而且在农村和集镇也有数量不少的机械厂。沿海、内地都有一批综合性机械工业中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水平低,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不高,这些都同专业化程度低和布点不尽合理有关。要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机械工业,关键在于抓科技,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现代化机械工业是一个很复杂的技术系统,一个能保证各部门实行全盘技术改造的强大的机械工业,往往是各种科技最新成果的综合反映,既反映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也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同其它部门相比,机械工业是比较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工业。如果以各工业部门单位产值中研究与研制费所占比重这个指标来衡量,在美国,机械工业平均值是 4.3 美分/美元,其中飞机、导弹为 22.5, 通讯设备、电子元件为 12.9,量具与检验测试仪表是 11.8,其它电气设备是9.4,光学仪表是 6.5,机动车和其它运输设备是 3.1,而冶金工业仅 0.8, 造纸 0.7,纺织缝纫 0.6,食品 0.3;如果用科技人员在各工业部门的分布状况,即每 1000 名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美国全部制造业平均是 5%,其中电子产品是 21.6%,飞机 18.2%,电机制造 5.5%, 而食品、饮料、烟草工业只 1.9%,纺织缝纫只 1.4%。①这两个指标计算的结果,虽有出入,而且机械工业中有些产品上述数值也不算高,其它工业部门,也有些产品上述数值较大,但总的还是可以看出,机械工业是技术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工业部门,其发展受技术因素的制约较大。因此,要使中国机械工业真正起国民经济“装备部”的作用,就必须在科技上下工夫,把机械工业建设的重点由新建转移到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上,并调整其生产布局。

  1. 在充分发挥东部地区机械工业技术优势的同时,发挥西部(包括“三

① 参见周起业:《西方生产布局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线”地区)机械工业已形成的固定资产的潜力与优势。

由于机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特殊重要的地位,加上机械工业区位选择的机动性较大,技术的进步,又进一步使机械工业布点受资源条件、运输条件制约的局限性逐渐减少,因此,从世界机械工业布局发展的总趋势看,在地区分布上较之采掘、原材料工业要相对均衡一些,各国政府也比较重视这一点。在宏观布局上,都出现了机械工业从老区向新区的转移。美国的机械工业布局,经历了从大西洋沿岸北部(纽约、宾夕法尼亚、新罕布什尔、康涅狄格州)、中部(弗吉尼亚州)向五大湖沿岸(俄亥俄、密歇根、伊利诺伊州)的转移,进而向西部、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佐治亚、路易斯安娜、佛罗里达、新墨西哥州的转移。前苏联机械工业布局,一直是沿着由西部逐步向中部、东部推进的路线。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机械工业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推进较快,从“一五”开始,仅 20 多年时间,西部地区的机械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形成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一批重点企业,厂房大,设备新,进口设备多,试验测试手段比较先进、齐全,这些条件比东部地区还要好一些,这是中国机械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成本较高。主要是技术力量和经营管理上的问题,也有布点上的问题。西部地区(特别是“三线”地区)的机械工业,主要是在“三线” 建设高潮中形成的,较重要的企业,多数布点在山沟里,建设时工程量大, 建筑费用高,由于远离铁路线和原有城市,基础结构建设项目多,单位能力中非生产性投资比重大,因而基建总投资大大增加;机械工业原材料和协作件生产不配套,相当部分要从沿海地区经铁路长途调入,然后换装汽车,到达工厂区。由于有关车间、企业相距较远,还得运来运去,运费支出大大增加;这样又造成企业资金周转慢,占用资金多。对这些缺陷,如果积极进行重点改造,有些问题是可以补救的。如国家制定一些保护政策,在价格、信贷、税收和生产任务的分配上,给予一定照顾,在技术上给予一定的支援, 必要时引进部分先进技术(主要是某些高精度元件和控制系统),改善经营管理,补其短而扬其长,就可以生产多种精密高中档机械产品,不仅可以弥补沿海地区产品品种之不足,还可组织出口。因此,搞活这一大片的机械工业,对内地,乃至全国,对发展生产或改进布局来说,都有极大益处。进入80 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和“保军扶民”的方针,使西部机械工业已有的优势得到发挥,成为中国新的机电产品出口基地。

  1. 把改革、改组、改造同调整布点结合起来。

多年来中国机械工业的重复布点、重复建设、重复生产,是同组织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分不开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是要把按行政隶属关系或按产品使用情况划分,逐步改变为按产品大类和系列来划分,重新组合,组建相应的专业公司和地区公司,把产供销统一起来,把军工、民用企业统一起来, 克服多头管理,各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政、各搞一套的混乱现象。在专业化协作方面,专业化的规模,在中国当前的条件下,需要分类区别对待:(1) 一类是全国规模的专业化,产品供应全国,相应地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分工协作。但这类专业化的规模也不宜过大,因为中国国土辽阔,而交通运输很不发达,协作范围太大,不仅运费支出大大增加,而且给运输带来难以承担的压力。适度的专业化,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2)一类是以机械工业比较集中的大城市为中心,以大型主机厂为骨干,分别组织若干中小型专业协作厂,在地区范围内进行分工协作,以利于地区配套;(3)一类是零部件

和工艺专业化,以地区规模为主,分地区进行协作。特别是在东、西两大地带,应各自利用已有的基础和生产潜力,尽量在地区范围实行专业化协作。中国西部地区机械工业工种齐全,现在国内生产的机械产品,除个别外,都有成套生产的制造能力。但许多厂却同沪、京、东北、江苏等地协作,很多大型铸、锻件都是从上述地区运来,小协作件更是如此。这种舍近求远的协作,不仅浪费运力,加重了沿海机械工业的负担,也使西部地区的机械工业难以巩固提高发展。实际上西部地区已有的机械工业完全有力量可以在区内组织协作,部分必须与东部地区协作的,也应由近及远,防止满天飞。今后东、西部机械工业协作的重点,应是在高新技术上联合攻关,在重大成套装备和出口机电产品的开发上携手合作,相互推动,提高全国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在技术改造上,应按产品大类和系列分类,分别选出若干企业作为重点改造的对象,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综合上述改革、改组、改造和调整布点,一个品种或一个系列的生产, 不能布点太多太散,应适当集中。一种产品有很多厂点分散小批量生产的, 应通过同种产品的评比,择优定点生产,发挥优势,该淘汰的应淘汰,或改产其它产品。需要而且有条件扩大生产规模的,就要通过改造或扩建,以增加生产能力。企业布置的适当集中,大量小而专的企业围绕大中型企业成组分布,这是机械工业布局的一种趋势。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到现在,布局上进一步调整的重点,不再是空间上的大量扩散,而是改变过分分散、互不联系的局面,以便把全国已有的 10 万多个机械企业,按专业化协作原则,在地域上更好地组织起来,适应整个工农业生产布局进一步调整的要求,促进全国和地区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