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新技术工业布局

高新技术工业,在工业分类上,主要属于重工业,但同时日益广泛地渗透到轻工领域。它是一个全新的组合概念,包括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原材料工业、重制造业和轻制造业。

  1. 高新技术工业的特点

高新技术本身是一个动态指标,18 世纪的高新技术是纺织机械和复式蒸汽机,20 世纪则是电子、生物技术、宇航技术等,因此它又是一个相对于传统技术、传统产业的指标。

判断高新技术的标准,国内外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其判断指标主要是:

①研究与发展支出占总产值、销售收入、增加值的比重高;②科技人员占劳动力的比重大;③一定时期内的增长速度高;④与国际经济技术的关联度大;

⑤有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

也有人认为,高技术及其产业需具有如下特点:①高难度。与传统技术比,具有突破性、前沿性,是新兴技术领域中的高层次的技术;②高技术密集。产品开发本身,需要高级的技术设备、测试手段、实验装备、生产设备和一流的管理水平;③高资金密集。企业用于研究发展的经费,一般占销售总额的 10~30%;④高知识密集。是多种知识的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人才的合作成果;⑤高速度。一旦有所突破与成功,发展很快,不仅表现在产值、产量的大幅增长,而且设备、产品的更新周期短。由此又导致竞争性强;⑥ 高风险。成功率较低;⑦高效益。成功的高技术产业,销售利润率达 30%甚至更高。

中国国家科委根据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认定高新技术产业的范围是: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 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生态科学和环保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其它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1. 世界高新技术工业的布局

高新技术工业代表着未来的产业技术和产业优势。高新技术的进展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因素,它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一个国家,要想在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发展本国的高技术及其产业。各领域内的竞争,实质上都是技术的竞争。谁能掌握高新技术, 谁就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由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特点,其空间布局必须高度集中。“硅谷”、科技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是密集型布局的典型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首先在波士顿建立了科学园区,这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50 年代,在加州建立了“硅谷”(位于旧金山南部的圣克拉拉县),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它集中了 1000 多家生产半导体和硅片有关的企业,生产的半导体原件占全国 2/5,占国际

市场的 1/4,年营业额达 400 亿美元。随后又在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硅三角”,在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电子计算机网络”,建立了奥兰多的“电子带”,长岛的电子技术之林,丹佛的“硅山”,佛罗里达州的“硅滩”,亚利桑那州的“硅沙漠”,得克萨斯州的“硅平原”等,目前,全美已建立了各类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140 多个,占世界总数的 1/5 以上。

日本先后建立了 20 多个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最著名的是“筑波科学城”和九州的“硅岛”(包括佐贺、熊本和山口)。前者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后者集中了日本几十家半导体公司,国内著名大公司都在此建立有分公司或生产线,产量占全国 2/5,产值占全国 30%以上。

欧共体成员国已建立了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140 多个,主要集中在法、德和英国。英国的“苏格兰硅谷”东起爱丁堡,西到格拉斯哥,北至邓迪,形成三角形分布的硅谷,生产全英 80%的集成电路和 50%的电子计算机及其附属产品;法国的格勒诺布尔,是制造未来电子计算机的基地,这里集中了 8000 多家企业,以梅朗区为核心;德国慕尼黑硅谷,集中了数百家电子工业公司, 控制了世界 1/3 的电子表、集成电路片市场的西门子公司就设在此。

加拿大已建立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9 个,最重要的是“北硅谷”,位于渥

太华市中心至西部的卡尔顿、卡那塔和尼比安周围,集中了 300 多家大中小高级技术公司,其中电子计算机工业占 1/3 以上,还有空间技术、光纤通讯以及数据处理网络、激光技术、军用雷达等专业公司,都与微电子和信息技术有关。

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已建立了 16 个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有印度孟买附近圣克鲁斯机场周围的电子工业自由贸易区,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园区,新加坡大学附近的肯特岗科学技术园地等。

截止 1989 年底,全世界大约已建立了 400 多个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80%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①。其中又以美、日、西欧为主。以电子工业为例, 这三极的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 90%。但这种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正在发生变化:(1)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逐渐削弱,日本急追而上。美国占世界电子工业产值的比重已由 1984 年的 50.4%下降到 1988 年的 37%。目前在外贸出口、超大规模存储器、计算机处理技术、半导体等技术方面,日本已处于优势;②西欧各国走上了联合开发、建立统一大市场之路,大大提高了电子等高技术工业的竞争能力;③亚洲的“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在急起直追,对三极造成越来越大的挑战;④一系列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愈来愈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 中国的高新技术工业发展及其布局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选择,在一国范围内,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 靠近知识密集区。传统工业布局,在区位因素上主要是考虑资源、劳动力、大宗运输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则首先要考虑指向知识密集区。即大学、研究机构集中、社会文化环境优越、能够提供第一流的科技人才、组织

① 参阅 1991 年 10 月 3 日《深圳特区报》。

管理人才以及经济、法律、商贸、金融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的地区。一般至少要包括一所重要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以保证开发区的研究功能,并使进入开发区的企业,能充分地利用大学、研究机构的成果、设施、人才。高技术的创新来源于发明家,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在于企业家,这两大类人才的结合,是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1. 有较强的工业基础。有一批技术力量雄厚、开发能力强的企业,能就近提供多种协作配套条件。高新技术产业,由多层次的高级工艺技术构成, 要求晶体技术、超纯材料技术、金属与非金属材料技术、精密仪器技术、冷热处理等多种技术的协作。这样,既便于得到地区经济技术上的支持,也便于高新技术开发与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有机结合,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

  2. 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现代化的通讯、交通网络,既能以最快速度收集、处理、分析国内外的技术信息、经济信息,又能通过航空港或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输送成品、原材料。还需要有适于高技术发展的专门化服务体系,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生长和发展。

  3. 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金融环境,以利于吸引科技人才和企业家的投入。

能够具备这些条件的,在发达国家,可供选择的区位相对较多;在发展中国家,一般是现有的综合功能强的大城市附近。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从 1985 年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诞生以来,经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有 27 个,分布在全国的 27 个城市。按三大地带分,沿海地区 17 个,占总数的 63%;中部 6 个,占 22.2%;西部 3 个,占 14.8%。按所在城市的规模分,分布在特大城市的 19 个,占总数的 70.3%;分布在大、中、小城市的,各 2、5、1 个,合计占 29.7%。从所在城市开放度看, 5 个特区中有 3 个,14 个沿海开放城市有 5 个。总的看,是东多西少,大城市多,中小城市少。这种布局格局,大体上同中国工业总体分布格局一致, 而同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多分布在后起的工业区、萧条区以至中小城市,这是它们调整国家工业布局的对策之一。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选择,首要因素是智力基础、工业基础和政策环境。上述建立开发区的 27 个城市,可分为两类:①中国的工业、技术高密集区,包括 19 个特大城市(见表 44);②区位条件好、对外开放度高的地区,包括 8 个大中小城市。属于第二类的 8 个大中小城市,已有经济

技术水平,明显不及上述第一类城市,但其中 6 个(福州、厦门、深圳、中山、海口、威海)是沿海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