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后工业化过渡的阶段——空间结构分散化趋势开始显现。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展开,在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国家、地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使大规模、高集聚已不再是工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小批量、多品种、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化,日益成为发展的主要要求。支配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区位因素发生了变化,工业布局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具有不

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增长极交错发展,城乡一体化加深,点轴系统趋于完善, 节点、域面、网络相互交织,促进了区域系统的网络化;高度现代化的运输、通讯网络,使空间距离大大缩短,区域之间、国际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 能量、物质、信息的空间交换更加频繁,也更加多样化。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多极化、分散化、网络化以至城市的郊区化,是这一阶段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它不是前工业化时期空间结构的回归,而是空间结构的高级形式,是国家、地区经济成熟的主要标志。

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反映了国家、地区工业化总体水平和经济成熟程度的质的差异。但这几种空间结构模式在一国、一地区,其中任何一种都不是纯粹的。由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地区,第二种模式还占据主要地位,但已开始向第三种模式过渡,并有局部的体现;发展中国家、地区,大多是 3 种空间结构并存。在一些最不发达的国家、地区,大多还处于第一种模式为主或由第一种模式开始向第二种模式过渡的时期。在研究、规划国家工业总体布局时,就需要从所处发展阶段出发,结合工业结构变动的导向,来相应地构造、调整自己的空间结构,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工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协调化,并向高一级的模式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