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的资源型布点

钢铁工业生产年限较长,根据中国的规定,30 万吨规模的厂,一般生产年限为 30 年,100 万吨为 50 年,300 万吨为 80~100 年,整个生产期消耗的资源量很大,因此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布点,首先要考虑资源条件,一般采取资源型布点形式,接近原料产地。理想的资源条件是多牌号大型炼焦煤田同大型铁矿相结合或相距较近,但这种情况不多。当这两类资源产地相分离, 甚至相距甚远时,可有以下几种布点形式:

其一,移铁就煤。在钢铁工业发展的早期这种形式较多,因为当时冶炼技术落后,吨铁耗煤比矿石多得多,而且当时富铁矿较多。德国的莱茵豪森、胡京根,美国的匹兹堡、费城、伯明翰,前苏联的顿涅茨克等,均采取这种布点形式。

其二,移煤就铁。这主要是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炼铁焦比大幅度下降; 而且铁矿石品位下降,单耗提高,吨铁消耗的炼焦煤比铁矿石少。同时也因为炼焦技术的发展,炼焦用煤需要气肥焦瘦多种煤种相配合,而一个煤田同时具有各种炼焦煤种的也不多,靠近一个煤田,除了调进铁矿外,还得从其它煤矿调进其它牌号的炼焦煤,不如干脆移煤就铁。20 世纪上半个世纪这种趋势表现得较明显。美国的加里、芝加哥,前苏联的马钢、克里沃罗格等均如此布点。但迄今为止,移铁就煤的布局现象仍旧存在。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一个大型钢铁厂的布点,必然相应引起一系列其它工业的发展,形成几万、几十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其它工业和城市居民都消耗煤、电,而不消耗铁矿石。从一个地区工业综合体看,煤的总消耗量远大于铁矿石,从比较宏观的经济效果考虑,移铁就煤仍具有其技术经济上的优越性。德国的鲁尔,俄罗斯的库兹巴斯,波兰的西里西亚等,都是在大型煤炭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

其三、钟摆式。即在相距甚远的大铁矿和大煤田区的两端同时都布点建厂,用铁路或大型水运干线联系起来,组织直达运输,利用回空车船,来回运煤、运铁,同时发挥两地的各自的资源优势,互相弥补对方资源上的劣势。与此相联系的,派生出一种布点形式,即在联结大煤田、大铁矿区的运输干线的煤铁转换站布点建厂,虽然煤铁都来自外地,但都是直达运输,其铁矿运距比上述的煤区钢铁厂近,其煤炭运距又比上述铁矿区的钢铁厂近,因而运费也省。美国苏必利尔湖西岸、南岸的大铁矿区和以匹兹堡的为中心的宾夕法尼亚煤田及其以南的西弗吉尼亚炼焦煤田区的钢铁企业及两矿之间的钢铁点,前苏联之第二煤钢基地,都属于这类布点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新建的大型钢铁企业,主要是接近铁矿区的,包

(头)、武(汉)、攀(枝花)、马(鞍山)钢铁厂都是如此,重点改扩建

的鞍(山)、本(溪)钢铁厂也是如此。从发展上看,中国有不少以炼焦煤为主的多牌号煤田,这些煤田的开发,将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即不单搞煤炭, 还要搞煤加工工业和大耗煤工业以及一些轻工业,因此今后新建的大型钢铁企业,有的也可考虑移铁就煤,不一定都移煤就铁,还可考虑采用钟摆式。如中国川滇黔交界地区有攀西大铁矿、大红山铁矿、惠民铁矿,黔西、滇东大煤田。攀钢是移煤就铁的,今后如果这一地区需要建设新的大型钢铁企业, 就可以考虑在黔西大煤田区布点,利用去攀钢的回空车,带回攀西地区的铁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