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优势度

即由地区区位优势所产生的相对优势的大小。这里讲的区位优势,有潜在的,有现实的。主导产业选择的直接依据不是潜在优势,而是现实优势。如一个地区富有水电资源,这是该地区发展水电的潜在优势,能否选择水电作为地区的主导产业,还要看水电资源能否比较经济有效地开发出来,并能否有效地输出变成现实的商品优势。光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和优良的水电地址,还构不成选作主导产业的现实依据。

这里讲的相对优势,不仅是在区内对比的相对优势,同时应是在全国同类产业对比下的区际相对优势。是否具有现实优势和区域相对优势,可用下列指标衡量:

(1)比较劳动生产率

y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 y产业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

y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

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上升速度,实质上是技术进步速度,所以也可用技术进步速度表示。

计算公式Ⅰ:

年技术进步速度=总产出平均增长率-(α×资金投入年增长率+β×劳动

力年增长率)

式中α——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即在其它条件不变下,资金增长 1%, 产出增长α%;

β——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

α+β=1。α、β的取值,可取α=0、3~0、4,β=0、7~0、6; 计算公式Ⅱ:

年技术进步速度=

末期的技术水平( 以资金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表示)

(t 基期的技术水平( 以资金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表示) − 1)×100%

式 中 t——间隔年数。(2)创汇能力

创汇能力 =

地区y产业外贸净出口额 地区y产业总产值 ÷

全国y产业外贸净出口额全国y产业总产值

比值大于 1,创汇力高;小于 1,创汇力低。(3)产业经济效益

计算方式Ⅰ:

以总产值(c+v+m)、净产值(v+m)、利税(m)作为计算的基础指标, 可设置 3 组指标。第一组指标以总产值为基础,包括 4 个分指标:反映活劳动消耗与其所得的比例关系,即总产值劳动生产率;反映劳动对象总耗费及其所得之比,即原材料产值率和能源产值率;反映劳动手段占用及其所得之比,即全部资金产值率。第二组指标以净产值为基础,也包括 4 个分指标, 即按净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原材料净产值率、能源净产值率、全部资金净产值率。第三组指标以利税为基础,也包括 4 个分指标,即全员利税率、原材料利税率、能源利税率、全部资金利税率。3 组指标分别用几何平均法综合成为 3 个指标,再用几何平均法将 3 个指标进一步综合成为一个效益评价指标。

计算方法Ⅱ:

为了排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可用“经济效益系数法”。如以资金利税率反映物化劳动的投入产出比;以工资利税率反映活劳动的投入产出比,其计算步骤是:

第一步,计算地区某产业的资金利税率和工资利税率; 第二步,计算全国某产业的资金利税率和工资利税率;

第三步,分别求出地区和全国某产业的资金利税率和工资利税率的加权平均数,则

某产业经济效益系数 =

地区某产业 " 两率" 加权平均数全国某产业" 两率" 加权平均数

资金利税率权数取 0.3~0.4,工资利税率权数取 0.7~0.6。

比值大于 1,说明地区某产业的经济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效益较佳; 小于 1,则说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效益不好。

计算方法Ⅲ:

产业实现利润率 = S(c + v + m) - S(c + v) - r

(c + v) + (fr = zy)

= Sm − r

(c + v) + ( fr + zr)

P

= (c + v) + ( fr + zr)

式中

S——实现的产品部分; c+v+m——总产值; c+v—— 成 本 ; m——利税;

γ——各种利息、税收。γ还可分解为 fγ(表示固定资产税)和 zγ(表示流动资金贷款利息);

P——产业利润。

此式的“产出”中,扣除了尚未实现的产品部分的利润,只计算已实现的产品部分的利润。“投入”中,除成本耗费外,加上资金占用耗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