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棉纺织工业

在棉纺织产品成本中,棉花费用一般占 70%左右。棉花费用的大小,对成品成本影响较大。要降低棉花的费用,除努力降低棉花的直接生产费用外, 还要尽力减少棉花的运输、流通费用。棉纺织厂接近棉花产地,是降低棉花费用、从而降低棉纺织品生产成本的重要一环。棉花集中产区,往往也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就原料地布点,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消费地,并便于取得劳动力。

棉纺织品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之一,穿衣问题同吃饭问题一样重要,棉纺织品和粮食一样,需要面广而分散,但各地消费的棉纺织品在花色品种上往往各有特色,并经常随着社会风尚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市场对棉纺织企业也有吸引力。由于轧花厂独立布置在棉产区,把籽棉加工成皮棉后,成了纯原料,在再加工过程中失重很少,运输皮棉同运输纺织品在运输条件和运费支出上没有什么差别,这也加强了棉纺织工业向消费区靠拢的趋势。

在农产品加工工业中,棉纺织对技术、协作条件要求较高,特别是生产高档产品,技术因素起重大作用。但在工业发达国家,棉纺织业是技术水平较低、工资也较低的行业,而占用劳动力却较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工业。所以劳动力充足、工资低廉的地区,对棉纺织业也有吸引力。美国棉纺业从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向南部的移动,在世界范围内,棉纺织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移动,这是主要原因之一。

棉纺织工业消耗的燃料动力较多。大体上,棉纺织厂成品、废棉的运出量与棉花的运入量大致相同,燃料、机物料的用量与棉花用量大致相同,所以燃料动力供应情况,也是棉纺企业布点的条件之一。在工业化初期,世界棉纺织业的布局主要摆在煤产地或靠近动能资源。到现代,随着运煤、输电技术的进步,这个因素的作用已经缩小,但如果棉花产地或纺织品主要消费地同时拥有比较丰富的能源,那还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棉、煤的地区组合好,是中国华北、关中地区棉纺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从布局因素看,棉纺织业既受原料、燃料、市场、劳力的吸引,但又不是典型的原料指向或市场指向、劳力指向,因而其布点类型比较多样。在国外,工业发达的产棉国,老的棉纺织工业区,多位于棉花运输条件

好、劳力充足、技术水平较高、棉纺织品需要量较大的地区。新的棉纺织工业区,则比较接近棉花产地,其生产能力逐步赶上并超过老棉纺织工业区。新老棉纺织工业区在产品方向也有一定的分工。美国老的棉纺织区主要在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新区主要在南部,其生产能力已占全国的绝大部分, 但在产品方向上,以粗支纱和大路货为主,而新格兰区则以高档品为主。由于棉纺织工业地区分布的变化同棉花产区分布的变化不一致,美国西部棉区棉产量已占全国一半,但棉纺织工业能力还有限,而南部南皮德蒙棉纺织工业区集中了全国纺织的 85%,但棉花产量只占全国 7%,棉纺织业最集中的南、北卡罗来纳州,已经很少生产棉花。因而在美国,棉花与棉纺织品的对流运输大量存在;在工业发达、棉产很少的国家(如英、日),棉花主要进口,其棉纺织工业的布点,以就市场为主,即接近运输方便当地有较大市场的地区;工业化程度较低的产棉国,长期以来,棉花大量出口,为发达国家的棉纺织业提供廉价原料,而产棉区的棉纺织工业发展缓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棉纺织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分别在棉花集中产区、棉花转运中心和主要消费地,布置了棉纺织工业。但总的来看,发展中国家棉纺织品产量占世界的比重,还远低于其棉花产量占的比重,1/4 的棉花还需运往发达国家。

旧中国的棉纺织业布局,具有工业布局不平衡、不合理的典型特征:(1)棉纺织工业畸形集中于沿海少数城市,而内地产棉区很少有现代化棉纺织厂。(2)由于运输不便,中转环节多,棉花流通费用高,沿海棉纺织工业利用内地的棉花,反而不如进口棉花便宜,内地棉区销路有限,生产长期停滞。

  1. 由于技术落后,棉纺织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什么竞争能力,而沿海地区的市场,又被外资控制的棉纺织企业所垄断,只能向内地找市场。所以对沿海棉纺织企业来讲,既脱离原料地,也脱离消费区,民族纺织业是很难发展的。建国后,调整棉纺织业布局,是调整全国工业布局的重要一环。总的原则是:全国平衡,因地制宜,适当照顾,分工协作。所谓全国平衡, 是指全国范围内的原料与加工、生产与消费的平衡,而不能按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孤立地搞平衡;所谓因地制宜,是以就原料为主,同时兼顾其它布局条件;所谓适当照顾,就是在缺棉、无棉,但有市场、有劳力而工业基础差的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重工业特别是采矿工业集中的地区,适当摆些棉纺织厂,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地区工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劳动力的合理安排。既是照顾,当然就不是重点,不能多搞;所谓分工协作,就是各地区间相互支援,互通有无,老基地支援新基地,产棉区支援缺棉、无棉区。

在总体布局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改造加强关内沿海原有几大纺织基地,重点是扩大原料来源,改造老设备、老工艺,平衡棉纺织工业内部生产环节,调整产品结构,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在调整中发展;(2)在重点产棉区,重点建设新的棉纺织基地;(3)在棉纺织工业没有基础、而植棉条件较好的地区,在开辟新棉区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棉纺织工业基地;(4)在缺棉、无棉区(包括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填补棉纺织工业的空白,使棉纺织工业基本上按省铺开。

经过 40 多年的建设,棉纺织工业的生产规模有了很大的扩展,地区布局基本铺开。尽管整个纺织工业的行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棉纺织行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但仍是纺织工业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国主要出口产品之一。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1)技术装备水平低。在近 4000 万棉纺锭中,70 年代以前的占 30%以上,超期服役的占 30%,印染行业中更占 60%,设备性能与提高产品质量的要求极不适应;(2)资源不足,与生产能力不协调;(3)新老基地、发达地区与原料产区棉纺织工业的产品结构、装备结构、生产结构趋同,在低水平上过度竞争。这些问题又集中表现为棉纺织工业的质量、品种花色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低档产品普遍积压,“优精深高”产品不足。

因此,棉纺织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再是生产能力的一般扩大,而是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是增加布点,而是调整宏观布局。主要对策应为:(1)加快化纤和纺织机械器材行业的发展,加大这两个“瓶颈”行业的投入规模。前者主要是保证在建、拟建的重大化纤项目的建设,后者主要是上技术、上水平、上成套,推动棉纺织工业的技术改造,坚决淘汰落后设备,使主体技术提高到 80 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2)在大力调整纺织工业行业结构的同时,积极调整棉纺织工业的产品结构,延伸产品链,提高加工深度和加工精度,提高质量,增加品种花色;(3)对宏观布局进行战略调整。沿海发达地区的老基地,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将一批初加工和低附加价值产品转移到原料产区,腾出手来,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发展精加工、高附加价值的出口产品,与内地原料产区进行合理的分工。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棉纺织工业,尽管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夕阳工业”,但近 10 多年来, 一些国家通过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使之跨入技术密集型行列而表现出新的生命力。纺织工业品输出量占世界前两位的德国和意大利,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初级产品和原料,经过深加工、精加工,几乎垄断了世界所有高档纺织品和时装市场,其出口产品折合成纤维,每吨换汇高出中国 4 倍以上。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出口能力,换取更多外汇,就必须利用发达地区区位、经济技术、信息优势,扩大对外开放,与外商合资合作,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销售渠道和网络,跳过时间差,跟上国际潮流,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而把国内一般纺织品市场让给内地。同时以技术、资金支援内地棉纺织工业, 或与内地进行资金联合,推动内地棉纺织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发挥内地原料多、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