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极分化的趋势加强

两极分化集中表现为南北不平衡发展加剧,穷国与富国收入差距的拉大。1965~1990 年间,发达国家人均国内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提高了 2.3%,其中法国由 2030 美元/人提高到 19400 美元/人,日本从 900 美元/人提高到

25430 美元/人,德国从 1930 美元/人提高到 22360 美元/人,美国从 3650 美元提高到 21790 美元/人。而在同期,南亚次大陆只提高了 1.9%,中东和马格里布地区的阿拉伯国家提高了 1.8%,拉美地区提高了 1.7%(其中有 7 个国家是负增长);最差的是非洲(北非地区除外),25 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只提高 0.2%,而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因而有 17 个国家人均收入减少,其中尼日利亚人均值从 70 年代的 400 美元减少为 290 美元/人,乌干达下降了 2.4%。

1960 年,发达国家(占世界人口 20%)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国家(占世

界人口 20%)的 30 倍,到 1989 年,这一差距拉大到 60 倍。占世界人口 20% 的发达国家,占有世界 82.7%的收入,而占世界人口 60%的发展中国家只占世界总收入的 5.6%。在发展中国家,约有 13 亿人口无法得到合格的饮用水,5 亿人口缺乏食物,7.86 亿人口长期营养不良;而发达国家却消耗了世界 70%

的能源、75%的金属、80%的木材、60%的食物。最不发达国家的个数,由 1981

年的 24 个增加为 42 个,不到 10 年几乎增加了 1 倍。

在穷国与富国极不相同的起点上,展望未来,南北差距从总体上看将是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大趋势》一书的作者认为,在世界新技术革命中,世界各国各地区, 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任何落后的国家、地区,都有机会超越发展,从而使世界经济分布走向均衡化。笔者认为这个论点是不符合实际的。虽然不排除少数落后国家、地区,能够利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会,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但从总体上看,对落后国家来说,更多的是挑战,而缺乏机会。这主要是由下列各因素决定的。

  1. 结构因素

由于发达国家,现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有能力大力调整其产业结构,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其产业结构高级化。而发展中国家,在其落后的经济技术基础上,很难与发达国家同步进行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多数落后国家还只能从资源导向的结构模式,逐步向加工制造业的方向来调整其产业结构。在这种高低层次很不同的结构变动导向中,落后国家即使是发展了加工制造业,也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工业化上的差距。发达国家早已先后完成了工业化,而发展中国家有些还没有跨过工业化的起点,有些正在工业化过程中,这个差距还未消除,现在,发达国家已向经济信息化迈进。在劳动就业结构中,信息劳动者所占的

比重,美国已超过 60%,2000 年将达 80%;日本、欧共体已达 50%以上,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就更大。这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不只存在着工业化的差距,还存在信息化的差距,这种双重差距,要消除就更为困难。如果走双重差距一次消除的道路,即同时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这当然是好事,但实施起来很困难。信息化是要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在工业化水平还很低的条件下,要实现信息化就严重缺乏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双管齐下,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更多,这也是国力所难以承受的。如果走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那样又会丧失时间,影响信息化的后发力量,陷入“滞后循环”而长期落后。

从趋势看,发达国家今后仍将把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和传统制造业转移到落后国家,自己从事高精尖新产品的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落后国家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工业的发展,但在世界市场上,落后国家制造业产品的价格,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价格相比,将呈下降趋势,从而在竞争中仍处于不平等地位。

  1. 要素因素

随着技术的进步,世界经济产出所需的原料数量,进入 20 世纪以来,大约每年下降 1.25%,这意味着,一个单位工业产品所需的原料量,现在不到1900 年的 40%。世界新技术革命开展以来,这种下降趋势更快。如在日本,

1973~1984 年的 11 年中,工业单位产量所消耗的原料数量就下降了 40%。与此相联系,原料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也大幅下降。在传统产品的总成本中, 原材料成本一般占 60%,在汽车制造业中也占到 40%,而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片的生产成本中只占 1~3%。新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的发展,使单位成品的原料用量及原料生产企业的能耗量都下降。传递同样数量的电话通讯电缆,用铜制造,需耗铜材 1 吨,如用玻璃纤维来制造,则只需 50~100 磅。100 磅玻璃纤维电缆所消耗的能源,只有 1 吨铜材电缆的 5%。不仅如此,在高科技单位成品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很小,而知识成本(包括研究、发展、试制)比重则很高。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加工成本中,劳动力成本占 12%, 知识成本则占 70%;药品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不到 15%,而知识成本占50%。这些变化,将给落后国家带来两个不利的后果:(1)发达国家减少了对落后国家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即使原料初级产品的价格有所上升,以输出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主的落后国家,从中得到的好处也不会多,而且还存在着因市场需要量的相对减少,而使生产萎缩的危险。更何况在国际交换方面, 世界市场商品价格完全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集团所控制,能主动维持对落后国家进行不等价的交换;(2)落后国家,一般人多、劳动力便宜,这本是一个优势,但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知识、信息是比劳动力更起作用的资本,劳动力这个优势也将随之相对削弱。特别是发达国家吸引人才,而落后国家却人才外流(非洲学有专长的人员 1/3 流失到欧洲国家),这更直接损害了落后国家的科技根基。

  1. 资金因素

新技术革命对落后国家吸引国际直接投资也有不利之处。发达国家,一

方面增加国内的投资,以挽救其“夕阳工业”,发展其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提高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向投资,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兴趣减少。1981 年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国外投资和贷款总额为 1310 亿美元,而到 1989 年减少

到 530 亿美元。不仅如此,甚至还出现发展中国家资金倒流的现象,即有些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流向发达国家(1989 年为 500 亿美元,1990 年达 600 亿美元),而减少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向投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债务总额 1982 年为 8310 亿美元,到 1990 年猛增到 13210 亿美元,

仅这一年光还本付息额即高达 1750 亿美元。资本外逃和支付利息,使穷国深

陷于更穷的困境。高新技术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而当前世界科研经费的 85% 集中于美、日、西欧等国,发展中国家还不到 5%。资金缺口,将严重制约其高新技术的发展,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 技术因素

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加强对新技术的保护。在真正的高新技术领域内,发达国家还处于研究开发阶段时,不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这类技术。一些国家就公开表示,在转让高新技术中,要保持 5~10 年的差距,以不影响本国的经济利益。即使有些可以转让,也往往是要价太高,发展中国家买不起,或者是限制太多、太严而无法引进。这样,高新技术将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却处于一种滞后循环,愈来愈依赖发达国家。在未来世界经济模式中,发展中国家最突出的问题,将是在技术上处于落后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是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传统产业与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的差距。世界经济的空间格局,只是在形式上有某些变化,但落后与先进这个本质上的差距还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

  1. 人口因素

人口增长长期不平衡,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低,而发展中国家多偏高。从相对增长来看,发达国家人口年增长率将由 80 年代的 0.6%,下降到 90 年代的 0.47%,下降幅度为 21.7%;发展中国家可能由 2.1%下降到 2%左右,这样人口增长速度仍将比发达国家高 3.26 倍,相应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将由目前的 77%提高到 80%,发达国家的比重则由 23%下降到20%。与人口增长趋势相反,90 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增长率估计在 4%左右,但经济增长的相当大部分将被年均 2%的人口增长率所抵消。发达国家即使只保持 80 年代 2.8%的年增长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也只能比发达国家快 42.86%。因此,从人口与经济增长速度对比来看,90 年代,南北贫富差距也将进一步拉大。

南北分化,与生态危机、资源危机同属当代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当今世界上,占世界总人口 80%左右的发展中国家(地区) 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特别是最不发达的几十个国家经济不断恶化,这不仅对这些国家本身有影响,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并对世界的稳定构成潜在的威胁。遏制南北两极分化的趋势,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发达国家,在于改变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当务之急是根据协商一致的原则,在最不发达

国家呼声较高的几个重大问题上达成一些妥协,并作出原则性的决定,主要包括:

  1. **债务问题。**已严重障碍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步伐。90 年代应制定一项国际债务战略,通过减少本金和利率、延长偿还期等办法减轻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负担。同时,还应为债务国提供更多的优惠资金,以利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

  2. 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要共同努力发展一个较为开放、较为可信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并对最不发达国家的产品实行免税待遇, 取消配额和最高限额。

  3. **援助指标。**80 年代援助最不发达国家行动纲领曾规定发达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 0.15%,但实际上平均只达到 0.09%。90 年代,应将捐助国分类,分别提出要求。援助指标已超过其国民生产总值0.20%的几个北欧国家继续逐步有所增加;达到规定的 0.15 指标的国家,争取在 90 年代末达到 0.20%;还未达到指标的国家,今后 5 年内达到 0.15%的指标。在援助问题上,要反对和抵制西方一些国家在外援上附加“民主”、“人权”、私有化、市场经济等不合理条件,确认每个国家有权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