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72 中国各大区主导产业备选行业(1990 年)

地 区

主导产业备选行业( M 值)

东北区

油气开采( 2.37 ),石油加工( 1.78 ),木竹采运( 1.47 ),黑色冶金

( 1.12 ),煤炭采选( 0.85 ),化学工业( 0.7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 0.73 ),造纸( 0.73 ),橡胶制品( 0.71 ),有色冶金( 0.68 )

黄河中下游区

煤炭采选( 1.67 ),电力( 1.01 ),焦、煤气、煤制品( 0.99 ),橡胶

制品( 0.95 ),采盐( 0.93 ),化学工业( 0.91 ),黑色冶金( 0.90 ),

医药工业( 0.86 ),油气开采( 0.85 ),饮料制造( 0.82 )

长江中下游区

烟草加工( 1.44 ),化纤工业( 1.43 ),纺织工业( 1.10 ),电子及通

讯设备制造( 1.10 ),黑色冶金( 1.03 ),塑料制品( 1.02 ),化学工

业( 1.00 ),医药工业( 0.9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0.98 ),仪表

仪器制造( 0.97 ),橡胶制品( 0.88 )

东南沿海区

烟草加工( 1.09 ),饲料工业( 1.02 ),自来水生产及供应( 0.95 ),

塑料制品( 0.95 ),黑色矿采选( 0.93 ),化纤( 0.92 ),文体用品制

造( 0.9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0.91 ),工艺美术品制造( 0.78 ),

西南区

纸及纸制品( 0.77 ),电子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 0.75 )

烟草加工( 2.16 ),黑色矿采选( 0.79 ),有色冶金( 0.77 ),黑色冶

金( 0.65 ),饮料制造( 0.56 ),木竹采运( 0.52 ),化学工业( 0.52 ),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 0.51 ),电力( 0.51 )

西北区

有色冶金( 1.15 ),采盐( 1.07 ),油气开采( 0.83 ),石油加工( 0.69 ),

电力( 0.66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 0.64 ),仪器仪表制造( 0.54 ),

焦、煤气及煤制品( 0.47 ),纺织工业( 0.46 )

  1. 正确对待区域内部的地区差别

在一个国家、一个大的地域单元内,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是工业化过程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只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 不平衡度有较大的差异。

这种地区差别,是两方面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各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优劣和自然资源丰度、组合状况的不同;区位条件的优劣不同;文化历史、特别是工业开发的历史基础的不同,作为一种社会惯性,历史基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影响着地区工业的发展;人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人口密度、人口素质、劳动力成本的不同,这些都是形成地区差别的内在因素。(2)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现代区域,都是一个开放系统,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频繁。流动的一般趋势是:商品向价格高的地方流动,劳动力向工资高的地方迁移,资金向报酬率高的地方集中,新技术和创新成果向梯度差较小的

地区推移。这种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在一定时期内,会形成和扩大地区的差别,形成“过密”与“过稀”的反差。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流动又会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别。这是形成地区差别的外部因素。

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别,主要标志是人均收入和地区经济活力。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地区差别也普遍存在。

西欧是世界发达的工业区域,在其内部也明显存在几种差别很大的地区:

一是高密度地区。这类地区通常是在某一阶段,由于具有某些特殊有利因素,吸引大量产业、人口的集聚,发展失控,形成现在的过度拥挤。典型的有:(1)荷兰西部兰斯塔得环形城市群,包括鹿特丹、海牙、阿姆斯特丹、乌德勒支等大城市集聚区。这里占荷兰国土面积的 19%,却集中了全国 45

%以上人口和大部分工业产值;(2)德国莱茵—鲁尔区,这里是德国最大的重化工区,集中了 900 万以上的人口和 10 个大城市;(3)法国的大巴黎区。

二是萧条区。即走向衰退的、老的工业集中区。这类地区,主要由于主导产业的衰退,新的主导产业尚未形成,因而引起整个地区经济的停滞,突出的是“结构性失业”。典型的例子是英格兰中部地区、法国东北部地区, 比利时的东南部,德国鲁尔区的部分地区。

三是边境地区的经济低谷。这主要是因政治因素而引起的经济长期停滞。如原东、西德的边境两侧,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西欧地区内部的空间差异,还集中表现为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从英国中部诸郡开始,沿法国北部和巴黎地区、比利时的大部分、荷兰西部各省、德国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巴登符腾堡州的西南部、萨尔地区,经瑞士的中部地区和奥地利东部地区,一直延续到意大利北部的波河谷地和工业三角洲,在这个条带内囊括了西欧大部分大城市、经济中心和经济发达区,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 90 人以上;而从比利时的林堡开始,向东南方延伸,直到法

国西南部的南方比利牛斯区,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只 50 人。不列颠群岛,包

括爱尔兰大部分地区和英国的苏格兰西部地区,人口密度也只 50 人左右。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一般也是西欧工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口稀少地区, 也是西欧区域问题多的地区。其中有的(如意大利南部山区、法国中央高地、英国的苏格兰地区、冰岛等)是自然环境差,缺乏足以吸引投资的资源,工业既不发达,低产农业也走向衰落,人口大量迁出;有的(如英格兰老工业区、法国东北部)是地区产业结构刚性大,应变能力差,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剩余劳力大量外流。

这种地区差别,在发达的美国、日本也同样存在。在发展中国家、地区, 这种地区差别就更大。

中国西部诸省区中,川、陕的工业总规模,就大大高于其以西 7 个省区工业总产值之和;在一个省区内部,城市首位度很高,工业产值居首位的城市,其工业产值一般占所在省区工业总产值的 40%到 50%以上。

地区差别是多种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有其必然性。不平衡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它可能成为促进不发达、欠发达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的压力和动力,也推动着发达地区为保持其优势地位而更上一层楼。“不平衡是有序之源”。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既适用于地区产业结构,也适用于地区的空间结构。因此,对这种现象,不能脱离实际,不讲经济效益,从主观愿望出

发,人为地截长补短,“劫富济贫”,追求低水平的区域均衡。但另一方面, 如果地区差距长期无限制地拉大,两极分化,这既不利于全国、区域的协调发展和总体优势的发挥,又将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于地区差别常常集中表现为人均收入水平,这直接关系到地区间、居民间的切身利益,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因此,对地区差别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地区、企业推向市场,在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从发展的长过程看,不平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差距将呈缩小的趋势。以人均收入为例,尽管在绝对值上还会有高有低,但人均收入的年增长率将趋于接近,从而使相对水平走向接近。现在,美国最富的州的人均收入较之最穷的州的人均收入差距仅 1 倍;日本最富的地区与最穷的县,人均收入水

平也仅相差 1 倍。但完全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还有限,常常使地区矛盾越积越多,解决起来更加复杂和困难。如上述美国最富的州与最穷的州,人均收入的差距,近几十年来就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使是市场经济国家,也都强调以区域政策来调整、协调区域之间的关系。西欧各国区域政策的中心,就是解决或缩小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问题。其作法主要是:(1)对落后地区、有问题地区进行财政补贴来促进其经济发展。这种财政补贴,又主要是以基建投资或优惠的贷款条件等形式进行的。(2)使就业机会向剩余劳动力方向移动,即在落后地区建立工业, 辅之以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就地就近吸收消化剩余劳动力。同时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遏制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或大量外流。(3)在落后地区,建设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地区的经济中心,以点带面,促进整个落后地区的开发发展。(4) 限制大城市的过度膨胀。英、法、荷兰等国政府,相对于其它西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较大,主要靠国家政策及相应的有力措施;其它西欧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较弱,则主要是采取引导性政策。(5)对萧条区,则主要是利用其历史已积累起来的技术基础、经济网络,采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方法,来振兴其经济。

中国更重视地区差别问题,但长期以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地区差别的调节作用极其微弱,区域政策又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工业总体布局的重点,在东、西之间大幅度摇摆,导致东、西差距呈不规则的变动:有时是差距稳步缩小,有时又是明显扩大。从总体上看,以人均收入水平而言,中国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之间的差距较之西方发达国家要大得多。1989 年,上海人均国民收入是贵州省的 7.3 倍。

国内外的实践说明,解决地区差别问题,必须针对地区差别产生的原因, 制定科学的区域政策,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发挥区域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双重调控作用,才能经济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1. 地区工业布局框架的构造

地区工业布局框架的构造,在全国说来,属于中观布局层次,而在区域范围内说来,则属于布局的第一个层次。它主要是根据全国的总体战略、区域内各地区的条件、特点,将一定时期内计划开发的城市、地区联系起来, 粗线条地勾画出区域开发建设的基本蓝图。其作用是将全国的总体布局与重

点企业的建设布局衔接起来,也是国家工业布局展开的一种形式,同时为企业、企业集团的区位选择与组合,提供中观指导。

由于各国、各区域的情况不同,区域布局框架的构造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