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区块模式

上述 3 种构造布局框架的模式,大体上都是以点轴理论为依据的。区块模式,则主要是以经济区划理论为指导的。

综合经济区,是根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历史发展特点、已有经济基础以及在历史上已形成的经济联系,以若干个在经济上具有近似特点、彼此有较密切、较稳定经济联系、并具有形成一个地区经济综合体基本条件的省区,结合而成为一个较大的经济地域单元。这些地域单元之间有明确的边界, 在地理范围上不交叉、重叠;每个经济地域单元,都具有自己的地区专门化产业,有自己的经济特色,有数量不同、规模不等的大中型经济中心和经济比较发达的核心区,可以带动区内各地区的发展;原则上不打乱省级行政区划的界限。当个别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相矛盾时,可适当调整行政区划以适应经济区划的需要。

综合经济区的主要经济职能,是在国家总体战略指导下,根据区内的客观条件和全国地域分工的要求,从全区国民经济的总体着眼,组织区内整个经济活动,协调区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经济活动。国家通过综合经济区划, 协调全国各经济区之间的经济活动。这是正确安排各区域间及各区域内各产业间发展比例关系的一种较科学的组织形式,它比条带模式那种粗略的地域划分,更能清晰地勾勒出全国总体布局的框架,将宏观布局与微观布局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1. 对中国六大经济区的划分及其发展方向

根据经济区划原则,笔者筛选出反映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特点的评价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法,提出了中国六大经济区划分方案。各区经济、社会、自然特点,如表 20 所示。根据各经济区的条件、特点,确定各区的主攻方向, 构成全国总体布局的框架。

表 20 中国六大经济区自然资源丰度与经济社会发育程度对比

指标

全国

东北

华北

华中

东南

西南

西北

土地面积(万 KM2 ) 总人口(万人)

人口密度(人/KM2 )

79.04

183.98

92.26

55.17

232.95

304.35

9809

29080

32452

13711

17759

7112

124.1

158.1

351.7

248.5

76.2

23.4

人均量指

耕地

1.00

1.5979

1.0515

0.7629

0.6340

0.9227

1.8608

有林地

1.00

1.9421

0.2587

0.6371

1.1004

1.7954

1.0618

草地

1.00

0.7812

1.1274

0.1136

0.3573

1.9751

3.5263

淡水水面

1.00

1.8571

0.5714

1.5714

0.7143

0.5714

0.6429

土地资源综合人均量指数

1.00

1.4566

0.6470

0.5427

0.6496

1.1693

1.4558

水资源人均量指数

1.00

0.6508

0.2362

0.7650

1.5631

2.3756

1.1823

能源资源人均量指数

1.00

0.3770

2.0803

0.1778

0.1021

1.0847

2.6122

矿产资源人均量指数

1.00

1.0137

1.5763

0.2813

0.1628

1.9310

1.2717

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

0.4167

0.6389

0.5556

0.1944

0.7500

0.3611

自然资源人均量综合指数

1.40

0.7758

0.8414

0.3796

0.3604

1.5531

1.5463

自然资源总丰度

0.5686

0.7332

0.4592

0.2647

1.0793

0.7472

经济总规模

1.00

1.1193

1.3037

1.9070

1.3057

0.5380

0.3692

经济增长活力

0.0838

0.0785

0.0845

0.0852

0.0875

0.0789

0.0839

地区自我开发能力

0.4148

0.4694

0.5601

0.7082

0.6154

0.3568

0.2720

工业化结构比重数

0.3316

0.4595

0.3419

0.3644

0.2804

0.2280

0.2746

结构转换条件

1.00

1.3653

1.0010

1.1200

1.1105

0.6497

0.8053

人口文化素质

0.0877

0.2331

0.0937

0.0846

0.0979

0.0448

0.0770

技术水平指数

1.00

0.6772

0.9199

0.7955

1.3835

0.6289

0.5585

城市化水平

0.4354

0.6342

0.4480

0.4519

0.3518

0.3185

0.4115

居民消费水平指数

1.00

1.3415

0.8987

1.0579

1.1245

0.7757

0.9262

经济社会发育程度的综合评价值

0.4237

0.5331

0.4484

0.4859

0.4725

0.2924

0.3150

  1. 东北区。包括辽、吉、黑 3 省和内蒙古东 3 盟 1 市。以沈阳、大连、哈尔滨为中心,辽中南区、哈长吉大(庆)齐(齐哈尔)区是全区的经济核心区。发展方向是:(1)加强内蒙东部、黑龙江东部、沈阳周围的煤炭开发, 稳定作为全国主力油田的大庆、辽河油田的产量,积极开发第二松花江与嫩江的水电资源,着手进行黑龙江的梯级开发的前期工作,缓解区内能源供需矛盾;(2)优先发展为重工业技术改造服务的相关产业和技术,相应加强农业、轻工业和港口建设,改善区域产业结构;(3)依靠技术进步,改造、振兴老工业区,进一步发挥全国性重工业基地作用。

  2. 黄河中下游区。包括京、津、冀、晋、内蒙古(中西部)、鲁、豫等省、市。以京、津为中心,京津唐秦区、胶济沿线区、同蒲沿线区、郑洛三平(顶山)区、呼包区、石邯区,是全区的经济核心区。发展方向是:(1) 扩大以煤、油、铝土、黄金、铁矿、海盐为主的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规模; (2)积极发展优势资源的加工转换,搞好能源(煤、电、石油)、重化工(冶金、机械、电子、煤化工、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基地的建设; (3)完善以运输、供水为主的基础结构;(4)抓好生态农业以及建立在区内优势农业原料(棉、烤烟、柞蚕茧、花生、芝麻等)基础上的农产品加工工业。

本区东西两部分,自然资源丰度、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产业结构特点有较大差异,互补性强,发展方向也有所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区:一是东部包括京、津、冀、鲁的环渤海区,以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二是西部的内蒙古(中西部)、晋、豫区,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及其加工转换工业。

  1. 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沪、苏、浙、皖、赣、鄂、湘等省、市。以上海、南京、武汉为中心,长江三角洲区、武汉-大冶区、襄(樊)十(堰)宜

(昌)沙(市)区、长株潭区、皖中长江沿岸区、南(昌)九(江)贵(溪) 景(德镇)区,是全区的经济核心区。发展方向是:(1)重点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调整,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开发新兴工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汇产业的比重,积极发展第三产业;(2)建设长江中下游平原综合农业生产基地,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进一步发展高中档轻纺工业;(3)搞好浦东开放开发和三峡水利枢纽两大跨世纪工程;(4)加强区内东西南北的横向联合, 更大规模地参予国内外的劳动分工,更好地发挥对内对外辐射扇面枢纽的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经济核心区。

本区东部有技术,有资金,有人才,加工能力大;西部有资源,有原材料和良好农业发展条件,可以划分为两个亚区:一是长江三角洲区(包括沪、苏、浙),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群和具有高精尖新特色的加工制造业;二是中游皖鄂湘赣区,重点建设以大运量高耗水大耗电工业和集约化商品化农业为主的沿江经济走廊。

  1. 东南区。包括闽、粤、桂、琼等省区。以广州为中心,珠江三角洲是全区也是全国最具经济活力的经济核心区;闽南三角洲、西江工业走廊, 是发展势头大的后起的重要经济小区。发展方向是:(1)按贸工农顺序发展加工工业和商品性外向型农业,建设国际海运中转港及港口产业,发展金融、信息产业、高中档食品罐头服装及热带亚热带作物和海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业、电子、仪表、精细化工,以及建立在南海油气资源基础上的石化工业及其后续工业,形成外向型的区域经济体系;(2)开发红水河、闽江水系水电资源及西江航运,建设沟通西南腹地及连结北煤产区的铁路干线,积极发展核电,促进区域能源结构和来源的多样化,保证区域经济的发展;(3)以五大经济特区、4 个开放城市和两个经济开放区为依托,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台及东南亚的经济技术联系,建设成为“大中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西南区。包括川、贵、滇、藏等省区。以重庆为中心,成渝地区、昆明地区、贵阳-遵义地区是全区的经济核心区。本区水电资源、钒、钛、钴、铝土、铜铅锌、锡、汞、锰、铬、磷、岩盐、石棉、天然气资源富集,矿产资源与水电资源的地区组合比较理想,川、滇、黔接壤区又是全国重要的煤铁资源区,而且水源充足。发展方向是:(1)建设大中型水电站群,并以此为依托,分期分批建设多种能源-高耗能工业的联合生产基地;(2)在粮食自给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轻纺工业;(3)以涵养水源为中心,以营林为基,建设永续利用的林业基地;④以铁路为骨架,公路先行,结合水电建设,开发长江及主要支流的内河航运;(5)改革、改组、改造“三线”企业, 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的生长点和重大设备的重要生产协作基地。区内可划分为两个亚区:(1)川贵云区,是西南开发的主体;(2)西藏区,以“一江两河”的开发为重点,以改造入藏公路为前哨,执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的“阳光计划”,扩开西藏开发局面。

  3. 西北区。包括陕、甘、宁、青、新等省、区。以西安、兰州为中心, 关中地区、兰银(白银)地区是全区的经济核心区。这是全国又一个资源后方。煤水油气多种能源资源都较丰富,镍、铂族金属、钼、铍、锂、铌、钽、铅锌、钾盐、硼、钠、硝石、石棉、石膏、镁等资源富集,又是全国空间广阔、土地资源、特别是草原资源丰富的地区。与西南区北南对应,构成中国

自然资源最丰富、开发潜力最大、但开发程度还低的待开发地带。发展方向是:(1)适应国家的急需,利用本区的区域比较优势,以水电为龙头,以有色、稀有金属资源、盐类资源、优质动力煤资源的重点开发为主体,加快陕甘宁盆地、新疆三大盆地的油气资源勘探步伐并投入开发,逐步形成煤、水、油、气四者兼备的综合性能源基地;(2)依托能源、综合利用优势矿产资源, 建成以多种有色稀有金属冶炼、盐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为主的重化工基地;(3)结合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大力种草种树,改良草场,建设基本农田,并与大中型蓄水引水工程建设相结合,开垦宜农荒地, 扩大灌溉区,建设好关中平原、河套平原商品粮基地,以及有地区特色的瓜果基地,名优土特产的加工工业,使区域经济总量和综合效益有较大提高, 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有所改善,困扰地区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较多地得到治理和控制,为下个世纪进入更大规模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

  1. 日本的十大区划

日本在建设七大经济圈的基础上,在其第四次国土开发计划中,进一步将全国划分为 10 个大区,构造新的布局框架。

十大区中,以东京大区、中部大区和近畿大区 3 区为重点。东京大区集中拥有金融和情报职能;中部大区集中拥有产业技术职能;近畿大区集中拥有文化、学术和研究职能。其它七大区的发展方向和主要职能分别是:

  1. 北海道大区。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食品供应基地,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的据点,大规模的旅游胜地;

  2. 东北大区。建成为尖端技术产业的据点,食品和木材供应基地、观光旅游基地,并分担首都地区的部分职能;

  3. 北陆大区。利用现有集中起来的产业所形成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文化积累,在加强综合实力的同时,发展成为旅游基地;

  4. 中国大区。利用濑户内海区域已有的工业基础,向山阴方面扩展其扩散效应,谋求区域内的均衡发展,并加强与近畿、九州和四国的交流;

  5. 四国大区。建设成为大阪地区的食品供应基地、大城市居民“休息的空间”,并加强区域内部的联络网。

  6. 九州大区。发展成为尖端技术产业区和观光区,并作为南方的国际交流据点,推进与东南亚、大洋洲各国的联系和合作;

  7. 冲绳大区。作为与东南亚交流的接续地点来发展,使之成为国际性的休养场所。

从上可见,中国和日本虽然都采用区块模式来构造布局框架,但由于两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布局重点有很大区别:中国总体布局框架的主体仍是工业;而日本的重点则是高新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