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消费区

比较重要而有代表性的是粮油加工工业。粮油加工工业原料来源广泛而分散,成品的消费面也广而分散,但商品率较高的粮食、油料生产基地的分布则相对集中,大中城市则是成品粮油消费相对集中之地。所以粮油加工工业的布局,就小型企业而言,适于广泛布点,就地取材,地产地销,同时接近原料地与消费地;就大中型企业而言,则以就消费地为主。因为运输油料比运输成品油方便,油料可以散装,成品油则需专门的油桶或油槽车,中间环节也较多,运输装卸都占用较多的劳力,增加了流通费用。原粮也可散装, 虽然要用粮食护板,但不需要费用更高的面袋,而且对车船的利用率比面粉要高。就运量而言,油料在加工过程中失重大,粮食加工过程中也要减重, 因而原料运量比成品运量大,但加工产出的副产品都是有用物资,增加部分运量,也同时增加了有用物资,综合起来看也是合算的。特别是当粮油加工与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分布在消费地更为有利。所以总的看,粮油加工工业属于市场指向工业。

一般说来,世界的粮油加工工业的分布同人口的分布比较一致,人口密集地区,一般也是成品粮油消费量较大和加工能力也较大的地区。但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异大,各国、各区人均成品粮油的消费量对比都很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差很大。

多年来,中国粮油都是按计划供应的。各地区、各部门间的人均消费量虽有差别,但差别不大。已形成的粮油加工工业的分布同人口的分布很一致。粮油加工工业是中国集中指数最低的工业部门之一。特别是粮食加工基本上是遍及全国城乡。大体上,分布在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加工的原粮数量约占全国粮食加工总量的 20%,成品就近供应非农业人口和工业用;80%的加工量由散布在广大农村、集镇的小型企业所加工。成品产销的空间结合比较紧密。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粮油加工工业品种少,质量差,出口率低,加工深度不够,粮油资源的利用率低。多年来,粮油成品主要是大米、白面、食用植物油,即原粮油料作物的一次加工;乡镇粮油加工设备、工艺落后,与先进的大型厂相比,每 100 斤原粮生产的成品粮,一般相差 5 斤左右。如果在同样的质量下,使每 100 斤原粮平均多生产成品粮 3~4 斤,一年增产的成品粮折合原粮就可达 200 亿斤左右,相当于 2000 万亩亩产千斤的良田的产量; 大量的副产品加工利用的很少。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农村每年粮食加工过程中,约有 100 亿斤米糠和 54 亿斤玉米胚,均未用来进一步加工,城市加工每年有 22 亿斤米糠和 3 亿斤玉米胚,利用率也只达 66%和 63%。按照现在每100 斤米糠榨油 13 斤、每 100 斤玉米胚榨油 15 斤计,如果开展碾米、榨油、饲料加工的综合生产,把上述米糠和玉米胚的一半利用起来,每年就可生产油脂 13.86 亿斤,相当于 4200 万亩油菜籽或 7700 万亩大豆的产油量。而利

用这些资源,既不和农业争土地,又不和其它工业争原料;国外利用榨油工业的副产品——粕饼,加工多种植物蛋白,进一步加工可得多种食品。中国榨油工业每年副产的大豆花生粕饼 100 多亿斤,如综合利用,至少可得 40

多亿斤优质蛋白,能够配制出数百亿斤新型高蛋白食品。每年还有 67 亿斤棉籽、油菜籽饼,经去毒后可得优质饲用蛋白;中国玉米、薯类产量很大,多年来也只进行简单加工,如开展综合利用,先发展淀粉工业,进而以淀粉为原料再加工成糖浆,余下的玉米胚再用来榨油,其综合利用价值比一次加工的价值高 5~10 倍;各种植物油也可进一步加工制成各种高级油品。可见现代化的粮油加工工业,内容很多,范围很广,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吃得好”将是中国食品工业的主攻方向。粮油加工以及整个食品加工要围绕“多元化”与“加工技术密集化”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多元化”系指经过加工不断创造出新食品和“未来食品”,如多功能食品、组合化食品、高级化食品、方便化食品、精美化食品、安全卫生化食品。

“加工技术密集化”,系指加工过程中的干燥、灭菌、冷冻、包装等主要工序上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 加快食品加工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化,逐步用电脑控制投料、温度、计量等工序的工艺要求,使生产管理快速、准确、科学化。当然这需要有一个过程。首先应重点在大城市的大型联合企业中起步,取得突破,逐步推开。广大地区主要是利用已有基础,改造更新设备,改进加工技术,提高已有品种质量和出品率,有步骤地开发新品种,开展综合经营,提高加工深度,充分利用资源。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风味食品,应加强研究、创新。要以粮油加工行业为主,与商业、饮食服务业、饲料加工、轻工机械等有关行业及科研机构密切协作,力求在 90 年代,使粮油加工以至食品工业的整体

水平达到发达国家 80 年代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