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区企业规模结构及企业布置的集中度

评价企业规模结构的综合指标是大中小型工业产值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于不同的工业部门,经济合理的企业规模有很大差异,因此光有上述指标不够,还应有分部门的指标,一般采用大中小型企业产品产量占地区内该部门产品总产量的比重,也可采用分部门计算企业的平均规模,其计算公式是:

企业平均规模 =

部门总产值(或产品总产量) 部门企业单位数

不同工业部门,企业规模大中小型的划分,一般都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作了一些具体规定。但大型企业的上限与小型企业的下限多大合适,大中小的比重多大合适,哪些部门适于以大型企业为主,哪些应以中小为主,整个工业应选择什么样的规模结构,中国多年来对这些方面研究得不够。

企业的规模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国国土大,人口多,底子薄, 积累少,技术水平较低,交通运输不便,因此,在全国企业规模结构中,小企业比重大一些,企业的平均规模小一些是必要的。但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不问地区的条件特点,不顾各工业部门技术上工艺上的不同要求,片面强调以中小为主,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小型为主,甚至认为愈小愈好。这就使得中国的企业规模结构过分偏重于中小企业。根据中国的国情、国力, 参照国外的经验,从中国全国来看,大型企业产值所占比重,应不低于 40~ 50%。1990 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中,大型企业占 34.8%。中型企业占 20.2

%,小型企业占 45%。日本很强调扶持发展小型企业,中小企业很多,但中小型企业合计也只占 50%,美国则不到 30%,中国高达 65.2%,显然偏高。特别是分行业看,按技术发展规律和工艺特点,本应适当大型化的工业,如汽车、集成电路、电冰箱、电视机、钢铁、乙烯等行业,企业规模都过小, 绝大多数、有的甚至是整个行业的企业都达不到经济规模,更不用说竞争规模。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组织不好,资源配置效率长期处于低水平,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弱。

分地区看,在中国企业大中小结构有较大差异,可明显区分为 3 级:(1)东北的辽吉黑地区、西北的甘青宁地区,企业规模大,大型企业产值的比重分别达 50.1%和 45.2%;(2)黄河下游的京津冀鲁地区及中游的内蒙古、晋豫陕地区,大型企业产值比均为 37.1%;(3)东南沿海的闽粤桂琼地区和长江下游的沪苏浙地区,企业规模普遍小,大型企业的产值比只有 25.7% 和 27.4%。企业规模结构的空间差异,与地区工业生产结构有直接联系:一般说,工业生产结构较重的地区,大型企业比重较高,相反轻型结构地区就低;企业规模结构同工业发展水平的关系远不及与农业发展水平的关系密切。一般说,人口密度大、农业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快,数量多,因而地区平均的企业规模小;而人口密度小、农业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乡镇工业发展缓慢,地区内平均的企业规模就较大;地区工业资源的集中度,对地区企业规模的影响更直接。这个因素的影响又是同地区工业生产结构因素密切相关的。

企业规模与企业布置的集中化程度也有关。在一个地区内,总的工业规模既定,工业点、工业企业布置集中化程度高的,企业规模就较大,反之就较小。反映地区工业布置集中化程度的指标,常用的有集中指数、集中度的绝对值指标和地理联系率。这些指标在第二章中已加以详细阐述,这里不再重复。

工业的空间集中度,同工业的均衡度是一致的。区域内地区之间工业发展不平稳,地区间工业产出的差距大,则区域的工业集中度就高,反之则较低。

度量区域内部工业分布的均衡度,可用“静态不平衡差”来反映。其计算式为:

两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 = (1 - L )×100

M

式中

L——工业实力较小的地区的工业产出; M——工业实力较大的地区的工业产出。

此式只能用于每两个地区之间的对比,不能从总体上反映区域内工业分布的均衡度。因此,可采用“标准差”来度量。其计算式为:

标准差 =

式中

Xi——第 i 个地区的工业产出; x——各地区工业产出的平均值; n——地区数。

表 57 是以中国的东部和西部为例,据上述某些指标分别计算,以比较东部和西部地区内部工业的空间集中度和均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