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的消费型布点

以上几种布点形式,虽有差别,但共同点是主要考虑接近资源产地,因此可总称为资源型的布点。但资源条件并不是大型的钢铁企业布点的唯一条件,即使是资源型布点,在不远离煤或铁矿的前提下,也须综合考虑其它条件是否合适。这些条件,包括电源、水源、外部运输条件、地区协作条件、主要钢铁消费区的分布,厂区的地形、地质、气象条件等,这些条件的有无和优劣及其创造的难易,对选点布厂也起很大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还应当指出的是,由于资源情况的变化,有些原来属于资源型布点的企业, 因为资源的枯竭或矿石品位严重下降,原有的铁矿基地所起作用大大减少, 更多的矿石和煤炭要从外地调进,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资源型布点。由于钢铁产地工业综合发展,形成了钢铁成品的重要消费市场,这样原来属于资源型布点的,事实上也已发展成为同时接近消费区的混合型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钢铁工业布点有向消费区靠拢的趋势,相对资源型布点而言,可称之为消费型布点。这种趋势在美国表现得比较明显, 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钢铁工业的最终产品是钢材,由于钢材规格日益增多,消费比较分散,难以组织大规模直达运输,有些钢材还需要特殊的运输包装,运输工具利用率较低,而煤铁来源相对集中,都可散装,便于组织大规模直达运输, 运输工具利用率也高,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运输的优势。在等距离的情况下, 运输 1 吨钢材比运输 1 吨钢材所需的原燃料的费用要高,因而接近消费地有利(见表 28)。

表 28 钢材与所需原燃料在运费上的对比

原燃料

每生产 1 吨钢造成的运量(吨)

吨英里运费(美元)

每生产 1 吨钢需支出的运费(美元)

占运费总额的比重(%)

1.42

1.04

14.77

25.7

铁矿石

1.74

0.7

12.18

21.1

钢材

1.00

3.06

30.60

53.2

合计

57.55

100.0

第二、发展到现在,美国炼钢工业生产中使用废钢铁比重越来越大,钢铁主要消费区是机械工业较集中的地区,可提供大量废钢铁,接近消费区,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原料地。而且钢铁、机械工业的空间结合,还有利于钢铁工业的设备更新。

第三、接近消费区便于适应市场需要的变化,及时调整钢铁生产的品种

规格,加强竞争能力。

由于上述优点,战后美国新扩建的钢铁工业项目都主要集中在芝加哥、费城——巴尔的摩、底特律、休斯敦等钢铁需要量大而供应不足的地区。

战后国外发展迅速的临海型布点,是消费型布点的重要形式。荷兰、法国、希腊、土耳其,都纷纷在北部海岸或地中海沿岸布厂,西德甚至从内地搬迁一些钢铁厂到北海沿岸、莱茵河口,英国在沿岸新建五大厂,日本更在沿海新建了 12 个大厂,沿海厂的钢产量已占日本全国总产量的 80%以上。多年来,中国把国防原则绝对化,人为地设置了一个禁区,即新建的大型钢铁企业一律不能摆在沿海,只能摆在内地。宝钢的布点打破了这个禁区,由此有些人又认为,中国也应该大搞沿海布厂。如何评价临海型布点,国内同仁众说纷纭:

一种看法认为,沿海布厂反映了钢铁工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资源型向临海型转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国内资源不足,钢铁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的国家应当这样干,资源、市场立足于国内的国家也应走这条路,其论据是:第一、钢铁企业大型化是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钢铁要求巨

大的铁矿石基地。矿石总有采完的一天,而钢铁厂却可通过技术改造,延长寿命并扩大生产规模。到了矿石储量枯竭之时,资源型的优点就成了缺点。因此从长远看,利用进口矿,搞临海型比较保险。

第二、近十几年来,世界铁矿储量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富铁矿储量增长很快,在 3500 亿吨探明储量中,富矿占了 1500 亿吨,这些矿 85%集中在 11 个特大型矿区中,形成了一批富矿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铁矿供过于求, 库存量大,还有 1 亿多吨生产能力没有利用,今后矿石国际贸易量仍有增长趋势,所以国际市场上富铁矿供应是有充分保证的。进口富矿搞临海型钢铁, 可减少国内资源的压力,节省搞矿山原料的投资和建设时间,比进口钢材要节省很多外汇。

第三、运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运费上的节约,而海运又比陆运节省得多。临海型布点可充分利用海运的优势,而资源型布点则主要靠陆上运输, 运费支出相应增加。

第四、由于钢铁工业高速化、自动化的发展,对电力的要求,在数量上越来越大,在质量上越来越高。临海型钢铁,电力来源比较方便,供电成本较低。而资源型企业,多建在偏远地区,供电条件差,解决用电问题,需要花很多投资自建电站或长距离调电,电费增加很多。

第五、现代钢铁企业与其它工业关系越来越广泛、密切。临海型协作配套条件较易解决,资源型协作配套条件差,或者是要自搞一套,或者是长距离进行协作,这些都要增加钢铁的投资和生产成本。

第六、国际市场的行情瞬息万变,需要有完备的通讯信息,使决策者迅速作出反映,进行新的决策。临海型有这方面的有利条件,而资源型大都交通闭塞,通讯信息系统不畅通。

基于上述各点,他们认为临海型远比资源型优越,主张中国也应多搞临海型布点。

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和主张值得商榷,原因是:

第一、临海型有其优越性,但这种优越性是有条件的,即国内煤铁资源都缺乏,都得大量靠进口;钢铁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有优越的进口条件和比较强大的海运能力。不具备这些条件,临海型优越性就发挥不出来。因

此这只是钢铁企业布点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布点形式。

第二、关于资源的枯竭问题。铁矿资源是非再生资源,一切非再生资源都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如此。铁矿资源再多的国家和地区,其资源也不是无限的。在国内有资源的地区建厂有资源枯竭的危险,建在国外的矿石基地,仍然有枯竭的危险。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在价值规律和激烈竞争的自发作用下,铁矿石和其它商品一样,供求关系是多变的, 价格波动很大,还要受国际政治风云的影响。很明显,一个国家的钢铁工业, 如果过分依赖于国际市场会更危险。还要看到,近十几年来世界富铁矿储量、产量虽增加较快,但从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规律来看,总是先富后贫,开发品位逐渐降低,认真对待贫矿的开发利用问题,是一个具有长远意义的问题, 每个国家迟早都得这样。中国贫矿多,尤其要注意,不能把国内大量的贫矿资源弃之于地,而过多地依靠进口富矿。

第三、上述临海型的许多优点,是“集聚因素”的作用,但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反面。日本是搞临海型工业成效最大的国家,但工业过渡向临海集中的结果,带来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不得不花大量投资来解决这些问题。有人估算,原来建厂时由于沿海有利条件所带来的投资上的节约, 却不能弥补现在解决工业过分集中所带来的问题需要付出的代价。

第四、由于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们的布局, 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因此从宏观布局角度来看,还必须综合考虑国防因素、政治因素。即使单从经济原则看,也需要有利于工业的均衡分布,有利于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提高长远的经济效益。因此从总体看, 中国不能照搬国外沿海布厂的经验,当然也要打破中国多年来“躲避沿海” 的老框框。从布点类型考虑,中国的钢铁工业应该是资源型与临海型相结合, 而以资源型为主。表 29 是世界上已建成的年产钢 500 万吨以上大厂的布点类型。

表 29 世界 500 万吨以上大钢铁企业的布点类型

资源型

消费型(包括临海型)

备注

就煤

明诺夫伊里奇卡拉干达

西西伯利亚亚速钢厂 莱茵豪森

杜伊斯堡·汉博恩多特蒙德

就煤 胡金根八幡①

就铁

克里沃罗格新利佩茨克下塔吉尔 切列波作茨

车里雅宾斯克札波罗热钢厂捷尔任斯基 就铁

鞍山加里

钟摆

库兹涅茨克马钢

南芝加哥东芝加哥

钟摆

福山 水岛 鹿岛 君津 和歌山大分 名古屋

千叶 加古川広烟 堺

室兰 不来梅

印第安纳港② 雀点③

埃科斯 拉卡凡纳塔兰托 敦刻尔克艾莫伊登

塞兰鸣格雷谢 塔 尔 加拉茨

阿普尔比一弗

罗丁汉

拉肯比

①原接近煤现已变成临海

②相对接近铁

③相对接近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