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42 中国城乡家庭平均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对比(1990 年)

项目

城镇居民家庭

农民家庭

城镇为农村的倍数(倍)

自行车(辆)

188.59

118.33

0.59

缝纫机(架)

70.14

55.19

0.27

电子表(只)

70.76

23.21

2.05

电风扇(台)

135.50

41.36

2.28

洗衣机(台)

78.41

9 , 12

7.60

电冰箱(台)

42.33

1.22

33.70

收音机(台)

45.25

45.15

录音机(台)

69.75

17.83

2.91

照相机(架)

19.22

0.70

26.46

沙发(个)

157.30

36.98

3.25

写字台(个)

87.23

56.08

0.5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 年)。

在大中小城市之间,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欠发达地区同级城市之间, 这种差别也明显存在,而且越是高档产品,差别越大。这里虽有流通环节上货源分配不当和某些产品使用条件的局限等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同收入水平的差距相联系。这也符合一般的趋势。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繁杂,档次较多,其中耐用消费品、新产品,在生产上主要与技术开发紧密相联,因而往往是在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首先发展起来。由于这类产品比一般轻工业品包含着更大的价值量,在投入商业性生产的初级阶段,成本较高,因而也往往是首先在这些地区销售、使用,然后逐步向外扩散、普及。在工业发达国家,家用电器普及率已很高,美国平均每个家庭已有 20 种左右不同的家用电器,现在电脑也开始进入家庭生活。后来居上的日本,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普及率已达 99%以上。与此相适应,生产布点也相继扩散。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在中国起步较早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已大量“下乡”,但更高档次的家用电器普及率还低,加上由于技术比较复杂,布点就不宜急于大量扩散。同农产品加工工业相比,中国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布点比较集中,前者集中指数为 74.28,后者为85.36。其中耐用消费品的集中程度更高一些。

80 年代,中国的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分布格局,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即由 80 年代初,主要集中于沪、津、京、辽 3 市 1 省,向东南沿海地区的粤、浙、闽发生了明显的转移,前者占全国比重明显下降;而后者却成为全国新的集中产区,特别是在家电方面。江苏、山东占全国的比重是有升有降,而陕、甘、皖也在个别方面后来居上,在全国占了较重要地位(见表 43)。

80 年代,在中国轻工业较快发展的同时,家用机电工业发展更快,规格品种不断增多,造型设计日趋多样,质量有所提高,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具有巨大的生产规模。但在同时,重复布点、盲目发资料来源:根据《1980 年中国工业统计年报》、《中国统计年鉴》(1991)有关数据整理计算。展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家用电器更为严重,遍布全国 20 几个省市的数千家工厂转产家用电器,往往几十家、几百家甚至上千家工厂争上同一种家用电器, 不顾生产条件,不问行情,造成优质名牌产品供不应求,而质次价高的产品

却出现滞销积压。生活用机械企业的布点也存在类似问题。同发达国家相比, 在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中,中国家用机电所占比重还小,生产需要进一步发展,但重复布点、盲目发展必须抑制。首先需要以重点城市为主,围绕名牌优质产品,统一规划,择优定点、定生产规模。重点城市名牌产品, 一般具有批量大、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的优势,同非重点城市非名牌产品相比,经济技术效果好得多。以 1981 年全国电视机厂的资金利税率为例,上海一般在 50~60%以上,广州在 40%以上,北京、南京、成都在 30%以上,而其它多在 30%以下,有一些只 1.3~9%左右。批量大小的经济效果也相差较大,年产手表 100 万只的手表厂,生产成本比 30 万只的厂低一半,全员劳动生产率高 80%。电冰箱年产 20 万台的厂,其成本仅为年产几百台厂的 20%、为几千台厂的 25~37%、为几万台厂的 50~60%。很明显,择优布点,相对集中,企业经济效益可大大提高,同时产品价廉物美,又可扩大市场、促进消费,反过来又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定点、定规模、定品种的重要依据,是搞好市场预测,即把消费者的收入、购买力、欲望、爱好以及产品的使用环境等因素结合起来,对未来的需求作出正确的判断。根据市场情况,来定点、定规模、定品种,使企业布点、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同各地区、各个层次的消费水平和不同的使用条件、消费习惯相协调,这是提高生产和布局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1. 搞好专业化协作与联合

家用机电,特别是家用电器,实际上是机械、电机、电子、塑料、冶金工业的综合体,它将这些传统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结合为崭新的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产品由多种零部件组成,工艺复杂,精度要求高,适于按整机、零部件和工艺组织专业化协作。国外在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这一问题。家用电器工业中,总装厂数量少而规模大,零部件厂数量多而规模小; 某种家用电器产品,往往集中在某一地区生产,形成较明显的区域性。美国年产值在 10 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全国仅十几家,它们都是总装厂,而围绕这十几家大企业却有二千多家小厂商,它们主要从事零部件生产,其中不少厂专门生产一二种零部件。由于零部件一般体小量轻,输送方便,独立布点设厂,进行专业化大批量生产,比大而全要经济得多。这种状况,也同整个机械工业专业化程度高有关。中国家用机电工业,也组织了一些专业协作。主要有两种形式:(1)在基础好、技术强、生产批量大的省市范围内组织, 经过改组,围绕几个大型总装厂,组织十几个零部件专业厂,几个工艺协作厂,形成相对完整的专业化协作群落;(2)组织跨省的协作,主要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产区,由于底子薄,技术力量弱,生产批量小,许多复杂和适于大批量生产的零部件,既无条件也无必要都由本地本厂自制,而依靠沪、穗、津、江、浙等地协作配套,由轻工部组织,定点专业生产,固定协作关系。一般说来,凡是专业化协作组织得较早、较好的地区,经济效益都比较好。但总的看,由于中国整个机械工业专业化程度低,家用机电行业也未完全摆脱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布点太散,多厂重复生产同一品种,生产批量小,有的年产洗衣机仅几百台,有的年产电冰箱几十台,有的年产手表 0.3

万只,有的年产自行车 0.1 万辆,成本高得惊人,亏损面大。这种情况,也需要结合定点、定规模、定品种进行调整,即加强行业内部的专业化协作(如

家用电器所需的微电机,已有基础很好的几十个微电机厂,如果组织其中几个厂专业生产,统一提出技术要求,产品系列,这比由部门内总装厂也搞微电机要合理得多)。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中的化工,是整个化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化工的许多行业,其中有些适于组织联合生产,如日用化工,原料主要来自石油化工,也可用煤化工、乙炔化学和基础化工产品,有些日用化工的中间体,一般不适于往返运输,就适于在条件优越地区,比较集中地布置大型综合性企业,既生产日用化工产品,也生产染料、医药、助剂、农药, 这是协作的另一种形式。

化工中有些行业,由于工业化生产技术战线长,精度高,要求特殊,配套性强,则适于高度专业化,集中布点,全国协作。如感光材料工业就是如此。感光材料工业的核心部分是乳剂制备和涂布,其生产技术涉及化学、物理、光学、机械、电子、精密仪器等多种学科,生产联系也涉及多部门、多行业,所用各种化工原料,要求极高的纯度,又要适合照相化学特性;所用成色剂及若干微量有机补加剂的分子结构和合成工艺很复杂;所用片基、纸基、明胶等基础材料生产技术要求也很高;产品包装结构多样,生产设备设计特殊,加工精密。这些特点决定了其主导厂布点不宜分散,需要相当集中, 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协作。国外,如美国、日本,这种厂全国只有 3~4 个,其中居领先地位的又各只有一个厂。中国感光材料工业还处于初创阶段,基础薄弱,技术力量差,消费市场还主要局限于城市,但多年来,军工、轻工各搞一套,双方产品互有交叉,互相牵制,余缺不调,各自的生产能力也不配套。与此同时,各地还自发经营,又先后布置了一批点,能力小,技术低, 质次价高。结果整个感光材料工业,布点不少,综合生产能力很低,质量、数量、品种都不能满足民用、工业、科研和军工国防的需求。这就需要统一归口,调整布点,适当集中,尽快在全国范围内,以重点为中心,抓好原材料和辅助设备配套,形成一个从品种、花色、结构、包装设计到工艺和设备技术路线,从感光测定到配套原材料生产技术和产品应用技术的共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