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空工业化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的生存空间还一直局限在地球上的某些部分。当然,迄今为止,地球资源还远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 人类对地球深部的矿产资源,对比陆地面积大得多的海洋及其丰富的资源, 及对占全球陆地面积 1/3 的荒原(包括沙漠、冻土带和常年冰雪覆盖地区, 即总体上看仅受大自然的影响,没有人为活动痕迹的地带)的开发利用,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在地球上,生产空间的扩展,随着技术进步还大有前途。以长期困扰人类的能源供应为例,20 世纪 30 年代,原子裂变的研究,导致了原子能的利用,开辟了一个新的能源时代。一个 100 万千瓦的电站,一年

要烧煤 300~500 万吨,烧油要用 150 万吨左右,改用原子能发电,仅需近 2

吨的铀,而且还能回收核燃料钚。地球上核能原料——铀的藏量约 1500 万吨,它产生的能量可比已知的矿物能源高几万倍。1 公斤铀 235 裂变反应所放出的能量约相当于 2000 吨优质煤。而对核聚变的研究、应用,将给人类提供一个更加巨大的新能源。核聚变的主要原料是含氘和氚的重水,它产生能量的效率比核裂变高 600 倍,比煤高 1000 万倍。核聚变燃料重氢可从海水中

提取,地球上的海水共 13.7 万立方公里,含有氘 2 万亿吨。世界已探明的石

油、煤、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仅够使用 100 年,核裂变原料铀也仅能维持 200

年,而核聚变燃料重水,按目前的能源消耗速度可供人类使用 100 亿年。因此就资源保证程度而论,认为地球上“人满为患”的说法,还为时尚早。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地球资源的开发,无论是从深度或从广度上看,都还大有潜力。与此同时,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人类也在开始探索把经济活动扩展到太空。

美国在 1980 年首次提出“高边疆”概念,并逐步形成“高边疆”计划。这是美国在未来综合开发利用宇宙空间的总战略。它有两个具体目标:

一是军事目标,即战略防御计划。其目标是在改变核均衡的基础上,确保美国及其同盟国的单方面的生存,而使前苏联的核武库化为废铁。前苏联解体后,美国调整了原定的战略防御计划,改称为全球防御有限打击计划, 目标是保护50 个州在受到200 枚导弹或弹头的有限或突然袭击的情况下不受损害,也可以向美国同盟国提供全球范围的保护。它包括 3 层防御:太空基武器、陆基导弹系统和“战区”防御系统,共部署 1750 枚导弹、50 颗监视和跟踪卫星、地面雷达以及攻击中发射的一次性探测器,共耗资 410 亿美元。

二是挖掘以和平利用空间为目的的工商业潜力。即进行一场把知识和空间的边疆后推,从而使美国达到进步的新高度的革命。这就是“太空工业化” 构想。这个构想包括 4 个要点:(1)开发太空宝藏,弥补地球上某些稀缺资源之不足。据分析,月球上的铁矿石比地球上的质量好得多,吨富矿的价值比地球上的高 11.5 倍;宇宙空间已发现了比金刚石更为坚固的碳素结晶;同时,还存在着未知的物质可以开发利用。(2)利用太空的真空和失重等特殊环境,建设宇宙工厂,开发制造地球上不可能制造或很难制造的尖端产品。其中最有前景的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级技术产品。如用来生产超级计算机所必需的特纯结晶体、高级救命药品,这些产品在地球上制造需时 30 年,而在月球上制造仅需 30 天。利用无重力宇宙工厂,还可生产地面无法制造的均质合金、陶瓷、塑料等材料。(3)充分利用空间的太阳能资源。即把高于地面 4~11 倍的强烈日照能转换成电力,以微波的形式送到地面接

收站,地面接收站再把这些电波转化为电力,输入全国供电网,一劳永逸地解决电源方面的问题。美国建造的世界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将于 1996 年开始向纽约地区供电。太阳能发电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地球所接受的太阳能只占太阳表面发出的全部能量的 1/20 亿左右,这些能量相当于全球所需总能量的 3~4 万倍,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宇宙空间无昼夜四季之分,也无乌云和阴影,辐射能量十分稳定,发电系统相对说来比地面简单;在无重量、高真空的宇宙环境中,对设备构件的强度要求也不太高。从进展看,太阳能发电可望于 90 年代中期提前实现,用太阳能电池生产的电,将比热电站生产的电还要便宜。(4)控制太空市场,取得商业上的实惠。谁控制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美国已先后发射了 1000 多颗卫星,具有强大的研究、制造、发射太空产品的能力,在空间市场的开发方面具有优势,承揽了许多国家的太空服务业务。据估计,美国到 2000 年,仅在卫星市场上就可得到几百亿美元的收益。

美国提出“高边疆”计划后,日本提出了“日光—月光”计划。争取在本世纪内,建设成为世界新技术发展的主要中心。自 80 年代起全面实施一个利用新能源的“日光计划”和用于发展生物工艺学、新材料的“月光计划”, 以期达到在 2000 年实现“信息社会化”的战略目标。

西欧共同体提出“尤里卡”计划,即“欧洲研究协调机构计划”的简称。这是一个民用技术发展计划,其主要目标是西欧国家共同建立一个独立的科研体系,对付美、日等国的技术挑战。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生命科学技术作为欧洲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其后又推出赫尔梅斯空间计划,重点是研制航天飞机,使人类能够试验和掌握进行太空开发探索所必需的全部技术,如空间会晤、空间降落、在太空生活与控温,以及返回大气层等等。

上述计划,也都是从军事和经济两方面,开拓利用宇宙空间。太空已有数千颗人造飞行物,分别代表着各自国家的利益,在外层空间展开激烈竞争。起初重点是军事竞争,70%的人造卫星都直接或间接用于军事。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重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民用为目的空间活动日趋活跃,商业性竞争愈益明显。

撇开宇宙军事化这一方面不谈,单是太空工业化这一方面,就将给当代世界以深远、巨大的影响。其中对世界空间结构的影响是:(1)人类的经济活动,将摆脱地球的局限性,为世界经济空间的扩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2) 将改变工业布局以至经济布局的价值观念。人类由核时代进入太空时代以后,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小与布局格局,将在很大程度上,要以其开发利用空间的能力及其太空经济活动同地球经济活动的联系程度为标志。(3) 太空市场的高科技角逐,将成为世界角逐的重要领域。

世界已有 20 多国家相继建立了宇航工业。除走在前面的美国和前苏联外,日本还试图抢占宇航王国的第三把交椅。印尼、以色列、巴西、韩国、意大利、印度等利用各种发射手段,把自己的卫星送上太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日趋成熟,返回式卫星技术堪称一绝。90 年代开始,各国纷纷推出大容量、长寿命、低造价的重型卫星。集中最先进的生产要素,进行这一轮的高技术竞争,将会带来科学技术上新的突破。以宇航工业、太空工业为中心的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壮大,将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及空间结构的变化。世界发展史证明,以先进的军事技术为先导,迟早将会促进民用技术的新的突破,这就是军事科技的“附带利益”。

从总体上看,空间计划的实施,其技术意义和经济意义,将使其军事意义相形见绌。尽管巨额的军事预算,有可能把霸权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引向邪路,但由军用转向民需,经济技术竞争取代军事竞争,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美国的国防和航空航天工业在开发最新式核武器和太空火箭方面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它们曾经是美国力量和梦想的象征,但在冷战结束后国防预算大幅度减少,为了在经济竞争中求生存,这些企业也不得不改变注重军工生产的经营战略,开始向美国新的宇宙探索计划和环境等民需部门倾斜,在用于月球基地的太阳集光器、在不使用氟利昂的精密仪器洗净装置、在移动式通信装置等方面的开发已居于领先地位。这一趋势,将使世界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用于和平开拓利用宇宙空间,带来纯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和发展,加快太空工业化进程,并提高地球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