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区域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上述几方面,都是着眼于区域内部。通过对区内因素的分析,把握区域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限制因素。但是,仅就地区论地区,划地为牢,知己而不知彼,那么,对区域发展条件的评价,以至以此为基础而提出的区域工业发展趋势和构想,都会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作出错误的决策。要克服这种局限性,就需要在着眼于区内的同时,也放眼区外,研究、了解区域的外部环境。

一个区域的对外部环境,或称为区域的外部条件,同其内部条件是交互作用的。外因固然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但同时,内因也常常需要有外因的配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现代区域是一个人口、资源、信息大量交流的开放系统,区域之间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因而更需要相互了解。

区域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

  1. 在工业发展条件上,本区同外部其它地区相比,本区的优势何在, 劣势何在。本区生产要素禀赋,从总体上看,在全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同外区生产要素交流的历史、现状及本区在交流中所处的地位。

  2. 相关地区的经济技术状况。在区内相比处于相对优势的行业、产品,在相关地区以至在全国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与之相比,在经济、技术上是否具有相对优势。反之,在区内相比处于劣势的行业、产品,在相关地区以至全国已发展到什么样水平。在这两类行业、产品上,双方或多方进行互补的可能性如何。

  3. 全国工业总体布局框架,全国各工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在全国地域分工中,要求本区承担哪些任务,在哪些方面有可能对本区进行投入或予以支持。

区域的外部环境,同内部条件一样,也具有两重性。即有有利的方面, 也会有某些不利之处。既可以给本区带来有利的历史机遇,也可能带来某些挑战,这些都要心中有数,以便调动内部因素,利用机遇,迎接挑战,同全国的总体部署相衔接,同有关区域的发展接轨,从而利用外部之长补己之短, 用自己之所长补外区之所短,相互改善各自的再生产条件。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对区域外部环境的认识,在全国大系统中找到本区的恰当位置。

地区的内外部条件,在既定的社会制度下,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地区工业发展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诸条件长期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地区工业发展的一系列具体特点。在地区工业发展中,如何识长知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把诸条件中各种有利的方面巧妙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利用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克服诸条件中的不利方面,促使其转化,这是工业布局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具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