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65 中国各省市区工业化水平比较

地区

M

m1

m2

m3

m4

m5

m6

m7

m8 × 10

m9

m10

6.6136

0.7745

0.9380

0.362

0.851

0.913

0.146

0.667

0.0468

0.9225

0.9928

6.0660

0.5443

0.9370

0.274

0.797

0.911

0.066

0.666

0.0347

0.8450

0.9910

4.4811

0.1125

0.8050

0.225

0.410

0.848

0.014

0.224

0.0134

0.8140

0.9852

5.4453

0.3469

0.8890

0.254

0.658

0.912

0.034

0.506

0.0253

0.8295

0.9906

6.7804

1.000

0.9680

0.288

0.881

0.890

0.106

0.612

0.0413

1.000

0.9941

4.7389

0.2410

0.8490

0.202

0.528

0.828

0.025

0.329

0.0143

0.7364

0.9862

4.7954

0.2403

0.8410

0.244

0.473

0.825

0.015

0.416

0.0135

0.7364

0.9912

4.3118

0.1475

0.7530

0.276

0.412

0.844

0.021

0.204

0.0131

0.6589

0.9823

4.6128

0.1544

0.8100

0.219

0.390

0.831

0.014

0.402

0.0129

0.7907

0.9888

4.9459

0.3040

0.8010

0.329

0.477

0.896

0.018

0.245

0.0144

0.8760

0.9855

4.0428

0.0209

0.6760

0.259

0.230

0.894

0.009

0.174

0.0116

0.7829

0.9854

4.1455

0.1307

0.5490

0.297

0.290

0.860

0.016

0.125

0.0197

0.8760

0.9821

4.5545

0.1082

0.8570

0.282

0.532

0.887

0.020

0.273

0.0201

0.5891

0.9861

内蒙古

4.2275

0.0993

0.7320

0.269

0.445

0.846

0.016

0.294

0.0202

0.5194

0.9866

4.9222

0.1613

0.8330

0.276

0.521

0.895

0.033

0.504

0.0219

0.6899

0.9871

续表

地区

M

m1

m2

m3

m4

m5

m6

m7

m8 × 10

m9

m10

4.9354

0.1943

0.8670

0.250

0.602

0.891

0.025

0.462

0.0218

0.6357

0.9866

3.9583

0.0642

0.7010

0.208

0.313

0.756

0.013

0.189

0.0109

0.7209

0.9823

3.8642

0.0510

0.7310

0.279

0.335

0.838

0.015

0.153

0.0139

0.4651

0.9832

4.1440

0.0552

0.7360

0.265

0.319

0.839

0.011

0.173

0.0119

0.7519

0.9820

4.2964

0.1250

0.7790

0.228

0.402

0.842

0.027

0.456

0.0175

0.4341

0.9858

3.8873

0.0685

0.7270

0.263

0.276

0.879

0.015

0.243

0.0130

0.4186

0.9842

3.6472

0.0401

0.7410

0.253

0.275

0.838

0.014

0.175

0.0128

0.3101

0.9882

3.1745

0.00

0.6720

0.237

0.218

0.757

0.009

0.175

0.0121

0.1085

0.9859

3.1202

0.0257

0.7250

0.184

0.219

0.746

0.013

0.156

0.0122

0.0543

0.9850

2.9165

0.0570

0.5460

0.411

0.183

0.556

0.009

0.094

0.0167

0.060

0.9838

3.9868

0.0682

0.7830

0.289

0.273

0.824

0.033

0.244

0.0164

0.3721

0.9841

3.9573

0.0541

0.8040

0.315

0.349

0.721

0.016

0.264

0.0143

0.4496

0.9830

3.6208

0.1333

0.7900

0.321

0.400

0.723

0.015

0.171

0.0205

0.0620

0.9850

4.0206

1.1023

0.7950

0.255

0.382

0.779

0.019

0.263

0.0178

0.4264

0.9811

3.6896

0.1595

0.6920

0.302

0.390

0.873

0.024

0.286

0.0239

0.00

0.979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0)、1991 年人口普查资料有关数据整理计算。动者总数之比;⑤识字人口占总人口之比;⑥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者所占比重。由于没有分省市区的 20~25 岁这个年龄组的人口数,在此按这个年龄组占总人口的 11%推算;⑦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测算时, 改为设市城市市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⑧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口数。由于

没有分省市区的医生数,在此按医生数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 45%推算,并改为医生数占总人口的比重;⑨平均预期寿命。由于没有 1989 年分省市区的

数据,在此采用了 1981 年的数据,其中海南包含在广东省内;⑩人口自然增长率。这是一个逆指标,测算时改为“1—人口自然增长率”。

上述 10 个评价指标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预期寿命”两个指标是绝对值,量纲又不同,因此,在测算时,分别用极差标准化处理成为无量纲的标准值。这样计算出的 10 个指标值可采用直接加总的办法汇总。评价结果如表 65(分别以 m1、m2、m3⋯⋯m10 表示 1~10 个指标的指标值,M 表示综合评价值)。

英克尔斯在评价指标设置上,考虑了工业化发展的各个主要方面,并突出了“人均”观念,也突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但完全排斥总量指标也有缺陷。在评价发展水平上,总量与人均量指标缺一不可。如对中国自然资源丰度的总体评价,“地大物博”论的缺陷,就在于缺乏总体观念。实际上, 中国的自然资源,从总量上看,的确是世界的第三大资源国;而在人均量上, 却多数低于世界的平均值,这才是中国的实际,只从一个侧面来判断、来评价,就会失之片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评价也应如此。在指标选择上,可以侧重于“人均”指标,但也应有总量指标。由于过分强调人均量指标,所以在评价结果上,四川居第 26 位,而内蒙古居第 15 位,海南居第 16

位,宁夏也居第 19 位,都远远高于四川的位次。青海与四川比较,在总体水平上相差一大截,但在排序中,青海紧跟四川之后,故这些评价结果不大符合实际。

在研究中,笔者提出了几条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1. 分指标的选择,尽可能选择有一定的综合性,或结合相关指标合成复合指标,使指标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内涵上的差异。避免单项指标过多,导致一些指标之间内涵差异不明显。

  2. 在选定指标的过程中,尽可能采用无量纲指标,或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便汇总。“综合指数法”既可使分指标无量纲化,又可直接采用几何平均法汇总,避免加权平均法确定权重所需的复杂计算,或权值分配上易产生的主观性。

  3. 每个指标,除有公认的特定的内涵以外,都建立相应的计算式。在此选择了由 9 个分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1)经济总规模。以国民生产总

值指数(=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全国 30 个省市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值)表示;(2)经济增长活力,以一定时期内(如 1953~1989 年)社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表示;(3)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地区实际积累率/地区资金占用系数。式中:地区实际积累率=(地区国民收入生产额-地区国民收入消费额)/地区国民收入生产额;地区资金占用系数=地区乡级以上独核工业企业资金总额/ 地区乡级

以上独核工业净产值); (4) 工业化结构比重数

(= 地区工业总产值 × 地区工业劳动者 )。在国外,衡量工业化过程, 一般

地区社会总产值 地区社会劳动者

只用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判断。由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性,单就工业产值比重而言,中国和多数省市区工业化都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但就

工业劳动者的比重而言,大多则停滞在相当低的水平上,二者很不对称。因此,把这两个指标综合起来,建立“工业化结构比重数”这个指标,更能反映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实际;(5)结构转换条件。以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为主导指标,兼顾人口规模、资源丰度及现有结构层次。在国外确定了一个进入结构转换加速期的临界值,即人口在 2000 万以上,临界值为人均国民收入 270

美元。人口在 2000 万以下,其中资源丰富、以工业为主的,临界值为 340

美元;资源丰富、以初加工为主的,临界值为 580 美元;资源不多的为 630

美元。在计算这个指标时,1989 年现价人民币按 80 年代平均汇率 3.155 换

算成美元。参照上述结构转换加速期的临界值的划分标准,中国 30 个省市区

中,有 22 个人口在 2000 万以上,其临界值取人均国民收入 270 美元,藏、

青、宁、新为人口在 2000 万人以下、资源丰富、以初加工为主地区,临界值

取 580 美元;京、津、沪三市属于人口在 2000 万人以下、资源不丰、以工业

为主的地区,临界值取 630 美元。这个指标具体计算时,按上述 3 类地区分别求出每类省市区的人均国民收入指数,即以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折成美元)为分子,以标准临界值为分母,分别求出 3 类地区内各省市区的人均国民收入指数;(6)人口文化素质(=百人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百人中文盲半文盲数);(7)技术水平指数。技术水平为工业职工人均产值与工业资金产值率的乘积。将地区值除以全国平均值,即为地区技术水平指数;(8)城市

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