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地理基础决定了生态环境的先天不足

  1. 山地显著多于平地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含丘陵和高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 以上。山区不仅面积广大,而且地势高峻,海拔大于 1000 米的山地和高原占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这些广泛分布的山地,在我国地理环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一是地高天寒,生长期短;二是坡度较大,土层瘠薄;三是影响水热分布,多自然灾害;四是造成交通闭塞,制约山区发展。因而利用上一般是弊多利少,自然输出大于输入,若利用不当,易于遭受破坏,成为扩展农业用地的巨大障碍。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高差显著,重力、水力梯度大,易形成水土流失。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以地质过程为主,即使无人类作用的情况下,自然侵蚀过程仍将大规模发生。而人类活动只能起加速或延缓其过程的进行。

  1. 新构造运动比较强烈

通常把发生在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地壳运动称新构造运动。自新第三纪以来,地球上各个地区普遍有构造运动加强的趋势。由于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带以及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俯冲带附近,即处于两大活动带之间,新构造运动表现更为强烈。除喜马拉雅褶皱带和台湾褶皱带以及

青藏高原及其周沿山地隆升外,所造成的断裂活动更遍及全国,原稳定区活化,差异运动非常显著,地震频繁,并促使山崩、滑坡、泥石流时有发生。新构造运动不仅是造成了现代地貌的基本轮廓,而且也是形成我国现代自然地理特点的基础,对地理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从本质上构成了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地质原因。

  1.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各地气候具有显著差异。但季风气候影响强烈,则是我国气候最基本的特征。由于我国背倚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滨临全球最大的太平洋,两者间强烈的海陆差异等因素影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又因我国陆地面积辽阔,北、西、南三面都被陆地环绕,受大陆的影响明显,故使气候又有很强的大陆性。加之处在最容易引起气候变化的中纬度位置上,受变化多端的季风环流的直接控制,不仅影响十分强烈, 且范围很广。这种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一是雨热同季,水热条件配合得当,使农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生长期内,亦能得到充足的水分,故我国喜温作物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偏北得多。二是因为夏雨集中,易涝, 其他季节雨少,易旱。在各夏季风的强弱发生反常时,常导致年降水量变率大,从而带来大面积的旱涝灾害,使我国成为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 206 年至 1949 年共 2155 年间,全国性的水旱灾害共

发生 2085 次,几乎平均每年一次(其中大水 1029 次,大旱 1056 次)。解放后经兴修水利,水、旱灾害次数大大下降,据统计,全国平均每年受水、旱灾害的面积约 2667 万公顷左右。东部地区旱涝年份常交替出现,旱涝灾害出现的机会越往北越大,其中旱灾影响范围更大。因此,季风的进退、强度、时限以及反常,是我国大面积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基本原因。

  1. 生态环境脆弱带类型多样

生态环境脆弱带是指生态区的边缘地带。在这种地带上有两种主导性的地理过程交替发生,使生态系统始终不能稳定下来,因而易出现生态环境突变以致成灾,这就形成了“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征。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类型(包括自然、人文的)多样,其区域相连交接,且交接边缘(脆弱带)范围广,面积大。牛文元研究员把生态环境脆弱带划分为七种类型:城乡结合带;干湿交替带;农牧交错带;水陆交界带;森林边缘带;沙漠边缘带;梯度联接带。①这七种类型分布在我国相当大的范围上。如干湿交替带,就是干旱气候与湿润气候两种生态气候类型的过渡带,在我国这种过渡带分布在相当大的区域上。在这些区域内,人类活动稍不谨慎,就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处在这个脆弱带上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条件恶劣,是我国比较贫困的地区之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人为因素加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基本上都处在这种自然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带内。

  1. 我国主要侵蚀类型的地理分布

土壤侵蚀是灾害环境之一。我国是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侵蚀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1/6(不包括风蚀面积),每年产沙 50×108 吨。由此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农业减产和土壤肥力下降,还使水库、湖泊与河道淤积。土壤侵蚀危害的日益加剧已为多数人所认识。

① 牛文元《自然地理新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年。

土壤侵蚀的产生是多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我国幅员辽阔,影响侵蚀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复杂多样。同样,我国人口众多,且以农业为本,加之基本建设的发展,影响侵蚀的社会因素也复杂多样。由上述二者构成的地理环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侵蚀类型和类型分异的复杂性。根据营力分类原则划分我国的土壤侵蚀类型及其地理分布如下:①北纬 38°以北是以风力侵蚀为主的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区。侵蚀的方式是吹蚀,其形态表现是沙化和沙漠、戈壁。②北纬 38—35°之间为风蚀水蚀类型区,包括甘肃、内蒙古、陕西和山西等省区。风蚀表现为吹蚀,反映在形态上是局部沙化和鳞片状的沙堆。主要侵蚀类型是水蚀,侵蚀方式是面蚀和沟蚀,形态表现为沟谷纵横,地面破碎。我国的强烈侵蚀主要位于风蚀水蚀类型区。③北纬 35°以南的地区为水蚀类型区,包括淮河、长江、珠江流域的一些省区和海南及台湾两省。主要侵蚀方式是面蚀,其次是沟蚀。④我国一级地形台阶和二级地形台阶区的高山以及东北寒温带地区是融冻侵蚀类型区,主要方式是泥流蠕动。⑤重力侵蚀类型散布在各类型区中,但主要分布在一、二级地形台阶区的断裂构造带和地震活跃区。表现形式是滑坡、崩塌、泻溜等。①

总之,我国这种自然地理特征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先天不足的基础。因此, 我们对国土的开发利用应十分慎重,若违背自然规律,任意索取和破坏,就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