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沙漠化发展程度的判断指标

① 朱震达等《关于沙漠化的概念及其发展程度的判断》中国沙漠,1984 年(3 期)。

沙漠化研究的最终目的,一是为了整治已经发生的沙漠化土地;二是为预防具有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地区向着沙漠化方向发展。从这一原则出发,沙漠化防治的重要参数是沙漠化危机的评价。所谓“沙漠化危机”是指在人为活动开发过程中,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破坏了原来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时的沙漠化发展程度。沙漠化程度的判断可采用下列指标:

  1. 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率大小。可以利用不同时期航、卫片计量分析所得数值,按下列公式计算出年增率(以百分比表示)。

R = (n Q2 / Q1 − 1) × 100%

式中:R 为增长率

n、为相隔年数(第一次航摄时间至第二次航摄相片时间) Q1 第一次航摄时沙漠化土地占该地面积的百分率。

Q2 第二次航摄时沙漠化土地占该地面积的百分率。

  1. 以沙漠化土地景观中最显著而最活跃的特征——流沙所占该地区面积的大小,作为可利用土地资源丧失的一个主要指征。

  2. 沙漠化土地景观的形态组合特征及配置比例。

这三个指征都可以通过不同时期航、卫片计量分析获得动态的定量数据,也可以通过对典型地区不同时期实地调查得到相应的数据。上述数据实质上也是人为活动作用于具有沙漠化发生自然因素地区的结果。根据上述原则制定了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判断沙漠化程度的指征。(表Ⅷ-1)

在沙漠化过程中随着沙漠化程度的进展,土地滋生潜力、生物生产量(含植被结构及覆盖度的变化)以及生态系统能转化效率等都有较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是随沙漠化进程而产

表Ⅷ-1 沙漠化程度指征

沙漠化程度类型

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大面

积占该地区面积的%

流沙面积占该地

区土地面积的%

形态组合特征

潜在的

0.25 以下

5 以上

大部分土地尚未出现沙漠化,仅有偶见流沙点

正在发展中

0.26 — 1.0

6 — 25

片状流动、吹扬灌丛沙堆与风蚀相结合

强烈发展中

严重的

1.1 — 2.0

2.1 以上

26 — 50

50 以上

流动作大面积的区域分布,灌丛沙堆密集,吹扬强烈。

密集的流动沙丘占绝对优势

据朱震达、刘恕《关于沙漠化的概念及其发展程度的判断》中国沙漠 1984

年 3 期。生和发展。因此,可以用其与上述沙漠化程度指征一起共同成为判定沙漠化程度的定量化标志,或称其为沙漠化程度的辅助指征。表Ⅷ-2。

表Ⅷ-2 沙漠化程度的辅助指征

沙漠化程度类型

植被覆盖度%

土地滋生地%

农田系统的能量产投比%

生物生产量(吨 公顷 年)

潜在的

60 以上

80 以上

80 以上

3 ~ 4.5

正在发展中的

强烈发展中的

59 ~ 30

29 ~ 10

79 ~ 50

49 ~ 20

79 ~ 60

59 ~ 30

2.9 ~ 1.5

1.4 ~ 1.0

严重的

9 ~ 0

19 ~ 0

29 ~ 0

0.9 ~ 0

总之,对于沙漠化概念含义的讨论,目的在于使之内容清晰具体。既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又便于结合我国实际恢复整治已出现的大面积沙漠化土地和有益进行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开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