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市与郊区土地的合理利用

(一)城市与郊区土地利用呈圈层结构

城市从原有封闭型空间地域结构变为开放型的结构,土地利用结构要与功能相适应,农业用地不规律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随着中心城市规模、功能的差异,其吸引强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大体上呈现三至四个范围不等、不规则的环形土地利用结构组合地带。例如,以北京城区为中心,构成了城区

→近郊→中郊→远郊四个圈层。第一圈层包括老城区的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及新建成区,土地利用属城市型,主要功能是政治、文化、商业、服务、居住及绿化用地。第二圈层包括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四个区,土地利用属近郊型,是从城市到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它连接着城市的建成区,已形成多种高层住宅群,有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和社区组织系统,成为城市连绵区的一部分。这里分布着北京市绝大多数工厂、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布局不够合理,但其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还是以城市园艺农业为特点,以菜地为主要利用类型的副食品基地。第三个圈层指中部,距市区 20—30 公里, 包括通县、黄村、昌平及房山、门头沟区等卫星城镇。该圈层是大型工业、企业、新建经济开发区和大型事业机构的选择地点。土地利用结构仍具过渡性,既体现卫星城特点,又是粮、菜、畜、果、鱼混合副食品生产基地。最外层为远郊区县地带,包括延庆、密云、怀柔、平谷、顺义及昌平、房山、门头沟山区部分。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山区以林、牧用地为主,平原以耕地为主,是北京市主要粮、菜、果、牧综合副食品供应基地,同时也是绿化、郊野公园、旅游景区等主要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