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 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在季风气候降水变率较大的影响下,我国径流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也较大,使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具体表现是东部多、西部少、东部又是南方多、北方少,其中华北又比东北少。如平均年径流深度图所示(图略)。径流深 200 毫米等值线大体与 800 毫米降水等值线相当(秦淮线)。径流深
50 毫米等值线从海拉尔起,大致与 400 毫米降水等值线近似,此线东部为湿润半湿润地区,地表径流丰富,基本上是农林业为主的地区;此线以西,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径流很少,主要是牧业区。低于 5 毫米径流等值线的区域,则大致已属荒漠地带。依据各地径流量大小等状况,全国可明显地分成五个径流地带:①丰水带,包括广东、福建、台湾的大部、江西、湖南的山地、广西南部、云南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年降水量>1600 毫米,径流深
>900 毫米;②多水带,包括桂、滇、黔、川以及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 800—1600 毫米,径流深 200—900 毫米;③过渡带,
包括黄淮海平原、晋、陕的大部、东北的大部、川西北和藏东,年降水量 400
—800 毫米,径流深 50—200 毫米;④少水带,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古、陇、宁、新疆西部以及藏西,相当于荒漠草原和草地地带,是我国主要草原牧区, 年降水量 200—400 毫米,径流深 10—50 毫米;⑤缺水带,包括内蒙古西部和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三大盆地以及陇北沙漠区,相当于荒漠地带,年降水量<200 毫米,径流深不足 10 毫米。总计,东部和西南部的外流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63.76%,而年径流量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 95.6%;西北部内流区占全国总面积的 36.24%,年径流量只占全国年总径流量的 4.35
%。
-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大
我国土地资源不仅有限,而且分布不平衡。平原面积狭小,仅占国土总面积的 12%,还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对农业有利的低山丘陵也都集中在这里,导致了全国 90%以上的耕地集中在东南部地区,同时也是畜牧业比重大的地区。森林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两地;西部多为沙质荒漠、戈壁、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难以利用的土地。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合计共占全国总面积的 52%,而只有 7%的耕地。
东部地区内土地资源的性质和农业生产条件差别也很大。如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大,土地肥沃,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但气温较低,生长期短,一年一熟;华北地区虽然热量较东北丰富,且平原广阔平坦,耕地多,但水源严重不足,变率大,旱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多,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黄土高原区,地形破碎,坡陡沟深、土质疏松,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少、植被稀,水土流失严重;秦淮以南地区,水热资源比较丰富,但平原狭小,丘陵、低山广布,耕地不足,土壤偏酸,多为一年二熟或三熟。
- 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矿产的生成和分布,是受地壳运动和成矿地质条件制约的,其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所形成的矿产亦不尽相同。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形成的矿产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大矿集中,小矿分散的明显特点。例如,煤炭,秦岭——大别山以北的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储量占全国的 93%,其中京广线以西占 81%,而江南八省则不到 2%;铁矿,全国 50%以上分布在辽宁、冀东、川西、鄂西和内蒙古,尤以辽宁鞍山、湖北大冶和内蒙古白云鄂博三大铁矿最为著名,四川攀枝花亦分布有大规模的钒、钛磁铁矿,西北则分布较少;铜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南地区。川、滇、黔、鄂、湘等省的磷,探明储量占全国的 3/4 以上,而华北、东北和西北则分布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