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我国地区开发战略顺序问题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国土开发程度很不平衡。一般来说,东部开发程度较高,西部开发程度较低,但能源和矿产资源,西部比东部丰富。因此,我国地区开发战略布局必须从这一国情出发,自觉运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规律,采取切实的步骤,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根据这一客观实际和理论依据,中央相继提出了国土开发的三个地带的思想,即把我国国土按其开发程度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地地区)、西部(边远地区)三大部分,并确定了由东向西的开发顺序(见图Ⅰ-1)。

图Ⅰ—1 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引自《地理》第二册 1991 年)。

总的来说,本世纪内,要继续大力发展东部沿海地带,充分发挥其技术经济优势;积极开发中部地带的能源和各种矿产资源,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加快西部地带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并为 21 世纪大

规模开发作好准备,打好基础。进入 21 世纪后,在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带经济的同时,逐步扩大中西部地带的开发和建设规模,对于大量消耗能源和矿物原料的项目,要以在中部地带建设为主,使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有较大的改善。

东部沿海地带。由于它的地理位置靠海,交通便利,人才、知识、技术比较集中,经济基础强,经济效益高。因此,在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我国开发的重点,要进一步发挥其优势,改造传统产业。开拓新兴产业, 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生产面向国际市场的优质产品。加强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城市和开发地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外引内联和两个辐射扇面的作用,使这一地带逐步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据地”。即向各地输送技术、人才、信息的重要基地,以及对外贸易和海洋开发的重要基地。但是,这一地带资源不足,能源缺乏,交通运输紧张,人口过于密集,不能再多搞消耗原材料大的产业。从我国的生产力布局看,应逐步向中部、西部转移。

中部地带。大部分地区地理位置适中,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我国 45 种主要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中部地带占 67%(其中煤约占 77

%);煤、铜、铝、稀土等 13 种矿产保有储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石油、磷矿、硫铁矿等 6 种矿产保有储量占目前全国的 35—50%①。这一地区过去还多是革命摇篮,又是我国的腹地,有三线建设的基础。从实现我国四化的战略观点出发,应该逐步成为我国开发建设的重点,担负起承东启西的作用, 使其形成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政治、国防等方面的共同中心。中央抓山西煤炭基地的建设,决定兴建三峡枢纽工程等,就是实现战略转移的重要步骤。

西部地带。这一地区是我国四化建设中尚待开发的宝地。总体而言,地广人稀,拥有丰富的农牧业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的优势。某些地区(如四川盆地、关中盆地等)也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今后除要加快这些有较好

① 国家计委国土局《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草案),1987 年 3 月。

基础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外,要发挥西部地带光热充足、土地资源较多的优势, 选择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大力发展农牧业,扩大“绿洲”农业、加强交通运输建设和地质勘探,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充分利用能源丰富的优势,发展高能耗产品,因地制宜地发展加工工业。进一步开发西部边境的某些市镇,发展边境贸易。对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等边远省区要加以扶持,加速开发建设的步伐。进入 21 世纪后,西部地带将改变经济、技术上的落后面貌,一些地区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