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改变生产条件、克服自然灾害方面需按排涝——改良盐碱

——抗旱——培肥的顺序来进行

排涝是改良盐碱的前提条件。在这些地区改良盐碱,需要将地下水位降低到临界深度以下。防涝的标准。要能消除 5—10 年一遇的涝害,骨干工程

还应消除 20—50 年一遇的涝害。除工程排水以外,还要积极植树造林,发挥

生物排水防涝的作用。

在排水的基础上,改良盐碱土。措施有:建设台田和条田、开凿竖井、井灌井排、翻沙压碱、平整土地、合理耕作、种植耐碱植物和作物等。把农业措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按各地条件,适当结合起来。(见图Ⅶ—1)

(一)在改变生产条件、克服自然灾害方面需按排涝——改良盐碱 - 图1

图Ⅶ—旱涝碱综合治理技术路线顺序示意图

资料来源:姜德华《黄淮海平原的利用和改造》地理研究,1983 年。

上述问题已得到适当解决的地方,应着重考虑如何治理土壤贫瘠的缺点。即先深耕打破犁底层或疏松紧实的心土,以使作物根系深扎,增加土壤持水力,通透性和作物吸收水分的范围。同时施加化学氮肥、磷肥,它们能迅速增加作物根系,枝叶和经济产量,并把秸秆还田,尽可能多种绿肥等。这些措施将显著克服土壤贫瘠的缺点。

以上是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一般程序。过去在治理黄淮海平原的工作中,曾经违反了这程序,一度走了弯路。例如,50 年代到 60 年代初期。在豫北、鲁北和河北省大面积引黄河水发展平原灌溉,忽视了排水,结果招致大面积次生盐碱化。三省盐碱地面积由 50 年代中期的 187 万公顷增加到 60 年代初期的 320 万公顷;60 年代以来治理海河又偏重排,而未顾及全局,以致使河北的黑龙港和天津地区严重缺水,不得不以很高代价“引黄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