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节型生态工程的对策原则和实施措施:

  1. 资源开发的双项目标原则

目标是在特定时间内,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因此,对潜在沙漠化地区进行开发,受环境条件所制约,不能仅仅以追求近期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 应当遵循生态、经济双项目标原则。所以,在潜在沙漠化地区进行经济开发方案论证的全过程,应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对方案的经济的和保护环境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估,实质上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原则。但是,沙漠化本身演化发展过程有其阶段性,因此,在总目标原则确立之后,还可以有不同的阶段性的子目标,分期、有步骤地逐步加以实现。

  1. 资源开发适度利用原则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贯彻适度利用的原则,是实现潜在沙漠化地区开发的双项目标的实施手段。适度利用是指把开发利用再生资源的程度,限定在足以保持资源自我复苏潜力的范围内。具体的说,结合沙漠化地区自然条件特

① 朱震达等《关于沙漠化的概念及其发展程度的判断》中国沙漠,1984 年(3 期)。

点,可用物理的、生物的方法确定在沙漠化过程中,生态系统可能负载度的临界值。超过允许界限,就是破坏事物的质,就会使遭受破坏的自然综合体难以自我恢复。在潜在沙漠化地区,需要确立的可能负载度很多,但人口容纳量(由一定区域内粮食、经济作物、水源、可供开采的矿藏资源及其它财政收入的综合量来评定)应作为首要因素进行确定。因为人口增长作为第一性压力对生态系统的冲击最为明显。其次是草场的载畜量和各类草场最适度放牧率。采用建立围栏草场,实行轮牧以及在天然草场上适量增加抗逆性强的多年生乔、灌木、使之构成多层次结构草场等,都是提高草场适度利用指数的有效措施。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沙漠化易于发生地区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即便是同样的资源开发途径,它们允许度也不尽相同。因之,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开发实践来逐一确定。

  1. 多项互补原则

在潜在沙漠化地区,由于生态条件脆弱,开发这一地区采用的社会经济系统应当尽可能保持复合状态,使其成分复杂多样,具有较强的弹性。当该社会经济系统某一部分受到障碍时,其它部分有可能为之补偿,这便是开发中采用多项互补原则的出发点。具体讲,“多项互补”体现为如下层次。

①对土地依附性强的农林牧部门与工、商等行业相互结合,达成互为补充的作用,由于本区自然环境的不稳定,造成这类部门经济活动的不可靠性和低效益。

②农林牧业之间形成合理结构,加强彼此间互补功能,以期调整本身物质流输入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循环。根据本区当前旱作农田占地比例过大的情况,需适当扩大旱作农田中林地占地比例,加强林网保护作用。另外,增加大田饲草种植比例,并利用饲草→家畜→肥料之间反馈作用,也是提高系统机能的措施。上述两种措施之间,也有互补作用(林带嫩枝可作饲草,饲草补足林带的防风蚀效能),在林网下进行草田轮作,可使两种措施作用相叠,构成多成分的互补。根据线性规划,在科尔沁南部、鄂尔多斯草原南部,农林牧之间的优化结构是:粮食种植占土地 20—30%,林业占 30

%,饲草占 50—40%。

③粮食种植内部不同作物的合理配置,形成对土壤有机质及营养元素的补缺作用。例如,从作物对养分关系分析,大麦、玉米为耗地作物,草木栖、苜蓿为养地作物,大豆等为自养作物。三种作用类型形成适当比例结构,会自行调节系统土壤库中营养物质,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

“多项互补”原则体现为补充、补足、补缺三个层次,相互形成互补网络。网络效应不仅是组成成分作用的相加,且使系统整体水平具有可靠的弹性,适应潜在沙漠化地区不稳定的自然环境特点。依靠“多项互补”原则所形成的生态工程,是利用社会经济发展来预防沙漠化发生后果的措施,也是充分发挥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主体,对系统进行主导调控作用原则的体现。

④宏观经济开发规划与家庭经济发展对策结合原则。

此项原则的出发点,在于使上述原则得以实施。当前,通过倡导调整微结构的办法,将家庭经济对策纳入整体宏观决策中来,使每个家庭的经济发展对策都符合生态学规律。即应用自然界中生物群落相互制约的食物链类型联系,分析利用自然界提供物质的有限空间原理,逐步形成各自有效的生态工程。例如,在半干旱潜在沙漠化地区有些生产户的生产模式,不再单一种植粮食,而是饲养牲畜和家禽,并用牲畜和家禽的排泄物肥田或培殖水藻等

等,形成多层次生产体系,这便是应用食物链联系原理的生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