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突出四个战略重点
根据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本区群众当前存在的首要问题,黄土高原地区的治理要突出以下四个战略重点。
- 利用能源基地建设的优势解决本区能源问题
晋陕蒙三角地区,是我国已探明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世界罕见的特大型煤田,将成为我国 21 世纪最重要的煤炭基地。但黄土高原地区群众当前首要的“三缺”问题之一就是缺燃料,多靠焚烧秸秆,据估计一日三次每人每年需要烧秸秆 1500 斤以上。本区生产比较落后,每人每年仅有秸秆六、七百斤,远不能满足需要,而且浪费了许多肥料、饲料和原料。过去除了一些毗邻煤矿地区用煤方便外,大部分地区因供应量少(无钱购买和交通阻滞也是原因之一)而用不上煤。今后,一方面国家应在煤炭增产的前提下,安排必要的支农用煤,供给水土流失区,以解决人民的必需,有利于保护林草、控制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发展工业是繁荣地方经济的关键。反过来又促进了能源基地的建设。对晋陕蒙三角地区进行煤炭资源开发时,除相当一部分煤炭就地转成电力,还要用电和煤炭生产化肥促进地方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充分利用能源基地内丰富的铝资源优势发展电解铝,直至生产铝材铝制品外运。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其它资源,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这样,不但大大减少煤炭的运输量,还发展了当地经济,提高了当地的生活水平和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
此外,还应提倡和推广使用沼气,加强太阳能、风能利用的研究。这些都需要工业的支援。
- 为保障供给和物资交流需要建立流通网
本区资源丰富,无论是矿产资源的开发,还是大量农副产品、名贵特产
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都需要迅速的运输、及时的商业情报和健全的收购网。解放后本区交通有了长足的进步,商业网点也大批建立,但交通运输仍
感落后,急待解决,不仅平时和灾年需要健全的流通网,丰收年景更是如此。如 1979 年仅陕西榆林地区就生产土豆 20 亿斤,当地自销只能用去一半,其余因交通闭塞而无法销售;延安苹果、宜川柿子也运不出来,给当地群众造成很大损失,使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
关于建立交通网的作用,国外经验可兹借鉴。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区, 面积 47.3 万平方公里,人口 1800 万,全国最贫困的县有 4/5 集中在这里。60 年代初失业率为全美平均数的 150%,一些地区收入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每年外流人员达 220 万人,有的县外流人口已占 20%,但这里有储量占美 1/3 的煤炭资源,煤质优良、开采条件优越,只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 不愿投资开发。这个地区贫困落后的状况,引起美国舆论关注,为此成立了一个区域委员会,在 1965 年制定了一个六年计划,确定建立公路网是该计划的中心,政府拨巨款达十亿多美元,其中 76.9%用于公路交通。计划实施后, 投资者蜂拥而至,此地迅速发展为美国的煤炭中心,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 80%。此区域与黄土高原相似,那里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
- 为了休养生息要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本区灾害频繁,经常需要国家支援,群众生活相当贫苦,其原因之一是群众负担比较重。据《农业经济结构研究参考资料》(第 10 期)指出,延安地区人民口粮水平低于陕甘宁边区大生产时期,粮食征购任务重于毛主席在陕北的时候。目前延安地区与陕甘宁边区时管辖区虽不尽相同,但人口均是150 多万人。从公购粮占总产量的比重看:1941 年时边区粮食总产为 7.947 亿斤,实征公粮为 0.76 亿斤,占总产量的 9.6%,当时群众反映负担太重, 政府接受了意见,以后几年在粮食总产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公粮却减少了, 如 1944 年粮食总产达 9.8 亿斤,只征公粮 0.608 亿斤,占总产 6.2%。而延
安地区 70 年代末期粮食总产亦在 9 亿斤上下,从 1953 至 1978 年 26 年中平均公购粮占总产量的 16.8%,其中有 16 年大于 16%,有 4 年在 21—25%之间,有 4 年超过 2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采取放宽政策,减免税收, 积极扶持的办法,现当地乡村认真执行党的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到处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 迅速提高本区教育科技水平
本区曾是我国古老文化的发祥地,到了近代与沿海地区相比,则已略逊一筹,科技文化水平比较落后。有些县小学普及率不到 50%,有五个省区人均拥有大学生和中学生均比全国低,有的省仅及 50—60%,有些省区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比例高达 34.9%,这种状况不能不影响开发与治理的速度。所以,本区急需要采取措施迅速提高本地区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水平,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