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沙漠化的生态学的研究① 一、沙漠化发生的生态学

机理揭示沙漠化发生的生态学机理,需从分析环境——生物——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入手。首先要了解沙漠化发生区的环境特征。

任何一种环境,其构成因子总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但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又总有某种因子影响最大,作为主导因素限制有机体的生长和繁殖。那么,在沙漠化发生区是哪些因子呢?水分是限制因子,水分缺乏及水分状况不稳定性,是沙漠化发生环境中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其次是疏松的沙质地表形成了地表原生脆弱性。频繁强劲的大风天气,又形成外界吹蚀动力。两者构成潜在的环境不稳定因子复合体又是发生在水分匮乏的环境中。从而构成叠加的不定增殖效应。

此外,由于人类活动不能有意识地适应环境特点。如自有人类历史以来, 植物——动物——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久已存在。特别是当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以天然草场放牧为主,由于追求增加牲畜头数往往发生超载放牧,引起草场退化。草场退化的过程通常是从植株数量减少、高度降低、覆盖度变小开始。发展到优良牧草数量减少,覆盖度再下降,适口性差的毒草占明显优势,以致建群种改变。如果上述草场退化发生在沙质草原上,由于植物覆盖减少,便会出现裸露沙斑。在风作用下形成风蚀源,从而演变成一种特殊的环境退化形式——沙漠化过程。可见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沙漠化过程便是生态系统劣化过程的延伸和发展,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由于风蚀发生,使土壤库内供给植物参与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的有机质及营养元素漂移出系统之外,造成本生态系统内物质代谢循环的失调。这种失调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加大,风蚀量的增加,物质损失逐年增多。如内蒙四子王旗区中号乡沙质耕地开垦 35 年内,每年每亩风蚀掉有机质约

217 公斤,粘粒近 3000 公斤。计每亩风蚀损失表土 400 立方,使本来有机质就不多的沙耕地生态系统基本代谢功能愈来愈失调。

第二、由于牲畜过量啃食或其它人类活动的干扰,超出了植物可能繁衍更新的阈限,造成生态系统中物质代谢基本成分——生产者的消失,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由此可见,在沙漠化过程中,生态系统发生功能上和结构上劣化过程,直到发生结构上成分的消失和功能上基本代谢的失调, 致使生态系统完全崩溃,这便是沙漠化过程的生态学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