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综合国力的展望

(一)我国未来的开放格局

进入 90 年代,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阶段。但由于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的差异,必然会形成开放的地理分工。

  1. 沿海开放与周边开放的地理分工

我国沿海开放通过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发展资金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它是解决我国现代进程与世界性科技扩散、资本流动、产业传递相脱节等矛盾的主要途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扇面。由于其主要面对发达国家,所以常存在外贸逆差、亏损和负债三大问题;而周边开放是通过区域合作来扬长避短、开拓市场、引进资源和输出劳务等,是解决我国工业化过程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劳动力过剩与人均资源贫乏矛盾的主要途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副扇面。由于其所面对的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或产品单一、或缺乏生活用品,可发展互补贸易,输出加工制成品、农产品,输入原料性初级产品。因而不存在类似沿海开放的那些问题,往往效益比较高。按国际交往比较利益原则,二者均有加速发展的实际价值。很明显,沿海开放与周边开放有明确的地理分工。(表Ⅲ-17)

  1. 我国周边开放发展前景乐观

首先是随着国际新格局的变化,我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关系进一步的改善,为边境贸易提供互通有无、互益互补的较为宽松的客观环境。其次是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区域化的大势,使边境地区成为新的经贸合作的热点,双边经济欠发达为周边开放提供了必要条件。加之交通通讯状况的大幅度改善,为周边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以及国内扩大改革步伐为周边开放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政策和管理条件。因此,周边开放必然成为我国未来开放的大趋势,具有沿海开放不可代替的作用。并将使我国形成北上东北亚,西进中亚和伊斯兰经济圈,南下南亚和东南亚为重点的多边开放格局。

沿海与周边开放的结合,必将大大促进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表Ⅲ-17 沿海开放与周边开放的区别

项目

沿海开发

周边开放

开放条件

经济技术优势

自然社会优势

市场条件

竞争性市场

开放性市场

开放功能

引进式市场

互补式开放

贸易特点

创汇性市场

互换性贸易

合作形式

“三来一补”出口加工

“三去一补”输出劳务

开放目的

实现境内现代化参与国际分工

实现跨国性紧密型区域合作

引自庞德谦等《中国国情地理概论》199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