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大课堂

怎样组织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一词出现较早,泛指“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活动,多以部分学生在课外组成小组的形式的学习活动。当时,组织活动的目的教师和学生均不十分明确,说它是课堂的延伸不够准确,说它是课堂的补充也不完全,只是师生均感到需要,因而活动计划常常不周全,有时完全由教师安排,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形成有愿望而活动内容又不尽人意,有时甚至流于形式,师生均不满意,以致半途而废的情况也会发生。

由于目的不十分明确,活动内容庞杂而缺乏中心,有时只是制作些生物标本或模型,学生既动手,也补充了教学教具之需;有时是作解剖实验,通过解剖活动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教师感到培养了课堂实验的“小先生”,可以作为教师的小助手了。凡此等等,时间稍长,师生均感到内容不充实,索然寡味。究其原因,多为教育目的不明确。逐步改进,遂出现“兴趣小组”、“课科小组”、“第二渠道”、“第二课堂”等不同名称,这既表现了因校、因人的不同认识,也表现了从目的到内容的不统一。与此同时,也有名为“课外教育”的,本文认为这个称谓较好,有了“中心”,内容也丰富多彩了。这就在教育的系统工程上形成了“课堂教育教学”与“课外教育教学”并列的体系,既有课堂育人的统一要求,也有课外育人的因材施教(当然,课堂内也有个因材施教问题)。若此,课堂内教育教学有基本功问题,课堂外教育教学的基本功也应是生物学教师不可忽视的教育教学技能之一了。

下面主要就生物学课外教育的目的性和组织方法,综合前人的认识和经验,以及笔者的多年实践的体会介绍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