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教学的全面、整体与重点的结合性

  1. 分析教材的意义。
  1. 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

中学生物学教育教学过程必须作到对教材既全面而又有重点的进行,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有所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在备课时进行一番分析,不是一般地分析,而是深入地、仔细地、具体地一点一滴来分析才成。分析教材这一过程在教师备课过程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程序。就教师所掌握的生命科学知识来说,远远超过了中学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讨论起来, 教科书上的这点儿知识甚至不值一提,但作为教育教学事业的育人工作,则不能是“随意性”的,必须要符合教育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

  1. 真正领会教材实质的需要

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作为培养人才的材料,已经加入了“教育”因素在内,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命科学知识了,做为育人的材料首先必须符合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在这个前提下,还须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点为“生长点”,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而联想其它。因此,教材的编写者必须依据教学大纲而编写,而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而教时,必须首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作一番领会才成,否则会一见教材中某点不符合自己头脑中的认识,即对教材予以否定。这种现象在生物学教师中是屡见不鲜的,这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成熟的表现之一。

  1. 生物学教育教学必须依教材而行事

中学生物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以强调教材的分析工作,是因为教师须依教材而教,也是学生课外复习参考的读物,所以它是唯一联系师生与生命科学知识的载体,教师教育教学不能带有“随意性”就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教材之于教师不同于一般文章与读者的关系。教师要教好(即使用好) 教材,必须解决好按教材传授和学生接受教材内容的矛盾,因而就必然出现熟悉教材、了解教材、领会教材和驾驭教材的分析教材过程。分析教材不仅对新教师来说是必要的,即便是经验丰富的优秀老教师也莫不如此。

  1. 分析教材是避免“照本宣科”的需要

教材的文字叙述可以说人人都会读,但若把其中的知识精髓有序地、全面而重点的传授给学生,学生真能从教师的“教”的行为中获得知识和受到教育,就不是一般人所能作得到的、作得好的,教师则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精神完成此重任,“分析教析”就是促成教师完成任务的工作之一。教师只有通过分析教材的劳动,对教材的体系结构、重点和难点等有所体会后,掌握教材才不是一句空话,才可避免照本宣科的现象。

  1. 分析教材可以使教师心中有全局

分析教材可以了解教材的体系安排。生物学科的各个有关内容,综合起来是一完整的、在中学阶段的大体系;而各个有关内容,如植物部分、动物部分等又各有其各自的体系;某一单元教材,甚至某一课时教材内容也有一个内在逻辑关系问题。不论哪一小部分教材,它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在某一册教科书中的位置,及其与其它部分教材的关系等,只有认真逐字逐句分析,把分析工作做得透彻,才能认识清楚,才能明确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局部教材才能“站得高”和“看得远”,在每一课时的教育教学中才能有全局性。

  1. 分析教材可以较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思维中必定同时会考虑到如何将规定的基础

知识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并有所发现等问题。此时,对教材的重点何在, 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何在,以及如何突破它等一系列问题, 便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教师考虑的范围之内了。

  1. 分析教材的方法和途径。

分析教材的意义最终在于掌握教材、驾驭教材。“通读”、“熟读”和“精读”,是教师备课中的一重要程序。在明确了分析教材的重大意义之后, 如何分析教材就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下面就几个大的方面谈一下分析的方法。

  1. 从总体上分析教材体系结构

认识教材体系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结构、教育要求,只有认识教材的组成、明确知识结构、教育的要求,并了解其基础和发展,才便于掌握教材、驾驭教材,课堂上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1. 教育原理决定了教材的结构。

任何一部分教材均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均自有其完整独立的一面。从总体上剖析后,才可较好地认识这一部分教材在中学生物学科中的位置,才可较好地对单元教材和课时教材进行分析。教材的结构是由教育原理决定的, 但它们又不是与其它部分教材割裂的,而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如关于“光合作用”问题,在初中“植物”部分介绍,在高中“生物”中也介绍,虽然它们均为基础知识,没有脱离中学生的可接受能力,但两者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由此可见,就是同一知识点的再次出现,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每出现一次均高一定水平,这是由教育的循序渐进性所决定的。

  1. 新知识是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出现的

由于生命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在教材中某一新知识的出现,必定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提出的,即便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门生物课—— 植物,亦是在小学的有关知识基础上开始的。做为较系统地学习生物学科知识在现行教科书中①开卷第一个项目便是“探索生物的奥秘”。在这标题下, 从学生身边事物、从小学“自然”中获得的知识基础出发提出了“什么是生物?”、“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知识?”、“怎样学习生物知识?”,就是把学生们过去对生物的零散认识加以系统、集中,并从方法上给予指导,这就不是小学关于生物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全新的、上了一个层次的生物知识。

  1. 知识的认识在向前发展

中学生物学科的知识,均是基础的,但“基础”是相对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丰富,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所获得的生物学科知识也在发展。现仍以人民教育出版版本的《生物》各册为例,关于初中阶段生物知识是由五部分知识组成,即:植物、细菌、真菌和病毒;动物、人体生理卫生;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这个安排是有逻辑性的,结合学生年龄增长和他们的基础知识的逐步加强,引导他们有序的认识生命自然界。再如作为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的细胞来说,各部分均介绍了有关细胞的内容,只要仔细一比较就会了解到教材对这个问题是步步深入的,而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介绍的(在高中甚至介绍到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水平)。

① 叶佩珉、李沧主编,1992.10,生物(第一册、上,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1. 从内容上分析教材内在的逻辑系统性

分析教材时,要明确教材内容逻辑结构方面的联系和认识过程上的联系,因为它反映了知识体系的构成。如哪些感性认识和哪些理性认识的知识是分别结合成一体的;几个课题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哪些概念和原理原则是属于整个生物学科或各门课程内的概念体系和原理原则体系的发展的等等。只有在教材的内在逻辑系统性上明确了知识逻辑结构形式,才有可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体系,摆脱支离破碎地、孤立无关地、枯燥无味地背诵知识的状况;只有明确了教材的知识体系,才能分析出知识体系中的主导成分。例如教科书中的植物部分,首先,从学生的宏观认识入手展开对植物体的认识,逐步进入微观认识。最后,在第八章总结前边的知识,给予学生以“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认识,这就在前几章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了一个水平。其次,在认识植物个体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九章的“植物的主要类群”, 这就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植物,到植物体的个体分析,上升到整体认识; 这一章则将学生的视野扩大到植物自然界。这既联系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又把它们的经济价值与人们保护利用它们联起来。教师掌握了教材的逻辑系统性,在教学时,就不会被那么多的名词、术语和众多概念所困扰,而是通过分析,整理出主导和枝节了。

  1. 从优化知识结构上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A.重点的确定

重点教材必须突出。教材重点是在分析教材过程中,认清知识体系的主导成分后,才确定下来。对于重点教材一定要抓住不放,但是也应看到没有一般教材,重点教材也是不存在的,因而应协调好两者关系。因为处理好重点教材是对一堂课知识结构的优化,作好这一点对生物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会起到较好的作用。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的《生物》第一册(下)中第七章节肢动物门,教材提出了:主要有四个纲: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和多足纲。对于中学生接受基础教育来说,这是适当的。其中昆虫纲的动物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群,并且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密切,与其它几纲相比,自然是节肢动物门知识中的重点知识了。在昆虫纲内容上,教科书推出两种动物作代表,即蝗虫和蜜蜂。前者是非社会性生活的种类代表,而后者在社会性生活的种类的代表;它们也是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代表,教材选材比较精炼。在这两者之间,教材不是平等对待的,而是以“蝗虫”作为昆虫纲代来介绍的。在此可以看出所以用蝗虫为代表,一是从它与人类的利害关系的角度;再则是它的个体较大,分布较广;三则是它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近,容易获得,便于观察;四则是外形具有昆虫纲的特征等几点原因。同时,掌握了这些知识学习节肢动物门中的其它几纲也就容易了。蝗虫是代表动物,自然是重点教材了;但结合学生的特点,并不是关于蝗虫的知识均放在此作为重点,而是主要以其外形知识和不完全变态知识为重点,其它则要求一般地了解了。在知识结构体系中,理清了这些问题, 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必然会稳操胜券了。

B.难点的确定与解决方法

关于“难点”,一般是指多数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某些基础知识(包括学生自我掌握或教师一般讲解后的知识)。

生物学科教材中的难点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因为看不见、摸不着,难以形成真实的生物生命表象,如:菌类、原生动物;细胞结构和功能;有的是

事实材料多而杂,容易混淆,难于记忆,如解剖学上的名词术语;有的由于概念抽象、原理复杂深奥,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准备,难于理解,或教师一时难于采取适当教学手段表达,如光合作用过程,动物神经传导过程等。在分析教材中当遇到这种状况时,可先放一放,作其它方面的分析。在备课过程中,对这个问题首先要自己仔细分析,试寻解决办法;二是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三是走到学生中去。关于“难点”教材是会经常遇到的,此时不可急躁,应对“难点”教材重点分析。

难点教材与重点教材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不一致。在两者不一致时, 如难点不解决,则妨碍学生理解重点教材,或者不能为学习后继教材奠定基础。在分析时,要找出“难”的关键处,采取相应措施,设法突破。突破的方法一般按照教育教学原理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加以解决,即多采取分散难点的方法,使难变为不难;或先扫清障碍,采取适当手段集中解决难点,以保证重点教材的顺利学习。如将理论问题具体化,分出层次,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形象化使抽象内容更接近学生实际等。

  1. 从指导生产生活上分析教材中联系实际的因素

中学生物学教育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这是众所周知的。因为它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它可以启发学生注意生物学知识与周围各种事物的联系,有利于学习迁移;它可以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科学技术成就的认识;它也是培养学生一般能力和生物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中,这方面的材料很丰富,分析教材时不可忽略。

  1. 从祖国四化建设需要出发分析教材

    “科教兴国”是当前每个公民均为熟知的。在教育教学时如何发展学生

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已是当前中学生物学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处理好的问题之一。生物教材中含有丰富的资料,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必须十分注意挖掘培养学生素质的素材。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描述、比较和实验的过程,当前已成为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之一了。学生认识生命自然界的途径,学习生物科学知识,也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前进和提高水平的。教师不能只着眼于“昨天”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必须考虑到生命科学发展的“今天”和“明天”。

  1. 从育人的责任出发,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生物学教育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的一个方面。在生物学科的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非常多,这就需教师提高思想教育的意识,从教材内在的特点去分析。有人说要深“挖”才成,笔者不同意用“挖”的字眼,因为用“挖”字表明是外在因素,表明教师应有的意识还不够强,用“挖”来形容深入程度,说明会有挖不周到的可能。因为像生命科学这样的自然科学,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因素更多是涵在知识的基本观点之中。因而就需要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去认识教材、分析教材。根据生物学科所研究的对象特点——生命,去认识、去分析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教育的因素。教材表述生物体的结构、生理、生活的过程中,无一不内涵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辩证统一观点、生物体的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辩证统一观点、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辩证统一观点、生物体和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观点。还有诸如客观生命世界和主观认识的表达方法、生命现象的物质

性、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均不是浮在教材的字面上,常常是要深入分析才可以认识到的。至于进化观点、生态观点等就不一一赘述了。

另外,教材中介绍到的我国的生物资源和生物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都是爱国主义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