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设计导言的方法

  1. 导入新课的方法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和方法,每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这主要是由于教育的对象不同,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而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开端和知识之间的转折与衔接。他们总是精心设计导言,讲究导言的艺术性,促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提问,敢想敢于创新。要想设计好导入新课的导言,教师就要根据你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围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设计导入新课的导言,通过导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住。导入新课的导言没有固定程序和形式,生物课教学中常用导言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这是生物学教学最常用的导言形式。

生物学科的知识逻辑性很强,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组织学生复习旧知识,对旧教材中重要问题,特别是对旧教材中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加以概括,从新旧知识的紧密联系中, 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合乎逻辑地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知识)答案的强烈欲望。教师在导言中运用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能使学生从已知的领域进入到未知的新知识境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例如: 讲授环节动物时,是以蚯蚓为代表的。由于环节动物具有三个胚层、真体腔, 在动物的演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往往从前面已经学过的扁形动物、线形动物来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提出复习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在学生回答(复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进化,如我们前边讲过的蜗虫已经具备了三个胚层,但是由于中胚层形成的体壁上的肌肉层和由内胚层形成的肠壁之间充满着间质,还没有体腔的分化,所以蜗虫是低等的三胚层动物。而线形动物门中的蛔虫,虽然它的体壁和消化道之间有了一个腔,但是这个腔不是由中胚层形成的。也就是说,在这个腔的周围没有由中胚层形成体腔膜包围,是比较原始的,所以是原体腔,又叫假体腔。我们将要学习的环节动物,它是具有真体腔的动物,它们体腔周围被来自中胚层的体腔膜所包围。它们的身体由许多环节组成。这个门的动物种类很多,大约有 7000—9000 种,分布的范围也很广,环

节动物大部分生活在陆地上,也有在水中生活。生活在陆地上的蚯蚓,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环节动物门的典型代表。”

这样的导言不仅生动有趣,还能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给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1. 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

生物学教学,根据学科的特点要尽量采用直观教学。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因此,采用直观演示法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感性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是生物学教学导入新课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生理卫生课中骨的结构时,她先发给学生纵剖的长骨(猪棒骨),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教师说:“大家观察时要认真并思考下列问题: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 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质⋯⋯等等。”这种导言,教师利用了直观演示、联系、对比等多种方法。

这种导言的导入法,是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又突出了重点,很自然的为后边讲授新课(长骨结构的知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必然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

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和生物学技能。因此,教师的教是为了以后的不教,也就是不仅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所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及操作, 通过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发现规律,从而获得新知识、学到了技能。

教师巧妙的设计一些小的实验或练习,指出一些现象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就是本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因而课题随之被揭示出来。

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使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协同活动,促进发展。这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效果很好。例如:有的教师在植物学课上讲根对水分的吸收,就是采用让学生做小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的。他在讲新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个小实验,让学生在课下完成。这个实验是让同学用两个小萝卜(或土豆),在上面各挖一个洞,在一个洞里边放上清水,另一个洞里放上浓盐水,做好后放在窗台上,进行观察。一天后看这两个萝卜(或土豆)洞中的水有什么变化?用手捏萝卜(或土豆)有什么感觉。试分析这是为什么?然后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出自己分析的结果(结论)。

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便可以得知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放水。它的吸水或放水是由洞里放的水不同(放清水的吸收了水分,放浓盐水的释放了水分) 造成的,这就为讲根对水分的吸收铺平了道路。

  1. 巧妙的设计悬念,以启发学生深思的方法导入新课。

这种导言导入新课时,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入新课,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同时围绕着问题的核心,积极开动脑筋,琢磨

思考,主动地去探求教材中的知识。从而既巧妙地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又创造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最佳情境。例如:讲高中生物学的呼吸作用,可以从光合作用的内容设计出问题:①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②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代谢?③植物光合作用所贮藏的能量,怎样释放出来被植物利用?教师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从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就可以引出新课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怎样释放出来供植物进行生命活动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植物的呼吸作用”。同时,把这个标题写在黑板上。这就是老师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这样的导言,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追求答案的渴望心理,最终达到理解教材和识记教材的目的。

  1. 从生产实践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导入新课,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产中和实际生活中有不少现象,人们往往都能感觉它而不能理解它。一旦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便能引起浓厚的兴趣。教师利用这种心理因素, 使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实际问题或本身的生理现象导入课题。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现象引入新课,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从生产实践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导入新课的这类导言,在生物教学中的例子很多。我们以生理卫生课为例予以说明。例如讲授心脏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时就要讲到心率、心动周期等有关的知识。教师就可以从实际问题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用右手手指轻按在左手腕桡骨头尺侧,摸到脉博后(手指有崩跳动的感觉),说明这是桡动脉,它的搏动和心脏的跳动是一致的。让学生数一下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半分钟后停止。统计每分钟 80 次的人数,每分钟 70~79 次的人数,每分钟 60~69 次的人数,统计后提出思考题:为什么大家都静坐在教室里,而每个人的脉搏次数却不完全相同呢?心脏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动为什么不会疲劳呢?⋯⋯。这些内容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把这些大家平时感觉到的但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生理卫生课中可利用的实际问题很多。用这些问题作为导言,它既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重点内容,又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所以它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情感。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正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引入新课时,用艳丽夺目的彩图和充满激情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便能学得更加主动积极。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学生一进入情境,就会与画面、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起来必然会兴趣盎然。教师利用图画、音乐、幻灯、电影、电视、录音等手段作为导言,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例如:讲“生存斗争”时,并不是平铺直叙地讲:“在大自然中,生物和生物之间存在着残酷的生存斗争,达尔文把这种现象称为

生存斗争,什么是生存斗争呢?我们现在就来讲这个问题”;而是为了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就对导言作了认真的设计。有的在黑板上展示了一幅“蛇岛的春天”彩图,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是蛇岛的春天,满山春色,鸟语花香,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是,你们没有想到吧?在这百花盛开的密林里却存在着残酷的斗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地分析这里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出蛇岛上存在的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现象;如果有条件可以采用节选一段动物世界录像片作为导言,从中选择种间和种内激烈斗争的片段。通过这种方式, 使学生看到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了他们深入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境,使学生有了理解和掌握有关生存斗争知识的心理准备。(7)可以采用提问学生揭示事物的矛盾的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要求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

例如:高中生物学讲减数分裂时,有的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我们已经知道,每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比如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23 对。可是在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结合而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分裂和分化

逐渐发育成胎儿,那么胎儿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应该是多少呢?如果是 23 对,也就是子代和亲代相同。这种恒定是在精卵结合时确定的,那么精子和卵子中各有多少染色体呢?它们的染色体数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导言,可以在思想中激起波澜,使他们产生要求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

又如美国的 BSCS 教材黄皮书中,在讲授“生命的进化”时有这样一个导言:“假使你能按动一个魔钮,使这个世界的时钟倒转 6 亿年,那么,展现在你面前的将是一个多么怪异的世界!你将在这个世界里看不到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它没有树木,没有花草,没有昆虫,没有人类,没有飞鸟,没有生命的声音,也没有任何生命的踪迹。你能想得出那只有你一人活着的情景吗? 一切都是死的,甚至这个死亡很快降临到你的头上——那里没有食物来维持你的生命,即使食物问题能够解决,你想,你又怎么能够在这荒凉死寂的场所保持自己的心智健全呢?⋯⋯”像这种生动有趣的导言,把学生引导到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使他们明白了,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是没有生命的,那么后来怎么会有了生命呢?科学家们又是怎样得知生命是如何发生的呢?课文中的内容接下去讲“地球日记”,它揭示了地球的形成、演变过程。指出生物遗体如何在岩石、地壳形成和发展中形成化石,科学家如何根据这些线索去探索生命的起源等等。使学生置身于这些矛盾之中,激起他们了解和解决这些矛盾的强烈愿望,就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1. 利用类比导入新课

自然界的生物都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一类群中的生物往往有着许多相同点和一些不同之处,通过类比,实现“由此及彼” 或“由彼及此”的联想,就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结构和特征上相同的知识,教学中一般就把它当作全新的知识来教,而是采用与旧知识的类比中寻求解决的方法。例如:讲种子的结构和成分就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有些新旧知识联系很紧,教学时可以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以类比的形式进行启发,即在原有类群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类比使学生获取新知识。这样学生容易引起联想,发现规律,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植物的类群中讲

授蕨类植物时,就可以采用与苔藓植物类比的方法进行,苔藓有茎叶的分化, 但没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蕨类的茎叶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苔藓植物没有真根而蕨类植物有了真根⋯⋯。这样通过联想类比使学生获取新知识比平铺直叙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1. 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中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有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因素,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建筑在积极、活跃的基础之上。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一些材料,从与教材有关的趣事轶闻出发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对新课的浓厚兴趣。

在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和发明史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适当地选讲这些故事的片段,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的巩固。因此,许多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利用故事作为导言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授昆虫的性外激素时,有的教师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在 1904 年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子里,把一只雌天娥扣在纱笼里,狂风暴雨下个不停,当天晚上还有 40 多只雄天娥穿过风雨前来交尾。第二天晚上,他在雌娥周围撒满樟脑丸和汽油,结果一点也没有影响雄娥前来寻找雌娥。是什么因素使得雄性天娥能够风雨无阻地前来寻找雌娥呢?原来是昆虫的性外激素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这样便引起学生对性外激素的浓厚兴趣,从而使他们努力地去学习这些新知识。

  1. 用启发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充沛而丰富的思想感情、精湛而富于魅力的谈话,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谈话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提出一系列前后连贯的问题,通过师生之间多层次的谈话,引导学生结合已知的知识、经验或观察有关的教具、标本、实物,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来学习新知识。例如:讲菜豆种子的结构采用谈话的方式:为什么菜豆种子播种在土壤中能够萌发长出幼苗?而石子儿就不行?同学回答后,教师接着问:那么菜豆种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种子的结构(板书) 由此导入新课。

  1. 运用引导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导入新课

推理是人们的头脑根据已有的判断(知识),经思维(第二信号系统) 的分析综合作用,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概括性认识和有关材料或事实,对过去推断或对未来预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遗传物质 DNA 时,教材是通过介绍实验的过程讲授遗传物质 DNA 的。可是有的教师先利用逻辑推理方法引导,然后介绍实验。其导入法是:“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由于生命是物质的,因此, 遗传和变异也就必然有它的内在物质基础,而这些和遗传变异密切相关的物质,它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很显然,这些物质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否则就不可能把亲代的性状传给子代,这是第一点。其次这些物质必须能够自我复制。第三点,这些物质能够产生可以遗传的变异。第四,在前后代之间

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然而,细胞内究竟什么物质具有这四方面的特点呢? 经过科学家不断的探索,最后搞清楚了,这种物质主要是 DNA。他们是怎样证明的?又是怎样用实验证明的?”这些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1. 从审题入手以提纲挈领的方法导入新课

课题是一节课的“窗口”,也是教材内容高度的概括,从课题的标题就可以窥知全文的“奥秘”。因此,生物学课很多教材如讲授结构的教材(种子的结构,叶的结构等);有关进化的教材(植物的进化、动物的进化等); 有关功能的内容(叶的光合作用,生命的调节等),可以采用审题法导入新课。它起到开门见山,抓着本节课的重点和促使学生思维迅速走向的作用。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和同学共同分析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的导言,直截了当,清晰简明,可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求。同时也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植物进化这一章教材就可以用审题法导入新课。首先教师用简短的几句课前讲述:地球上植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生活习性也是千差万别的。地球上这些植物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自然的引入课题)是植物进化的结果。植物的进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课题。接着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知道这形形色色的植物是进化来的呢?它们的进化又是按照什么样的历程向前发展的呢?然后指出植物的进化的证据和进化历程就是围绕这些问题给予说明的,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本义。教师揭示课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 知识段落间“衔接语”的设计——导言的一种形式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人们习惯上只把每节课开始的引言叫导言,实际上这是不完全的。根据导言的定义就不难看出,它是每一章、每一节和每一段知识的引言。因此,导言应该贯彻教学过程的许多环节之中,那就是每章、每节、每段的开始都应该有导言。前面介绍了章、节的导言。那么怎样设计段的导言呢?也就是如何处理好知识的衔接与转折,实际上就是做好每段知识的导言。每段知识的导言或引言与章节导言的作用是相同的,也是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重点和要求,同时, 使学生的思维跟上老师的思维,即把思维中心转移到要讲的新内容上来,为教师的讲好和学生的学好创造良好的前提。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因此,往往表现出小孩的特征,上课时不能持久的保持注意力,好动和爱疲劳等。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中随时注意组织教学工作,以便集中同学的注意力。然而处理好知识的转折与衔接, 就是组织好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

每段知识引言的作用与前面讲的一样。但是每段的引言(导言)和章节的导言又有所不同。其不同点表现在段的导言要求更短小、精悍、具体、扣题准确、转折自然等。例如:生理卫生课中的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这节,在讲完呼吸运动以后,紧接着就要讲气体交换。讲这段内容时不能简单而生硬的说刚才我们已讲完了呼吸运动,下面我们接着讲气体交换。如果这样讲会使学生没有心理准备,思维不能及时转过来,同时知识之间也不能很好的衔接,打乱了知识的系统性,造成学生理解下面内容的困难。因此,对这段知识的衔接,有的教师这样讲:“气体在呼吸运动作用下进入了肺,这只是完成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的交换,它不是呼吸的结束,只是呼吸的第一

步,只有肺泡内气体与血液间的气体进行交换了,而血液又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进行交换才是呼吸的实质。那么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下面我们讲气体的交换⋯⋯。”或更简单的讲:气体进入肺泡以后紧接着肺泡中的气体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下面我们讲这交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