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测验结果的评定与分析
- 测验结果的评定
- 测验结果评定的意义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是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成绩评定工作是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判断的手段,同时也是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的途径。
通过成绩的评定可以帮助学生正确估价自己的水平,找出学习中的优点和缺点及产生缺点的原因,明确改进学习的方向,并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通过成绩评定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自己教学工作。学习成绩一般能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成绩评定便于教师掌握情况,摸清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努力的程度,诊断出困难学生困难之所在,以便对症下药。成绩评定也有利于教师总结经验,研究教学规律,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成绩评定还是各级领导检查工作、改进工作的途径。
总之,正确的成绩评定,能够反映出各级教育工作者(部门)在贯彻教育方针和执行教学大纲方面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便于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提高教学或领导艺术水平。
- 评定的标准与要求
评定标准主要要掌握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所谓广度是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范围及相应的技能。深度是指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的程度,掌握的是否牢固,是否能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按照上述标准评定学生成绩时,要客观、公平合理,力争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避免凭主观印象而出现过宽或过严的现象。评定时要重视答案产生的思维过程,还要鼓励独创精神,允许答案中有不同的见解。
- 评定的方法
成绩评定包括评语和评分两种形式。 A.评分 一般采用百分制和等级分制。
百分制记分法:这种评分方法等级分得细,便于区分比较小的差别。百分制还便于排出先后顺序与标志出学习上进步的序列。但是它的序列过细, 难于反映出学生知识水平的真正差异,统计比较麻烦。凡是选拔和比较性的考试,多采用此方法。
等级记分法:我国传统性的等级记分法是以甲、乙、丙、丁及优、良、中、差、劣的排列方式记分。现在采用优、良、及格和不及格或 5、4、3、2、1 的等级记分。这种方法等级分明,标准明确,便于记录,能较明显的看出学生成绩差距。但是这种方法等级间辐度大,在同一等级内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此法精确度差,难于计算平均成绩和排列等次。一般在课堂提问和检查作业时采用此法。
B.评语 是在记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努力程度、进步状况,具体优缺点和今后努力方向等给予说明。评语能将分数反应不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具体指导,但写的应简明、具体、中肯。
- 测验结果分析
评分后要对试卷进行分析,以便找出各种数据,作为判断学生学习情况、总结教学经验和改进教学的依据。主要进行以下工作:
- 整理原始分
首先整理原始分分布表。分数分布表是以频数分布表和频率分布表表示。
- 先将测验成绩由高到低进行排列。例如一个班学生 70 人其得分情况如下:
99、98、95、94、94、92、90、89、88
88、86、86、85、84、84、83、82、82
82、81、81、80、79、79、78、78、76
76、76、76、75、75、75、74、74、73
73、73、73、72、72、71、71、70、70
69、68、68、68、67、67、66、66、65
65、63、63、62、61、60、59、59、56
55、53、51、50、48、45、40
- 制定频数分布表。即把一批分数(以上述分数为例)划分成若干分数段,每个分数段以频数(频数是指每个分数段所包含的人数,即这个分数段内分数的个数)表示。
求全距:全距是最高分数与最低分数的距离,用 R 表示。全距公式:R=最高分数-最低分数。
上述例子中最高分 99 分,最低分 40 分。
所以 R=99-40=59
定组数和分组(确定几个分数段):将上述例中 70 个分数组成 12 段组, 每个段组 5 分。这样由小到大顺序 40—44,⋯⋯,95—99(12 个段组)这个分数段组是人为的任意划分的。
列出频数分布表,并统计出每组的频数和频率。(如表 27 所示)
表 27 频数和频率统计表
组别 |
分数段 |
频数 |
频率 |
---|---|---|---|
12 |
95 — 99 |
3 |
0.043 |
11 |
90 — 94 |
4 |
0.057 |
10 |
85 — 89 |
6 |
0.086 |
9 |
80 — 84 |
9 |
0.129 |
续表
组别 |
分数段 |
频数 |
频率 |
---|---|---|---|
8 | 75 — 79 |
11 |
0.125 |
7 | 70 — 74 |
12 |
0.171 |
6 | 65 — 69 |
10 |
0.143 |
5 | 60 — 64 | 5 | 0.071 |
4 | 55 — 59 | 4 | 0.057 |
3 | 50 — 54 | 3 | 0.043 |
2 | 45 — 49 | 2 | 0.029 |
1 | 40 — 44 | 1 | 0.014 |
按照频数绘出直方图,如图 56 所示。
图 56 频数直方图
- 计算集中量数(又称集中趋势)
通过集中量数的计算,以便获得表现特征的量数。集中量数的反映形式多种多样,如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其中以算术平均数最常用,利用平均数可以比较班级与班级、组与组之间的学生成绩。我们以平均数为例, 其计算公式为:
x = x1 + x2 + + xn
n
为算术平均数,n 为分数的个数,x1,x2⋯xn 分具体分数此分式简化为■是求和符号
- 计算差异量(也叫离中趋势)
差异量数表现数据偏离集中量数的趋势。在统计分数中,只知道平均分, 并不能全面了解两班学生的成绩。如果平均分不同就很容易比较,假如平均分相同,能说明两班或两组的成绩完全一样吗?显然不能,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看其分数的分布状况。假如甲乙两组学生在生理卫生课的测验中,平均分()都是 75 分,每组 5 个学生的分数分别是:
甲组:70、72、74、79、80 75
乙组:32、60、85、98、100 75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差异量(其中的方差和标准差的量数)来了解学生的整齐度(离散程度)。另外大群体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样本计算差异量的方法,研究总体中的各种特征。
方差公式:
■
其简化式
■
由方差可以进一步求标准差(S)即方差的开平方,其公式:
■
由此我们可以算出■=15.2,■=6.83
由上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平均分相同的条件下,如果一组分数比较整齐,它的差异量数就越小,成绩越好;如果分数参差不齐,它的差异量数就越大,成绩越不好。所以,甲组成绩比乙组成绩好。因此,在运用平均分解释分数所表明的实际意义的时候,必须用差异量数做辅助说明,这样我们就能获得对问题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 通过计算标准分数了解学生在总体中的位置
有了考试分数,而不能得到正确解释,也同样不能有效地发挥考试分数的应有作用,现实中的许多事实已经证明:考试分数不能得到正确解释,是考试产生消极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未经整理过的原始分数是无实际意义的。因为原始分数的意义是从考生之间分数的相互比较中得来的,或对某一类考试标准分数加以比较来理解的。没有一个标准分数作为参照点,是无法评定高低的。把原始分换算成标准分数是在掌握原始分、全班(或该批)平均分()和标准差(δ)的基础上进行的。标准分数用 Z 表示。
计算公式为:■
为了帮助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举例进一步说明。例如一个学生生物学测验第一次得了 51 分,第二次仍是 51 分,如果就原始分来看该生没有变化, 而换算成标准分后就不同了。
如果该生第一次是 51 分,全体平均分( )为 60 分,标准差(δ)
为 5 分,这次统计结果为:
xi − x
Z = δ
考试成绩在整体平均分以下
而另一次 51 分,全体平均分 50 分,标准差 4 分,这次统计结果如下:
■
考试成绩在整体平均分以上
按照分数合理解释的标准,我们说该生后一次比前一次有进步。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只有换算成标准分以后,反映的情况才真实、可靠。同时也看出,标准分值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如果 Z 是正值,说明该生的分数是在平均成绩以上;如果 Z 是负值,表明该生在平均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