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技术创新的特征

“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从未有过的“新组合”, 并引入生产体系。如前所述,技术创新是以技术为基础与导向的创新,是创新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且是最重要的形式。

首先,技术创新的波及面宽。虽然技术创新最基本的形式是产品创新, 但其影响远不至此。技术创新的成果己广泛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条形码技术的推广,使超级市场和百货公司能采用条形码扫描系统,即时识别货品价格、类别或规格、来源地、厂家、销售数字等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商品管理及销售服务的水平,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且,技术创新正在不断地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电脑电话系统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电视购物。消费者如果想买东西,可以在家里打开联结各家商店的终端机, 各种商品信息就会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出来。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话订购电视荧光屏上所显示出来的任何商品,然后按一下自己银行存款户头号码,即可把货款付给有关商店。商店很快会将商品送到消费者家里。

通信技术的创新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就更为广泛。当前,通信技术发展有以下十大趋势:

1.经济大转型,世界经济正由物质型经济向信息型经济转变。经济的转型导致了时代观念的转变,即由工(农)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迅速转变,2.资金大投入。1989 年,仅仅用于世界公用电信网一项的投资就达 1060 亿美元, 预计到 1994 年这项投资将达到 1336 亿美元。3.开发大加速。通信技术创新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开发的周期越来越短。80 年代,一种新的基础产品从实验室设计到通信网上开通平均需要 12 年时间;90 年代一般只需要 6 年。

目前专用集成电路的研制周期已不到 1 年。5.业务大开拓。目前提供的业务, 除最基本的电话外,方式越来越多:蜂窝式移动电话,卫星移动电话,无绳电话,可视电话,多功能电话⋯⋯。通信与计算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还在不断地衍生出更多的业务来满足人们对通信的需求,例如所谓三个“MI”的需求,即 Milliards of lnformation(巨量信息流)、Multiservices and lntelligence(服务多样比 和智能化)、Multimedia and lndividual

(多媒体化和个人化)。6.技术大革新。通信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如同步数字体系超高速光纤通信网(SDHSONET),移动综合业务数字网(M 一 1SDN), 个人通讯网技术(PCN)等等。7.系统大集成。世界通信技术的发展气象万千, 异彩纷呈,但是,总的脉络和趋势是通信技术正在大步走向网络时代。8.体制大统一,目前各国正朝“全球一网”(One globe,onenetwork)发展,以保证任何用户(Whoever )在任何时间(Whenever),任何地点(Wherever) 能同任何其他用户(Whonlever)实现任何方式(Whatever)的通信,即所谓的“五 w”。9.网络大换代,据科学预测,90 年代和下世纪初的十年是通信技术大发展的高峰时期,传统通信网将在这一时期发生“脱胎换骨”的变革。

10. 产业大发展。已有的统计数字表明,通信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活跃, 发展最快的少数几个领域之一。1980 年到 1989 年,世界电话机数年增长率为 6.5%,远远超过同期世界人均 GNP 的年增长率(2.4%);80 年代后期移动通信的年增长率高达 40~50%。不难预见,世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将有力地推动世界经济的前进。

第二,技术创新的周期最长。在各种创新中,技术创新的周期最长。追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历程,可以看到,电子计算机的奠基性技术是二进制、穿孔卡、三极管、逻辑运算等。应用二进制,可以使数字与电路的物理状态: 通与断严格对应起来;穿孔卡则是采用光电原理,利用光电二极管在读卡机上识别人工预先编制的语言,使人的设计思想为机器识别;二极管、三极管与逻辑代数的结合,使得各种门电路工作得以实现。这些技术实际上早在1918 年就已齐备。但是直到 1941 年,德国工程师康纳德·朱斯才制成一种 E

—3 型的电磁继电器型计算机,1945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所属的莫尔学院才制成功了第一台电子管式计算机 ENIAC。所以企业必须重视技术创新的“积累效应”。

第三,技术创新具有“协调作用”。任何一项技术创新几乎都是多种技术的结晶。缺乏必备的基础,创新只能是一种设想:从尼龙开端的塑料的发明,首先是德国化学家魏勒奠定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基础,然后在物质结构的理论指导下,利甲高真空技术才得以实现和完善。但是,应该看到,正如数学中的排列、组合一样,技术与技术之间的“搭接”,往往会使技术创新层出不穷,进入 20 世纪后期,独创性的发明已少得屈指可数,但是,每年各种发明的总数,几乎都超过以往数百年的和,无怪日本很长一段时期提出“综合就是创造”,营销管理人员应该努力成为技术创新的“搭桥人”。①

① 《新产品新事业的探索方法》(日)近藤修习著,李非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