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航空工业的人才聚集和成长

周总理对创建航空工业是深思熟虑费尽心血的。首先是亲自主持确定了航空工业的建设方针和由苏联援助的发展步骤。接着便为航空工业的人才聚集和队伍组成而多方操劳。就在 1951 年赴苏谈判代表团出发后的第二天,元

月 3 日,总理即打电报给当时东北局领导人,决定由大连军工企业建新公司, 组建成航空工业局。总理在电报中还特别说明:明知东北干部困难,但航空工业局如向各地调人,七拼八凑,确难完成任务,故只有调建新公司全部机构,较为适宜。不久,建新公司的大批干部,即由陈一民、陈平、方致远同志带队先后到任。当年 4 月 29 日,周总理签发中央人民政府文件,批准成立航空工业局。5 月 15 日从建新公司、空军和重工业部来的干部会合起来,在沈阳正式宣布成立了航空工业管理局。

在周总理的决策和支持之下,支援航空工业的大批干部,从全国各地陆续到达,从 1951 年到 1954 年,先后从华北、华东和西北各地区,调入 70

多名地、师级干部和近 200 名县、团级干部,充实了航空工业的各级领导, 从组织上保证了航空工业各个时期任务的完成。在工人队伍的组成上,根据周总理的指示,除由富春同志从兵工局抽调 1500 名技工,从汽车装配厂抽调

1000 名技工给航空工业外, 1952 年 3 月政务院还专门行文决定,从铁道部、交通部、重工业部电讯局以及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大行政区及天津市抽调 315 名技术人员和 1185 名技木工人支援航空工业。而且要求技术工人中

劳动模范要占 2%。这批输送来的技术工人,很多都是能工巧匠。他们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由修理走向制造阶段发挥了很大作用。

对技术密集的航空工业来说,最关键的是技术人才。除熟练技术工人外, 当时最困难的是调集技术干部。对此周总理深谋远虑,早就有所准备。1949 年 5 月上海刚一解放,周总理即指示华东的负责同志注意招集旧中国留下的航空技术人才。根据总理指示精神,上海军管会航空部通过登报招贤。人员接管和我地下党的推荐等多种途径,广泛延揽原国民党空军留下的高、中级技术人员和解放前夕留学回国的航空技术人员。另外还有一些刚从大学航空系毕业的知识分子。先后共集中 60 多人,在华东航空处领导下,成立了华东航空工程研究室。对于这批技术骨干,周总理曾有过专门指示:“将这批航空人才先组织起来,至于怎样使用他们,另有计划。”1951 年航空工业局成立后,这批人员大部分被安排到局机关和六大厂工作。其中有不少人为航空工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这里还应提到的是 1949 年 8 月,周总理亲自部署了争取原中央和中国两个航空公司在港人员起义的工作,指示我地下党员要发动“两航”员工全部起义,停止单机起义的策反工作,争取人是最主要的。在周总理这一正确决策之下,“两航”在香港的 3000 名爱国员工,毅然脱离国民党政权,归回祖

国怀抱。他们中有 300 多人投入航空工业,为加速航空工业建设特别是航空仪表专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