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而悉讨,慎思为明辨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就读期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他与同学们讨论国家大事。激昂慷慨地发表对祖国命运、前途的见解。为探究中国现状, 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广泛阅读中外历史书籍。
他爱读的中国史书很多,其中有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及《汉书》、《三国志》之类的书。周恩来曾用节约下来的钱,买了一部用连史纸精印的司马迁的《史记》。他对于“马迁览潇湘,登会稽,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游者岂徒观览山水而已哉”这种见解,是完全赞同的,井努力去实践。据周恩来当年的老同学回忆,他把这部《史记》读得很熟。当大家晚上在寝室里休息时,他特别生动地、津津有味他讲述《史记》里的故事,同学们都听得入神。
周恩来除了继续阅读一些介绍新学的著作,如《饮冰室诗话》、《饮冰室文集》和《新民丛报》外,还认真读了明末清初的一些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的作品,如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的名著,以及谭嗣同的《仁学》等。培养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恩想。周恩来还研究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民权报》、《民主报》以及较有民主思想的天津《大公报》。南开图书馆中有许多外国名著,也满足了周恩来求知的渴望。他饶有兴
趣地阅读了 18、19 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原名“L”,esprit
des Lois”)以及严复所译述的赫胥黎所著《天演论》等著作,受到爱国民主思想的影响。周恩来还阅读了英国人亚当·斯密所著的政治经济学《原富》
(即《国富论》)以及英国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著作。其中,尤其以
《天演论》,给了他一定的思想影响。这时,他的英文已较好,他甚至能看这些书的英文原版,以及不少其他英文原版的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等方面的书籍。
《天演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赫青黎宣传达尔文进化论的一本重要著作, 它阐述“物竞大择、优胜劣败”的进化规律,与中国人传统的“今不如古” 的观点完全相反。因此,《天演论》当时被称为是一本“尊民叛君,尊今叛古”的书。这本书使周恩来第一次明白了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道理。他从积极方面理解和接受这种思想。他由“物竟天择”的道理,意识到中华民族必须奋发维新,“自强保种”,才有出路,同时,他由进化论领会到人类的社会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将来必胜于过去。
在中外思想家的影响下,周恩来写了许多思辨色彩极浓的优秀作文,如:
《子舆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说孰是,能折中言之钦》,《或多难以固邦国论》,《共和欧体者,人人皆治人,人人皆治于人论》,《老子主退让,赫胥黎主竞争,二说孰是,试言之》、《我之人格观》、《试论奢靡二说》⋯⋯
在《子舆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说孰是,能折中言之钦》这篇作文中,他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寻找“义”和“利”的共同点。义、利之争在中外哲学史上长期存在。中国的孔孟哲学重义轻利,甚至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孟子认为利是引起社会混乱的总根源,只要舍生取义,实行“仁政”,则“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与此相反,西方功利主义哲学则认为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出发点,把合理的利己主义当作行为的准则。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亚当·斯密则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一书中,从个人利己主义这一所谓“人类的本性”出发,演绎出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思想体系。针对这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周恩来在作文中从它们各自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剖析了它们各自的社会价值,肯定了它们的历史作用。随后,又把论题的峰潮推回到中国现时社会中来,认为:在“中国之今日财尽矣德衰矣”的情况下,单纯地“言利则德不足以副之”,同样,单纯地“言义则民穷足以困之”,如果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分而行之,适足以促吾国之亡”。他把对义、利问题的思想选择,提高到国家存亡的高度。因为这涉及到当时在实践中到底是道德救国还是实业救国的问题。周恩来在这篇作文中的最终目的,是在对各有利弊的学说进行细密分析后,取其精华,求得符合中国实际的指导思想。他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办法:“民德民生双峰并峙两利皆举”。这种“两利皆举” 的想法,立足于把对立双方适合社会发展的共同性结合起来,避免两种观点的极端性。他设想其实践效果必然是:国民之德性可“达于尧天舜日之境”, 国家富强可“比隆于欧美”。
在受两种尖锐对立的思想影响时,周恩来并没有表现出迷惑或盲从,而是善于从社会历史和现实出发,对每种观点进行细密的分析,辨明是非,在辩证的思考中找到各自合理的因素,以便求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思维特点在他四年的南开学校正规学习中,逐渐地巩固下来。由于这种求实和恩辨的思维习惯,他在这一时期也格外感兴趣于选择符合这种思想方法的题目作
文。
1916 年 3 月,周恩来在另一篇作文《老子主退让,赫胥黎主竞争,二说孰是,试言之》中,以类似于前篇作文的思维逻辑,更精彩地表现了他的辩证思维方法。虽然退让与竞争两者是尖锐对立的,但他既赞赏老子揭示的“新陈代谢物质循环而演成日新月异之物质文明世界”这一“生存常道”,也不排斥英人赫胥黎用“物竞天择优胜劣败”来解释自然界进化的观点,认为两者同样是把眼光放在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上,其研究对象具有共同点。不仅如此,他还认为,老氏的“退让”与赫氏的“竞争”,并非“冰炭不同炉”, 只要深思慎辨就可发现,老子的退让中包含着竞争,赫胥黎的竞争中也包含着退让。文中从退让与竞争的相对性和相容性的辩证关系上,又找到了老氏和赫氏的学说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最后,他提出:“莽莽大地,其有倡老赫二氏退让竞争主义者,吾虽为之执鞭亦欣慕焉。”可见,周恩来是极其欣赏从对立中求同一的思辨方法的,也乐于从事这种哲学恩辨。他所提出的“退让竞争主义”概念,充分地体现了他思想方法中不走极端的辩证性。
甫开时期,对事物,周恩来养成了独立观察、辩证思考、细密分析的习惯。正如他在《吾校之新剧观》这篇社论中所领悟的:“物虽微,理所据也。事虽细,神所系也。观一物之结构,而后知万象之生理。察一事之组织,而后洞人类之精神。”
对人,周恩来则表现出极大的谦逊、坦诚和宽容。无论对同学,对友人, 他总是肝胆相照,真诚相待,热心为大家服务,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他经常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帮助别人学习、补课,给同班同学和低年级同学辅导学业,解答疑题。
周恩来曾写过一篇题为《射阳忆旧》的散文,文中回忆和赞美了他家乡一个忠诚正直的仆人,并表述了自己愿做四万万人民中的公仆的志向,决心将来要做“天下之公仆”,为天下的劳苦大众服务。
周恩来同志喜欢交友,但非常慎重。他曾自述道: “余性恶静,好交游,每得一友,辄寤寐不忘。” 他还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既人南开,处稠人广众中,所交益多,惟人品不齐,何敢等视,以故识者虽众,而处以深交期以久远者,实不多觏。”
这里所说的“深交”是以志同道合为基础;“期以久远”则是要求为救国救民而奋斗终身。
早在 1914 年 3 月,周恩来和张蓬仙、常策欧两位同学,发起组织了一个业余团体。决定取“敬重学业,联络感情”之意,定名为“敬业乐群会”。该会的宗旨定为:
“以智育为主体,而归宿于道德,联络同学之感情”,“辨难析疑,轶出于课程之外,研究各种学识”,“补教科之不及”。
由于周恩来在同学中享有较高威信,大家都一致选他为社团领导。但他虚心谦让,在第一二年只担任智育部长、副会长,到第三年才担任会长。
“敬业乐群会”成立后,开展了各种进步活动。为了便于同学课外阅读书籍,增进知识,除接收原学生团体的藏书和新购部分书刊外,还发动会员自愿捐献书籍,互通有无。据记载,周恩来第一次就捐献了《东方杂志》、
《大同报》、《立国根本谭》、《军人的模范》、《自治模范》、《民国生死问题》等多种书刊。
在周恩来的主持下,智育部利用每星期一、三、四、五四天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活动。经常邀请老师作专题报告和辅导,有时还邀请校外知名人士来会讲演、座谈。如吴玉章、黄炎培等就曾到校和会员座谈。这些活动大大开阔了会员的眼界,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了爱好、特长,激发了大家奋起救国的革命热情,确实起了“补教科之不及”的作用。
该会针对青少年的特点,经常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如在茶会上,大家欢聚一堂,讲趣语,说笑谜,表演相声、双簧、幻术,或舞剑,猜灯谜以及开展棋类比赛等。据当年校刊报道,周恩来的趣语和幻术表演很受欢迎,常常引起大家捧腹大笑。
除担任智育部长外,周恩来还负责经办一切会务工作,同时还主编《敬业》会刊。
当时南开学校有四种公开发行的刊物:《校风》、《英文季报》、《励学杂志》和《敬业学报》(开始叫《敬业》杂志)。《敬业》系半年刊,每年 3 月、10 月出版,第一期于 1914 年 10 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