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天津,求学南开

从 12 岁那年离家到东北,经过三年的大风、黄土和高粱米的磨练,周恩来逐渐适应了关外的生活,不仅身体锻炼得很强健,就连语气,有时也夹杂着一些东北腔调了。

正在这时,伯父的工作有了变动。 1913 年 2 月,周贻赓改任天津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周恩来只好随伯父南下天津。当他们在天津河北区元纬路元吉里住下时,周恩来迎来了 15 岁的生日,生活环境的又一次大变化,给周恩来的性格和思想再次带来巨大的影响。

天津是华北的重要工商城市,也是出海的门户。自 1860 年辟为通商口岸以来,英、法、俄、德、日、比、奥、意、美等国相继在此建立租界,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和新式教育在这里相对要先进一些。国内闻名的南开学校,就建在天津南开区南开四马路。

南开学校,是严修(字范称)1904 年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严修做过清朝的翰林和学部侍郎,思想比较开明,主张教育救国。为办好南开学校,严修请来了一位更热衷于教育的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担任校长。张伯苓原是北洋水师学堂的高材生,由于受到甲午海战中国失败的强烈刺激,转而从事教育工作,并考察过欧美和日本的教育,他把身心投在了南开学校的发展上。他制订了一整套的教育制度,在课程设置上,主科有国文、英文、数学(包括代数、几何、三角);次科有物理、化学、中国史地、西洋史地、生物、法制、体操等。南开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注重英文能力。英文课每周都有 10 个小时;从二年级起,除国文和中国史地外,各课都用英文课本;为提高学生英语会话的能力,还请来了美国老师来教课。南开的纪律虽然十分严格,但南开教育却是自由、民主和开放式的。

周贻赓移居天津后,很快就获悉南开学校将在暑假中招生,考试科目为英文、国文和算学。他力主周恩来投考南开。为准备考试,周恩来先在天津大泽英文、算学补习学校补习了三个多月。

1913 年 8 月 16 日,周恩来来到南开学校北楼下的一个大教室里,参加新生入学考试。国文和算学这两项,是周恩来的特长,再加上事先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录取。8 月 19 日,周恩来报到入学,被编入己三班(后改为了二班)。从此,在南开的新式教育环境中,他的学识和修养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周恩来入校时,年仅 15 岁,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已深深地交织在他的脑海里。看到天津遍布租界,“洋人”、军阀任意蹂躏人民,柏油马路上躺卧着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深感有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必要。他抱定立志救国、奋发读书的决心,对自己提出了五个“不虚度”的要求,即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的确,在四年的学校生活中,他完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他在学习上非常刻苦用功,勤奋好学,他经常学习到深夜,晚上同学都已入睡,惟独学校西斋三十五号宿舍还亮着灯光,他伏案学习着、探索着⋯⋯

因而学习成绩十分优异。

1915 年 3 月他上二年级时,全校 800 多名学生举行作文会考,经全校语文教师评定周恩来的作文,被评为全校第一名。

1916 年 5 月 6 日下午 1 点,南开学校组织了一次不分年级的作文会考, 每班推选优秀代表参加。“与赛者计共十一班,约二百余人,分成人、童子二部”。周恩来选作成人部第一题,题目是《诚能动物论》。

在这篇文章中,他首先强调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他列举了中外历史上一些名人的政绩,以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历史的教训是:

“一人之智慧有限,万民之督察极严,其以一人手欲掩天下

目者,实不啻作法自毙,以诈为利,以伪为真,卒至自覆自败,与人以可讥可耻之据。”

他文思奔放,越写越激动,就像在演说会上慷慨陈词,顿足疾呼一样。他在文章结尾进一步结合社会实际,把矛头直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 “虚伪可惑少数人,惑人类一时,不能惑人类最长时期”,反动统治者

妄图驱众人的“生命脑力,以供一二私人之指挥,其智可悯,其愚不可及也”。周恩来的考卷当晚由校董严修亲自批阅,老师们看后也极为赞赏,批语

道:其“用笔之遭劲,布局之绵密”殊为罕见。

第二天发榜了,三年二组周恩来荣获第一名,同时得到由严修先生亲笔题写的有“含英咀华”四个大字的奖旗一面,为全班争得了荣誉。

周恩来除国文成绩十分优异外,化学、代数、习字等备科也名列前茅。如 1916 年 3 月,班级化学考试,他名列“最优者”;同年 4 月,班级代数考试,他名列“最满分者”中;4 月 8 日,全校数学赛速,他又名列“最优者” 中; 12 月,全校习字比赛,周恩来又获“行书优胜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