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对于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周恩来总理一贯主张坚持自力更生,同时他的目光也始终注视着世界,强调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如前所述,在我国航空工业初创时期,由于周总理的关怀和亲自筹划,争取到苏联在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援助,对于我国航空工业由修理迅速过渡到制造,起了重要作用。1960 年 7 月,苏联撕毁协议,单方面决定撤退专家,应提供的设计图纸、工艺资料、关键的原材料全部中断,使我猝不及防,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影响,使我国航空工业一度陷入困境。当时在西方国家仍对我实行技术经济严密封锁的形势之下,如果不审时度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我国航空工业在一段时间内就很可能出现“后继无机”的局面。

1961 年初,赫鲁晓夫突然致函毛泽东主席,表示苏联愿意向我国转让米格—21 飞机的制造权,希望我派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谈判。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但考虑到发展我国航空工业的需要,党中央、周总理仍不放过这个时机,立即指示空军和航空工业局研究,提出处理意见。接着,周总理在中南海听取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空军工程部副部长丁仲和航空工业局副局长徐昌裕的汇报。听完汇报,总理当即确定由刘亚楼率代表团赴苏谈判,并指出: 如果他们想利用制造权来卡一下,我们就不干;如果他们想压我们在原则上让步的话,就宁可不要。

这次谈判自始至终得到总理的关注。在一轮谈判之后,代表团估计下次苏方可能提出派遣顾问的问题,并就此事向国内汇报,总理立即回电明确指示:派技术专家可以,对专家如何使用,我们完全可以主动,派顾问则不能答应。如果他们坚持要派顾问,我们就宁可不要米格—21 飞机。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总理在引进先进技术上所采取的果断的灵活措施和高度原则性, 从这封电报中看得十分清楚。

经过谈判,签订了苏方向我转让米格—21 飞机制造权的协议。1966 年我国顺利试制成功了米格—21 飞机,国内命名为歼 7 飞机。此后,又根据周总理提出的学习、引进、创新的方针,在原型机的基础上,成功地改进设计了歼 7Ⅰ型、Ⅱ型、M 型,发展成为歼 7 飞机系列。从 1965 年开始,我国成功地自行设计制造第一种高空高速歼 8 飞机。现在歼 8 飞机已发展为全天候的歼 8Ⅱ飞机。看到这些成就,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当年周总理当机立断,决定购买米格—21 飞机制造权的正确决策。

60 年代初期,中苏关系恶化以后,周总理更加瞩目于世界,寻求一切有利时机,打破西方世界对我国的封锁与禁运。

1965 年 4 月,总理得知英国有家纳贝尔公司倒闭,全部设备拍卖,便立即通知三机部研究有无引进价值。我们很快写了报告,建议全部购买回来。总理批示,不能全部买来,要有选择地购买。根据这一指示,我们便选派得力的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前往英国购买这批设备。后来在孙志远部长参加的一次会议上,总理询问此事,方知人员已经出国,便对孙说,本来我想在采购这批设备的人员出国之前,亲自和他们谈谈,不要饥不择食,要仔细认真地进行选择,防止吃亏上当。现在他们既然已经走了,赶快发电报把这一精神告诉他们。孙志远同志回来把这件事情交代给当时三机部办公厅副主任赵光琛去办。赵光琛同志把电稿拟好后当晚亲自送到中南海。总理见面第一句话就严肃地对赵光琛说,我已在这里等了你们一个下午了,为什么现在才来。总理看电报草稿没有把精神讲准、讲透,要求赵就在他的办公室改写。这时,秘书送来方毅同志为同一问题草拟的一个草稿,这可能是总理等不来三机部的电稿,布置方毅同时草拟的。总理审阅后认为可以,便立即发出去了。出国人员根据总理指示,精心选购了一批精密度很高的齿轮加工设备, 只用了 40 万英镑,这是航空工业在中苏关系恶化后与西方交往的第一次尝

试。这些设备,在 60 年代后期,我国研制新型航空发动机中,对高精度的齿轮加工起到很大作用,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特别令人难忘的是,周总理在“文化大革命”中,顶住江青等人的干扰, 毅然决定从英国引进斯贝航空发动机。对于飞机来说,发动机被誉为飞机的心脏。当时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落后于飞机,而且成批生产中也经常发生质量问题。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曾多次指示要解决这个“心脏病”问题。英国罗·罗航空公司制造的斯贝航空发动机在 70 年代初期,是世界上一种较

为先进的发动机。 1971 年 7 月,周总理批准航空工业部从英国进口 16 台

民用型斯贝发动机;同年 12 月 26 日在航空产品质量问题座谈会上,周总理再次指示要进口斯贝发动机。他说:飞机没有“心脏”怎么行呢?不能认为凡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部不好。它也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不要以为我们什么都能搞,要批判地学习外国的东西。根据周总理指示,航空工业部随即协同外贸部,展开了引进斯贝发动机的有关工作。

1972 年 5 月,罗·罗公司技术董事胡克访华,和我进行技术座谈,并参观了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受周总理委托,叶剑英副主席亲自过问这项外事活动。8 月 8 日周总理对有关请示报告义作了这样批示:“要极其认真地进行谈判和将来的考察。凡遇有问题,必须事前请示,再予答复。在英要通过使馆请示国内,千万不能大意。”为引进斯贝发动机周总理就是这样精密周详, 深思熟虑,很多我们主管部门没有想到的问题,他不仅都想到了,而且一再提醒我们。事后我们才知道,在 1972 年 5 月问,周总理已身患癌症,他不顾病魔缠身,不分昼夜操劳国家大事,仍然关心着航空工业的发展。每每忆及此事,使人心潮难平。然而, 1974 年所谓“批林批孔”中,江青一伙却先后制造了“蜗牛事件”、“风庆轮”事件,把矛头指向周总理。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同志坚决排除干扰,支持关于引进斯贝发动机的考察与谈判,并于 1975 年 12 月 13 日,中英双方在京正式签订了我国引进英国军用型斯贝航

空发动机的专利合同。 1979 年,我国航空工业仿制成功了合格的斯贝发动

机,并于次年 5 月顺利通过了英国模拟高空试车台试车考验。这是在周总理关怀下,引进西方航空军事技术的一次突破。通过考察和仿制斯贝军陌型发动机,提高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工艺水平。同时围绕仿制斯贝军用型

发动机,国内冶金、机械、化工等部门调集了技术力量,组织技术攻关,既保证了斯贝仿制的需要,又带动了其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