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盛京边墙
明天启元年(1621 年),努尔哈赤进据辽东地区,迁都沈阳,以沈阳为盛京后,改称辽东边墙为“盛京边墙”。清朝统治者视辽沈地区为“龙兴重地”,在明代辽东边墙的基础上,建成以盛京为中心的完整的防御系统。据
《大清一统志》记载:盛京边墙,“南起岫岩厅所辖凤凰城,北至开原,折而西至山海关,接边城,周一千九百五十余里,名为老边;又自开原城威远堡而东,历吉林北界,至法特哈,长六百九十余里,插柳结绳,以定内外, 谓之柳条边”①。从上述记载来看,东沿凤凰城、兴京一线,北包开原、铁岭, 西包锦州、宁远,以接山海关,长一千九百五十余里的名为“老边”的边墙, 大体上沿袭明代辽东边墙的走向,而略有扩大。自开原城威远堡而东,历吉林北界长春厅至法特哈,长六百九十余里名为“柳条边”的边墙,则只是“插柳结绳”以定内外:柳条边以东开原、吉林一带算是内;柳条边以西蒙古科
② 《全辽志》卷四《宦业志·毕恭传》。
③ 《全辽志》卷四《宦业志·王翱传》。
④ 《全辽志》卷二《边防志》。
⑤ 《全辽志》卷四《韩斌传》。
⑥ 《全辽志》卷四《将才·周俊传》。
① 《全辽志》卷二,《边防志》。
② 李辅:《条陈辽东八事疏》。
① 《大清一统志·奉天府二》盛京边墙条。
尔沁等诸部驻牧地算是外。据杨宾的记述:“古来边
塞种榆,故曰‘榆塞’。今辽东皆插条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指中原)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称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①。
盛京边墙经过不断对外扩展,至康熙年间,“三展皇边”(指康熙十四、二十五、三十六年三次)后,全部辽东边墙已有边门二十座,由山海关外自西而东,有明水堂、白石咀、梨树沟、新台、松岭子、九官台、清河、白土厂、彰武台、发库、威远堡;从此折向东南,有英峨、兴京、碱厂、爱哈、凤凰门;又自开原威远堡而东北,有布尔图库、克尔素、伊屯、法特哈。这二十座边门所驻防的官兵、负责稽察行旅的出入②。清代后期,因年久失修, 用土石垒成的盛京边墙日渐废弛,经风摧雨刷,今巳遗迹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