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及秦、汉时期的番禺港1.番禺古城的变迁

番禺的名称,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山海经》及《淮南子》两书。《续汉

书·郡国志》刘昭注:“《山海经》:‘桂林八树在贲禺东’。郭璞云:‘今番禺’。”《淮南子》在叙述秦军分五路进攻南越时,也云及其中“一军处番禺之都”①。又《水经注》:“泿水东别迳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

②。

早在四、五千年前,今广州地区已出现原始聚落。考古工作者在广州东郊约十五公里的飞鹅岭发现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③。从发掘出的石斧、石

■、石凿、石■等磨制精细的工具,以及刻有精致的夔纹和雷纹的陶片,反映了在番禺古城诞生之前,早期居民已由渔猎过渡到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情况。

先秦时期有不少关于番禺古城的传说。早在西周时期,番禺属楚国的势力范围。据《广东通志》记载:周夷王八年(前 862 年),“粤服楚,有楚庭,即今郡城”①。《羊城古钞》亦云:“越时事楚,有楚亭郢”②。说明西周时长江中游的楚国,在今广州有“楚庭”之建③。春秋时期,吴国在今广州建有南武城。据《羊城古钞》卷七《古迹》记载:“初吴王子孙避越岭外, 亦筑南武城”,又引《吴地志》云:“吴中有南武城在海渚,阖闾所筑,以御见伐之师”。后“吴王子孙避越岭外,迁南武城于越”。说明吴人始筑的南武城,乃引用原吴城地名。战国时期,周显王三十至四十年(前 339-前 329 年),“相传南海人高固为楚威王相时,有五羊衔谷萃于楚亭,遂增筑南武城,周十里,号五羊城”④,谷萃一作谷穗,故又称穗垣,简称穗。“楚亭” 即“楚庭”,所增筑者当即吴国所建“南武城”。“后楚灭越,越王子孙避入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令师隅修吴故南武城”⑤。根据以上五仙骑羊

① 《淮南子》卷一八《人间训》。

② 《水经注》卷三七《■水注》。

③ 李始文:《广州东郊飞鹅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试掘报告》,《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 年

4 期。

① 郭棐:《广东通志》卷之三。

② 仇池石:《羊城古钞》卷四。

③ 屈大钧:《广东新语》认为楚庭非城,乃系宫室。

④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广东”二,广州府·番禺县·广州城。

⑤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广东”二,广州府·番禺县·广州城,引《吴越春秋》。《羊城古钞》卷

降临楚庭及吴筑南武城,楚增筑,越重修等传说,番禺古城有了楚庭、羊城、穗城、仙城、南武城等名称。今广州越秀山脚百步梯东侧还竖立着“古之楚庭”的石牌坊;惠福西路有一座五仙观。但前者建于清代,后者屡经迁址重建,现存者为明洪武十年(1377 年)所迁建,并不能作为历史的依据。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 年),推行郡县制于岭南,设南海、桂林、象郡。南海郡辖区在今广东中部及东部。任嚣任南海郡尉⑥,郡治设在番禺。《读史方舆纪要》称:“嚣初居泷口西岸,入治番山隅,因楚庭之旧名”,即入驻越南武城,乃称“任嚣城”。据《水经注》:“交州治中合浦,姚文式问云:‘何以名为番禺?’答曰:‘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与番禺县连接。今入城东南偏有水■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傥谓番山之禺也’”①。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说:“按《寰宇记》南海县引姚文感《交州记》,式、感形近,盖一人也。然则注引此及下条皆姚氏《交州记》中语,其书之体盖设为问答耳”。说明秦时南海郡和番禺县治的番禺城,修筑在番山之禺(隅)②。南宋方信孺《南海百咏》转引北宋初郑熊的《番禺杂志》说:“在今城东二百步,小城也,始嚣所理,后呼东城,今为盐仓, 即旧番禺县也”。盐仓必择地势较高处,据后人考证,宋代盐仓在今中山四路仓边街以西的旧仓巷。旧仓巷以西与北京路之间地势较为高仰,咸认即古代番、禺二山所在。按宋东城计,则任嚣城北到越华路(古濠弦街),西到北京路,南到中山四路南,东到仓边路。当时珠江三角州大部处于水下发育时期。建立在越秀山前,面临辽阔海湾的任嚣城,还是一座规模很小的城池。

秦末,“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且番禺负山险, 阻南海,⋯⋯可以立国”③。赵佗建立南越国,即遵从任嚣遗言,以番禺为都,并将任嚣城扩大,建成“越城”,亦称“赵佗城”。据《太平寰宇记》记载: “城周十里,初尉佗筑之,后为骘修之”④。说明赵佗在番禺所筑越城周长十里。根据宋代位于甘溪下游以东的东城,周长四里,以西的中城周长五里, 二者合共九里的记载,古越城的垣址当在甘溪下游东、西两侧,故城垣所在大约北起今越华路北侧,南抵西湖路北,东起农民运动讲习所西,西达黄泥巷华宁里东侧。

汉武帝时,南越内部发生吕嘉之乱,元鼎五年(前 112 年),武帝遣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分兵进击,咸会番禺”①。楼船(将军)攻败越人,纵火烧城”②,越城毁于兵燹。1974 年 10 月,在广州市中心中山五路文化局院内,距地面 4.9 米以下发现秦、汉船台及赵佗称帝后的越王宫遗址。其中刻有

七《古迹》记载略同。

⑥ 尉为秦南海郡的最高长官,据阚骃《十三州记》:“大郡曰守,小郡曰尉”。

① 《水经注》卷三七《泿水注》。

② 关于番禺县名的来由,另有一说乃源自番、禺二山。

③ 《史纪》卷一一三《南越列传》。

④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五七广州·南海县。

① 《史纪》卷一一三《南越列传》。

② 《史纪》卷一一三《南越列传》。

秦小篆“万岁”字样的瓦当,和陕西咸阳出土的秦瓦当完全相同。又大量炭屑层及红烧土的堆集,正与越王宫毁于火的记载吻合①。

汉平南越,毁越城后,史载:“改筑番禺城于郡南六十里,为南海郡治, 今龙湾、古坝之间是也,号佗故城曰越城”②。龙湾、古坝之间在今番禺县沙湾附近,其遗址至今尚未发现。曾昭璇经实地勘查,提出汉番禺城为咸宁县附近乐从河下游的“独州”③。汉时,珠江三角洲海岸线的顶点,从东北的黄埔经石楼、市桥、沙湾至陈村、伦教一线,说明汉武帝平南越后,新置的番禺县和南海郡治已迁至南部的海边。

番禺城外西侧的泥城,是见于史籍记载最早的码头,在今东风西路西端的西场。《元和郡县志》称:“贾之来也,佗不即前,贾故为城以待之”④。汉大夫陆贾受汉高祖之命出使南越,在此登陆,筑城以待佗。“泥城”之名即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