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早期泉州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丰州
位于泉州市西北五公里的今南安县丰州,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成为人类聚居的地区。近年在丰州狮子山遗址发现拌有稻草的烧土①,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种植水稻,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进入历史时期,居住于福建地区的闽越人, 多“处谿谷之间,篁竹之中”②,倚山傍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秦、汉时期, 闽越地区属于会稽郡,在统一的封建政权之下,接受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生产有了发展。三国时,东吴于会稽郡南部今福建境析置建安郡,在丰州建立了闽南地区第一个县——东安县。西晋太康三年(282 年),又于建安郡南部地区析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属晋安郡。随着佛教的传入, 太康九年(288 年),并在丰州九日山下建立了闽南最早的佛寺“延福寺”③。今泉州市东街的元妙观,原名白云庙,也建于太康年间④。
永嘉之乱后,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其中有不少迁到泉州地区的。《南安县志》云:“九日山,东晋以还,即为士大夫流寓雅集之所”。“晋江”名称的由来即因“晋南渡时,衣冠避地者多沿江而居,故名”⑤。1958 年,在丰州考古调查发掘中,曾有东晋咸康、宁康年号纪年的花纹砖砌成的墓葬和天鸡壶出土⑥。1973 年,又在丰州发掘的一座东晋宁康三年(375 年)的墓葬中出土了一颗“部曲将印”,说明东晋时定居于晋江流域的北方地主豪族在其所占有的土地上,并拥有其私人武装“部曲”。同年,在晋江磁灶附近的溪口山发现一处颇具规模的南朝窑址,并有大量与南朝墓出土瓷器相仿的青瓷器残片出土。以上说明,北方避乱南下的人民,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泉州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南朝末年,改晋安郡为丰州。陈永定二年(558 年),印度僧人拘那罗陀前来丰州九日山翻译《金刚经》,天嘉六年(565 年),由泉州乘船回国①。说明早在公元六世纪,泉州已开始了与南海地区的海上交通。
历史早期,今泉州市西北背连群山、面临晋江的丰州,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泉州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① 许清泉、王洪涛:《福建丰州狮子山新石器遗址》,《考古》1961 年 4 期。
② 《汉书》卷六四《严助传》。
③ 乾隆《泉州府治》卷一六,坛庙寺观·南安县·延福寺。
④ 乾隆《晋江县志》卷一五,寺观。
⑤ 乾隆《泉州府志》卷三名胜。
⑥ 福建省文管会:《福建南安丰州东晋、南朝、唐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 年 6 期。
① 《续高僧传》二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