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唐代明州港的兴起
唐代中、后期,明州的海外贸易已经相当发达,“海外杂国贾舶交至”①,江厦码头一带“帆樯如林”,“镇鼓相闻”。《鄞县通志·食货志》记载: “唐代海外贸易渐兴,有市舶使之设,置务于浙,鄞亦隶属焉”,明州开始有了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的设置,隶属于浙江市舶务。
明州与海外通商的国家,以日本为最早。最初日本与唐朝交往多经由“新罗道”至山东半岛的登州、莱州。代宗大历年间(776—779 年),由于新罗发生内乱,“海道梗塞,乃改由明、越州朝贡,厥后相沿为例”②,即取道日本南部多■、夜久、奄美、度感的“南岛路”,越过东海前来明州。著名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回国时即取道明州;日本的高僧最澄、空海也取道明州前来中国;为邀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戒的日僧普照,曾两度前来明州育王寺。后来开辟了“南路”,从日本九州西北的值嘉岛(今平户岛) 和五岛列岛,越过东海前来明州,这条航线既较安全,又很便捷,如遇顺风, 十日可达。唐昭宗乾宁三年(896 年),授王潮威武将军节度使,“并谓: 闽、越之间,岛夷斯杂”。当时由明州登陆前来朝贡和贸易的所谓岛夷,除日本、高丽外,有环王、尸利佛逝、占卑等南洋诸国。造船业相应地得到发展。据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云:“舶大者二十丈,载六、七百人”。1975 年,宁波市和义路发掘到的唐代造船场遗址,提供了最好的实物例证。
唐时从明州出口的商品以越窑青瓷最负盛名。七十年代在和义路海运码头一带,出土了一批九世纪中叶的青瓷器,大多为越(明州)窑产品,制作精美。唐时从明州港出口的越窑瓷器巳远销国外,从东方的日本鸿胪馆,到印度布拉明纳巴德,波斯沙麻拉以至非州埃及开罗的福斯塔特等世界著名城市,都有越窑青瓷在那里列市销售①。这些港口城市遗址出土的越窑青瓷,有的正与宁波出土的越窑瓷器相似②,说明唐时明州越窑瓷器深受海外的欢迎。此外,从明州输出的还有大量的佛经、佛像、药材、以及骨木嵌镶的精致工艺品,输入的有砂金、水银、玳瑁、琥珀、象牙、吉贝布等。
五代十国时,明州在吴越统治之下,市舶司改称为“博易务”,与日本、高丽(五代时统治朝鲜半岛的是王氏高丽)继续发展了友好的通商关系。据
① 蔡芝卿:《鄞县通志·舆地志》古迹·故城考略。
① 宝庆《四明志》。
② 《鄞县通志·食货志》。
① 林士民:《瓷器之道传友谊》,《中国的瓷器》1979、12。
② 林士民:《浙江宁波市出土一批唐代瓷器》,《文物》1976 年 7 期。
《[宝庆]四明志》记载,明州僧人子麟于吴越清泰二年(935 年)去高丽、日本传授天台教法,后高丽国王特派遣使臣李仁旭陪送他回到明州,吴越王特在明州城内建造一所寺院供其安顿。当时阿拉伯地区出产的火油,开始运来明州,史载:“火油得之海南大食国,以铁筒发之,水沃其焰弥盛”③。吴越与南唐作战时,曾“纵火油焚之”,烧掉南唐船只四百余艘。吴越慈溪上林湖官窑出产的青瓷号称“秘色”④,远销国外,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宋神宗曾说:“昔钱、刘窃据浙、广,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中原)者,亦由笼海商得法也”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