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析置十五道及与节度使的逐渐融合

后以十道作为监察区域地方过大,睿宗景云二年(711 年)“以江山阔远,奉使者艰难”①,乃分山南为东、西道,又分陇右为河西道,未几复罢。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始分天下为十五道:将山南道析为东、西二道,以今四川和陕西二省东境作为分界线外,江南道也析为东、西二道,以今江苏、浙江、福建西部省界为分界线。同时分江南西道今湖北西南部、四川东南部、湖南西北部及贵州东北部地另置黔中道;分关内道长安附近诸州增置京畿道;分河南道洛阳附近诸州增置都畿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 如汉刺史之职”②。设置采访使的十五道,还是监察区域。唐时十五道的行政区划参见本书图 12-18“唐时期全图”。

初唐时期,为加强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沿边诸州总管每加号“使持节”。后总管改称都督。永徽元年(650 年)以后,凡都督带“使持节” 的开始称为节度使,未带的不称。自景云二年(711 年)以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起,以后逐渐增置,至开元、天宝年间,边境地区已设有十节度使, 包括河西(治凉州,今甘肃武威)、陇右(治鄯州,今青海乐都)二节度使“以备羌、胡”;北庭(治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安西(治龟兹,今新疆库车)二节度使“以制西域”;范阳(治幽州,今北京)、平卢

(治营州,今辽宁锦州西北)二节度使“以控东北”;河东(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朔方(治灵州,今宁夏灵武南)二节度使“以御北狄”; 剑南(治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岭南(治广州,今广东广州)③二节度使“以绥西南”。

以上十节度使的设置,用意在防制边境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反叛,因而多设于从东北至西南的陆上边境。以后为了防御海寇,在东部沿海地区又设经略守捉使三,即东莱守捉使、东牟守捉使及长乐经略使,分别由东莱、登州、福州刺史领之。

节度使初时只管军政,开元时已有兼度支、营田等使,天宝时又有兼采访使的,集军事、民政、财赋等权力于一身。安史乱后,节度使的设置已遍及内地要冲大郡,所谓“自至德(756—757 年)以来,天下多难,诸道聚兵, 增节度使,为二十余道”①。其后诸道“改采访使为观察。观察皆并领都团练使,其僚属随事增量。分天下为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各因其山川区域为制”②。至此,节度使与道已融为一体,凡设置节度使、观察使的地方,皆称为“道”。“诸道增减不恒”③,或并或析,不可备书。至唐末

⑦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历代州域形势》五。

⑧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历代州域形势》五。

① 《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三。

② 《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

③ 岭南本为五府经略使,后改称节度使。

① 《通典》卷三二《职官》十四。

② 《通典》卷三二《职官》十四。

③ 《通典》卷三二《职官》十四。

乾符年间(874—879 年),已增至四十七道。

安史乱后,节度使、观察使的权力扩大,举凡“兵甲、财赋、民俗之事, 无所不领”④。过去采访使称本道为“本巡”,而节度使、观察使则称本道为“本管”,道已成为州(府)之上的行政、军事区域,地方制度又从唐前期的虚三级变为实三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