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户口的凋残与南方户口的缓慢上升 1.五代及北汉户口的凋残
- 五代前期黄淮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和人口的损耗
唐末,在方镇割据相互混战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西至关内, 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①。首都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尽毁,“自比丘墟矣”②;东都洛阳, 迭经战乱,也是“白骨蔽地,荆棘弥望,居民不满百户”③;两淮地区,“连兵不息,庐舍焚荡,民户丧亡,广陵之雄富扫地矣”④。人口损耗严重。
进入五代时期后,军阀之间连年混战。后梁时,朱全忠跟河东李克用之
⑦ 《旧唐书》卷八九《狄仁杰传》。
⑧ 《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
① 《唐会要》卷八四《户口数杂录》。
② 《新唐书》卷五二《食货志》。
③ 《旧唐书》卷一九九《渤海、靺鞨传》。
④ 据《新唐书·渤海传》大武艺弟大门艺云:“昔高丽盛时,士三十万,今我众比高丽三之一”。当时渤海军队已过十万,较初期增加近倍,以此推算,当逾二十万户。
① 《旧唐书》卷二○○下《秦宗权传》。
② 《资治通鉴》卷二六四《唐纪》八○。
③ 《资治通鉴》卷二五七《唐纪》七三。
④ 《旧唐书》卷一八二《秦彦传》。
间“连年征战,积岁转输,⋯⋯师无宿饱之馈,家无担石之储,而又水潦为灾,虫蝗作沴”⑤。后唐庄宗李存勖对人民苛税重敛,在河南府预借夏秋两税, “百姓不胜其酷,京畿之民,多号泣于路”⑥。后晋出帝天福八年(943 年), “春、夏旱,秋、冬水,蝗大起,东自海壖,西距陇坻,南逾江淮,北抵幽蓟,原野山谷,城廓庐舍皆满,竹木叶俱尽。⋯⋯民馁死者数十万口,流亡不可胜数”⑦。再加上“契丹南掠”,“东西二、三千里之间,民被其毒,远近嗟怨”⑧。北方在战祸、天灾、苛税和契丹统治者的烧杀抢掠下,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户口凋零,只是史籍失载而已。
- 五代后期后周经济与人口的恢复
五代后期,后周太祖郭威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封建统治,进行了一些改革。如严惩贪官污吏,减除苛捐杂税,改营田户为州县编户⑨等。使中原经济开始有所恢复,其他割据政权下的人民,纷纷迁入后周者数十万人。世宗柴荣继位后,进一步实行改革。如招徕逃户还乡,“逃户庄田,许人请射承租,供纳租税”⑩;均定田租,使“永适轻重”(11);“诏淮南诸州乡军,并听归农”(12);兴修水利,修筑黄河大堤;勒令僧尼还俗,限制剃度出家(13) 等。以上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五代后期得以扭转社会生产和人口下降的趋势。
据《宋书·地理志》记载:北宋建隆元年(960 年),“宋太祖受周禅, 初有⋯⋯户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约当唐元和年间相同地域户数的89.7%①,这正是后周改革的成果,为尔后北宋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原后汉太原尹北京留守刘崇,在郭威夺得后汉政权后,于太原称帝,建立北汉。刘崇(称帝后改名是)无耻地勾引契丹以反对后周、北宋,史称其地“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役繁重,民不聊生”②。再加上宋太祖开宝二年(969 年)三月亲征太原时,曾决汾水灌城,退兵时又大批迁徙其民往中原,使北汉更凋弊不堪。当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灭北汉时,仅得户 35,220,尚不及元和年间户数的四分之一。见附表 10-6:
⑤ 《旧五代史》卷一○《梁末帝纪》下。
⑥ 《旧五代史》卷三四《唐庄宗纪》。
⑦ 《资治通鉴》卷二八三《后晋纪》四。
⑧ 《新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录》。
⑨ 《旧五代史》卷一一二《周太祖纪》三。
⑩ 《五代会要》卷二五《逃户》。
① 元和时,相当后周部分地域河南、河北、河东、关内及山南东五道计户 904,425。元和缺淮南道户数, 关内庆、原、盐、灵四州户数,山南商、金二州户数,陇右秦、成、武三州户数。以天宝元年户数按元和时各该道下降百分比推算,如关内为 34.6%,有户 15,806;山南为 35.8%,有户 8,263;陇右、淮南分别以关内、山南下降百分比推算,各有户 9,601,及 140,219。合计相当后周部分地域计有户 1,078, 314。
② 《资治通鉴》卷二九○《后周纪》一。
表 10-6
政权 |
年代 |
户数 |
唐元和年间( 813 年)相当地域户数 |
相当元和年间户数的百分比 |
---|---|---|---|---|
后周 |
960 |
967 , 353 |
1 , 078 , 314 |
89.7 |
北汉 |
979 |
35 , 220 |
152 , 250 |
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