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的统治中心——中都城
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 年),东北松花江流域新崛起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国,先后攻灭辽和北宋,与南宋对峙于淮水至秦岭一线。为了便于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金统治者决定把首都从远在松花江上的会宁城(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迁到燕京来。
金天德三年(1151 年)三月,金海陵王命张浩、孔彦舟等人负责设计规划,在燕京城的基础上扩建新都。贞元元年(1153 年),正式迁都。因燕京位于全国统治地区的中心,改名中都,设府为大兴府。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北京作为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开端。
在北京城发展的历史上,金中都是在其原始聚落——蓟城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最后一座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已突破旧日燕京城的基础,参照北宋京都汴梁城的规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新建的中都,城凡三重。最外面的大城,除北墙仍因袭燕京旧址未作移动外,东、西、南三面都向外作了较大扩展。城略呈方形,每边各有三个城门。东面自北而南为施仁门、宣曜门、阳春门;南面自东而西为景风门、丰宜门、端礼门;西面自南而北为丽泽门、灏华门、彰义门;北面自西而东为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东北角另增辟光泰门。每面正中的一个城门,各有门洞三重。经扩建以后的大城, 周长三十七里有余①。其东北城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街,东南城角在今永定门火车站西南,西南城角在今广安门外凤凰嘴村,西北城角在今军事博物馆南
②,其位置略当今北京宣武区西部的大半。
① 《辽史》卷四十《地理志》四。
① 解放后就其遗址实测为 18,690 米。
② 阎文儒:《中都》,《文物》1959 年第 9 期。
大城中部偏前方为皇城,亦称内城,呈长方形,南门为宣阳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故址在今广安门以南。
皇城之内又有宫城,周九里三十步。宫城正南为应天门;东、西两侧为左、右掖门;正东为宣华门;正西为玉华门;正北为拱辰门。城内应天门往北为仁寿门,左、右为日华门和月华门。仁寿门
后面是皇宫中的前殿“大安殿”,为皇帝举行盛大庆典的地点;大安殿北政和门内为“仁政殿”,是皇帝临朝听政的地方。城内凡殿九重,楼三十六,建筑富丽堂皇。
中都出宫城正南的应天门,经皇城南面的宣阳门,直达大城南面的丰宜门,是贯通三门的宽广御道,相当于全城的中轴线。在应天门与宣阳门之间, 御道两旁为东、西并列的千步廊,各约二百余间,分为三节,每节有一门。千步廊南端止于宣阳门内东、西两侧的文、武楼,北端在应天门横街南侧, 分别转向东、西,各有百余
间,直到应天门东、西的左、右掖门为止,中间形成了“丁”形的宫廷广场。千步廊中部经偏门,东通太庙,西连尚书省。文、武楼之北有来宁、会同二馆。这样沿全城中轴线御道布置一系列规模恢弘的建筑物,巧妙地烘托了宫城庄严的气氛。
中都城对宫苑的布置极为重视,在扩建时,将发源于城西的天然湖泊“西湖”(今莲花池)东南流的一条小河“洗马沟”圈入城内,利用洗马沟的水源,开凿了环绕大城的护城河,并将洗马沟引入内城西南的宫苑“西苑”, 辟治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园林区——“同乐园”。园内有瑶池、蓬瀛、柳庄、杏村等风景中心。洗马沟下游自西而东,由内城的正南面穿越御道时,御道上兴建了一座有名的大石桥——“龙津桥”。
金统治者还对中都东北郊外与高梁河相通的一片浅湖(北海前身)进行人工改造,使成为近郊的风景区,营建了精美的大宁离宫,在湖中人工堆筑的琼华岛上(即今北海公园的白塔山),建了一座广寒殿,风景最为佳丽。中都全城由纵横的街道划分为若干坊,居民总计达二十二万五千余户。
大城北门以南为商业区,“陆海百货,集于其中”,极为繁华。城外有两座名寺,其一为建于唐代的悯忠寺,即今宣武门外的法源寺;另一延寿寺,则位于前门西河沿以西。
金代为解决京师漕运的需要,曾开凿连接中都北护城河与潮白河的闸河,使沿潞水北上的来自华北大平原的漕船,经闸河直达中都城,但终因闸河所引水源的不足,未能充分发挥效益。金明昌三年(1192 年),建成横跨卢沟河(即今永定河)的石桥“卢沟桥”,使北京小平原与华北大平原之间的陆路交通,得以通行无阻,经过近八百年的漫长岁月,至今仍巍然屹立在永定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