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上海县的成立及其港口的兴衰
元至元十五年(1278 年),置松江府于华亭县,上海镇属华亭县。元贞元年(1295 年),升嘉定县为州,仍属平江路。
元初,上海镇的海上贸易有了进一步发展。至元十四年(1277 年),上海镇同庆元、澉浦同时立市舶司②。时本国土产,从泉州、福州运上海者,行单抽制,蕃货入港,则行双抽制。由于国外海船进出频繁,贸易鼎盛,市场繁荣。据弘治《上海县志》引元大德六年(1302 年)三月唐时措《上海公署记》称:“上海襟海带江,舟车辏集”,镇上“有榷场,有酒库,有军隘、官署、儒塾、佛宫、仙馆、甿廛、贾肆,鳞次栉比,实华亭东北一巨镇也”③; 继谓:“元壬辰(至元二十九年,1292 年)春,圣天子以华亭地大,民众难理,命分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五乡,凡二十六保,立县上海,因以名,隶松江府”④。后世志书多采其说,咸认上海设县于至元二十九年。但弘治《上海县志》引张之翰《元贞建学记》则谓:“上海旧为镇,⋯⋯至元辛卯,割华亭东北五乡立县”①,辛卯为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对照《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八年“分华亭之上海为县”的记载,设县年代应以至
① 谭其骧:《上海得名和建镇年代问题》,载《文汇报》1962 年 6 月 21 日。
② 嘉靖:《上海县志》卷一总叙。
③ 弘治《上海县志》卷七《惠政》。
① 嘉靖《上海县志》卷一《风俗》。
② 《元史》卷九四《食货志》“市舶”。
③ 弘治《上海县志》卷五《公署》。
④ 弘治《上海县志》卷五《公署》。
① 弘治《上海志》卷五《公署》。
元二十八年为是②。
上海县航运事业日益发达,“江南数郡顽民,率皆私造大船出海,交通琉球、日本、满剌、交趾诸蕃。往来贸易,悉由上海出入”③。民间海船有数千,从事船舶梢水的人员不下数万④,以至“地方人士半是海洋贸易之辈”⑤。元时漕粮北运大都,常取海道,大多从刘家港放洋,但据《元史》记载:“吴淞江实海口故道,⋯⋯况海运亦由是而出”,并因有“漕河”之称⑥,因而元初上海也是漕粮北运的港口之一。
但是,元代上海港的发展,因吴淞江的淤塞而受到限制,其上游因江流日弱,“两岸涨沙,渐与岸平,其中仅存江洪一线”,而“入海故道,潮沙久淤,凡湮塞良田百有余里”⑦。大德八年(1304 年),都水监任仁发率领民工疏浚吴淞江下游三十八里,十年(1306 年),再次疏浚,但收效甚微, 诚如都水庸田使麻合马嘉上书所言:“因上源吴江州一带桥洪塘岸樁钉坝塞,流水艰澁。又因沿江水面,并左右澱山湖、泖诸处,权豪种植芦苇,围裹为田,边近江湖河港,隘口沙滩,滋生茭芦,阻截上源太湖水势,以致湖水无力,不能汛涤潮沙,遂将江口淤塞”,因而“吴淞江渐成废疾,不可救疗”⑧。正因为吴淞江已失去海港的作用,在元代各志书中,再也没有出现“海舶辐辏”一类词语,早在大德二年(1298 年),即并上海市舶司于庆元市舶司⑨。
由于“太湖不入松江,而北流入至和等塘(即昆山塘),经由太仓,出刘家等港注于海”①,上海港便逐渐为刘家港所取代。